旅游业主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2016-04-07 12:55曹发明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产业新型城镇化旅游业

曹发明

摘 要: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旅游业的特征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以旅游业为主导发展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质量、区域经济结构转型。通过分析解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经济;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82-02

旅游业作为国家现代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是目前重要的内需拉动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旅游业具备经济功能、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业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明确确立了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最为雄厚的潜力所在,同时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同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强调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镇化的建设,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扩张,逐步转向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使城镇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人类宜居之所。主要体现在:

(一)新核心

以人为本为核心,合理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去的城镇化缺乏对人的重视度,造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分离,人口城镇化的进程滞后。城镇规模扩大,进城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镇化发展成果的却是少数。新型城镇化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合理推进农民的市民化,降低城镇进入的门槛,通过城镇化改善农民的生活,让他们享受到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二)新理念

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使所有人群共享发展成果。通过包容性发展,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均等的机会、服务,使得城镇化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所有的人群。这体现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关系。社会管理制度得到改善,为农民进城享受城镇化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城镇承载能力的提高,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新动力

“四化”同步发展,以产业为支撑,体现出就业优先。十八大提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得到提升、优化,同时,城镇化为信息化提供需求和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基础在于农业的现代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新型城镇化必须要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推进关系,着力通过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

(四)新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十八大对生态文明进行了专门论述,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着力发展绿色、低碳的城镇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把握的关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城镇在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人口集聚和吸纳就业功能,提高新型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把握:

(一)产业支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需要以产业支撑为依托。李克强总理在关于城镇化的有关讲话中反复指出,城镇化发展需要不断地强化产业支撑。产业支撑体系的形成,是城镇化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内在动力,关键在于它还能解决城镇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可持续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途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在未来的时间里,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绿色低碳,体现出承载能力强、和谐宜居的城镇化,坚持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与资源节约集约相结合,同时要根据城镇人口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资源环境的变化态势,着力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一是需要提升城镇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依据布局合理和协调统筹原则,加强交通、通讯、电力以及城镇信息基础网络等的建设力度。二是提升城镇的管理水平。城镇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大对教育、文化和医疗的投入力度。不断推进城镇公共服务主体的多样化、多元化,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管理。

三、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它的发展为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我国明确规定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是实现农业人口向城镇居民的转变,由于我国人口多这一特殊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和有效解决,城镇化的建设发展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内需拉动的最为重要的途径。endprint

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强、涉及面广、市场潜力巨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是对就业问题的带动作用非常显著。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度假提供服务,劳动力的转移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人力资源。城镇化推进人口的集聚、相互间的交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要改变,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旅游业发展有利于产业融合、产业聚集。产业融合、产业聚集是旅游各要素之间的延伸带动泛旅游产业发展所形成的,旅游产业的聚集,促使产业各部门在聚集的程度、分工与合作、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方面影响着城镇化发展在旅客流、信息技术流和资金流等要素的聚集,带动着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聚集从而形成了人口的聚集,加上旅游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形成就地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使得该地区逐渐具备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兼具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出现了城镇。

3.旅游业促进城镇经济的生态和集约化发展。旅游业作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它与生态、资源、环境等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绿色城镇化道路,可以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旅游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它具有消耗低、综合效益好、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

(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1.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品牌的推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依托当地的文化古迹资源、民风民俗等特色资源,打造属于自身的城市品牌和形象,充分利用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城镇化开发当地旅游,不断吸引游客来观光、感受和体验,以此作为宣传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象,刺激消费,推动当地旅游业向着个性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都是依托该地区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或者结合民族特色来发展旅游。因此,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强化和维持地方的独特性,引领城市的特色化发展,彰显出城市个性,并促进当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同时,大量旅游产品在区域内整合集中,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得到迅速扩散,区域竞争力提高,品牌效应逐渐形成。

2.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旅游业应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科学合理,避免因不正当的开发而导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立足于生态城镇、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将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地区旅游资源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有助于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新型城镇化各项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保障。城镇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承载平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基础服务设施体系,如发展立体交通网、信息服务和生态环保等等项目,为旅游业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城镇交通的辐射功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网络要求实现功能完善、结构布局合理、运行效率高、服务质量优越,同时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以及城镇交通网之间的衔接要协调,这不仅对城镇的发展至关重要,还能增强城镇旅游的通达能力。最后,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增强了城镇的旅游功能,有助于提高城镇旅游的接待能力,积极发展地区特色餐饮和民族品牌。不断增强和完善城镇的休闲度假功能,建设相关的文体服务设施。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新型城镇化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