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丹丹
浅析彼得·卡罗森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文/沈丹丹
彼得·卡罗森出身于美丽的童话王国丹麦,被称为超级创意纸艺大师,他的情感以及对生命自然的深刻体会全凭一张纸所表达出来,关爱生命,热爱自然,将眼球无时无刻不注视到弱势群体的他让欣赏他作品的人总会莫名地产生淡淡的悲伤感和迷失感。他对纸趣味性的玩法与中国民间传统剪纸虽然在创作理念上有所不同,但都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形式表现。
彼得·卡罗森;创意纸;艺术形式
彼得·卡罗森1967年出生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从小就热爱艺术,从而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更是在剪纸方面令众人佩服。他在丹麦和伦敦上学,主修艺术和建筑,最初的作品只是平面加之各种丰富的图案,但是由于他不满足于现状,想要打破常规有所创新,最后呈现给众人的却是活灵活现的图案,将2D图形转化到了3D图案,更立体化,更形象化,就这样,一张普通白纸变成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各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品。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作品,甚至他的名字都不为人所知,但后来多亏了互联网,他的作品让人过目不忘,慢慢深入人心。说实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梦,充满着各种梦幻、神奇,但有谁想到一张白纸、一把小刀、一些胶水,外加充满创意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最终将我们身边所发生的简单不过的事情甚至到梦中的魔幻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有关于一张普通的A4纸纸雕作品,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纸艺作品是基于2D和3D关系的探索。我发现把一张绝对二维的纸,从2D变成3D的这个过程很奇妙,真是妙极了!因为变化的过程是如此明显,而事实上我的人物仍然未脱离其本源的那张纸,也根本不可能逃离作为纸的命运。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我的大多数纸艺作品都带有悲剧性。是啊,多神奇,一张最普通的纸,随处可见的纸,让人几乎不在意的纸在彼得·卡罗森手中却从零开始直到后面被用得惟妙惟肖,纯自然,不借助任何外界的点缀,简直是惊呆了,但他做到了,让众人折服。这种有趣的玩法、创意不受任何材料的限制,反而呈现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人立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他对纸的创作。
了解到他是我在大三的时候需要做设计师个人案例讲解,查看了很多资料,欣赏过他的作品后会很容易有所领悟,思绪万千但也会心平气和,让你有种想要做童话里面的人物,虽然他的作品表面很简单,但所反映出的背后情感是很深刻的,与社会现状相联系,甚至重新审视自己,让自己受益匪浅。当然还有一些看似复杂但其实就是表现出其表面含义,这种感觉有点纠结,但实则不然,这就是他对梦想、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考。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除了形式感、冲击力,当然还需要具体的内容,彼得·卡罗森多数作品都是与现实社会和浪漫事物为主题,现实与梦想就像是野兽与美女一样就这样冲击对立着,至少在我看来是这种感觉,有对现实不满的抨击,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两种主题都是深入人心,与生活息息相关,让人有所回忆、有所期许。彼得·卡罗森将剪纸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容有机结合,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这样做到了。大家都知道彼得·卡罗森有一幅作品《不可攻陷的城堡》,此作品的灵感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锡兵》中小小锡兵住在纸张城堡里面爱上纸张所做的芭蕾舞女孩,将城堡在一张纸上雕刻出来,惟妙惟肖,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在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深刻含义,不论是梦想还是现实的反思,我们都会有些许的收获,这样的作品定会将你我所打动。
彼得·卡罗森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人物与自然社会的结合,说起自然,不得不谈一下雾霾,很想知道彼得·卡罗森会如何表现呢?白纸单纯、洁白,可谁知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内涵,我们需时刻警示自己,做一个有深度的人。微乎其微的一张纸在我们的眼里分文不值,但彼得·卡罗森却将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纸卖到3万元左右,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奇迹,这让我觉得艺术是多么了不起,如今彼得·卡罗森的作品确实非常壮观,已经在世界各国多次展出,很多地方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如美国纽约佩里·鲁宾斯坦画廊和丹麦的哥本哈根博物馆均收藏了他的作品。
以前在欣赏作品时,只会看到其内容,不会过深地考虑其背后深刻的意义,我会反思这是为什么,后来我想或许就是这轻薄而非真正轻薄的纸给我很大的震撼,让我吃惊,身边无数纸张经我手中穿过却未想过怎么好好地利用它,这只是其一,也就是表现形式的运用,其二,彼得·卡罗森的创作内容多为消极的,表现弱势群体。起初,我不明白为什么,后来才深知,那只是表面,其背后的意义却是积极的,有助于你我的成长,使精神得到升华,这只是我的看法。彼得·卡罗森的想法是纸张本身的特性容易被毁坏,脆弱是它的天性,以此更加突出了他作品的主题,更加具有悲剧性或浪漫性,不管是表面还是内在,纸张的特质会让人有种悲剧感。而在中国,民间剪纸是经历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红色是吉祥的寓意,表现生活红红火火,也就是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纸,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是意义非凡,民间剪纸更是中国艺术形式的一种表现,有着悠远的历史,也就是这种历史感,让民间剪纸传达出了吉祥、美感等一些特征,民间剪纸丰富多样,各地的剪纸都会有其特定的涵义,从而传达的本质也是不同的。中国的剪纸和彼得·卡罗森手下的纸各有千秋,彼此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颜色上中国的剪纸大多为红色,而彼得·卡罗森的创意纸是洁白无瑕的;其次,中国剪纸的特性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有时也会存在独立性,依附性与独立性两者统一。彼得·卡罗森的艺术特性是涉及童话和浪漫主义,有些则涉及戏剧艺术;再次,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做事等都不会讲得那么直白,通常会借助外界的事物来表达,也就是托物寄情,借用那些被众人所熟知的形象,来寄托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吉祥幸福的期许;最后,中国剪纸的工具是刀剪,先把纸张折成数叠,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而彼得·卡罗森则是将一张普通的纸张、一把小刀、一瓶胶水,通过一双灵巧的双手就能将二维平面转化为成三维立体雕塑。
同样都是纸,每个人的表现手法都是不一样的,彼得·卡罗森将一张普通的A4纸像变魔术般见证了奇迹般的3万元,他注重的是童话般的三维效果。中国剪纸历史悠久,它既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其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到了艺术与时代相结合。两种纸的创意点都是具有创新性,有深度,结构合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两种纸的创意类型都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开创了设计创作理念的新视野。
[1]汪雪.中国民间剪纸美学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陈立红.“返祖”与开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3]董毅芳.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D].太原:山西大学,2007.
【沈丹丹,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