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2016-04-07 06:20宋志芳曹洪战芦春莲
饲料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猪业猪种种猪

宋志芳,曹洪战,2*,芦春莲,2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猪业科学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

宋志芳1,曹洪战1,2*,芦春莲1,2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猪业科学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我国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但现代猪育种仍然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虽然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却不是一个养猪强国,优良种猪长期依赖进口。文章通过对猪育种工作研究的回顾,依照我国基本国情,在阐述国际猪育种发展趋势和我国猪育种现状的基础上,讨论我国育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我国猪育种方面提出基本策略。

猪育种;研究现状;发展措施;联合育种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化和饲养猪的国家,公元前五千年,劳动人民就开始了对猪的驯化,驯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多次提到我国人民对猪的驯化、选择和保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猪的驯化以及未来猪品种的形成意义重大。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猪品种和数量,更拥有很多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1-7]。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显示,中国地方种猪有114个(包含台湾),2011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编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公布中国地方品种为72个、猪培育品种及配套系19个、引进品种8个[8]。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却还没有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及能够对世界的猪种产生巨大影响的猪品种。可能的原因有我国缺乏先进的育种技术、对地方猪种利用和重视不够等。现在依然需要依赖国外的优良品种,但是引种进来之后不能充分利用其进行育种研究直至退化,从而始终逃离不了“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优良资源的浪费。我国虽然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却没有育成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品牌的猪品种,在世界范围内也不能广泛推广,这种问题值得育种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1 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回顾

我国猪种曾经对世界猪种的改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比如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过“中国猪种在改进欧洲猪品种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英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现在欧洲的猪种,是当地猪种与中国猪杂交而成”,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帝国引进了中国猪种,改良他们原有猪种,育成了罗马猪。近年来,法国引进太湖猪改良现有品种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充分说明我国猪种资源依然影响着世界猪种的改良和培育。

陈瑶生认为,我国自古以来的选种思路就是选育纯种,这种育种方式耗时、主动性不强且遗传进展慢。虽然在育种中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选种效果不理想[8]。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利用杂交技术对品种加以改良,当时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母猪本地化,公猪外种化,肉猪杂交一代化,在育种方法上有所改良[9-13]。采用杂交方法获得优良品种,成功培育出了一些新品种,比如三江白猪、广东黑猪、上海白猪等。但是有些品种由于某种原因现在已经消失,只有少量被保留下来,成为培育的重点保种对象。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猪品种,但是缺乏先进的育种技术,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我国猪育种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14-15]。

到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顺利开展猪品种的杂交利用,我国从国外引入大量猪种资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在我国不仅拥有众多品质优良的地方猪种,也有数量庞大的引入猪种,如杜洛克猪、长白猪等丰富了我国的猪种资源。

2 我国猪育种工作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养猪大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改良,已经拥有了很多品质独特的地方猪种,为现代养猪业留下了宝贵的育种资源。但我国却不是养猪强国,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完整的培育体系[16-26]。张玉彪等研究表明,为了适应市场,从国外引进大量品种,这说明我国的现代化遗传育种工作跟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核心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引进之后利用不当造成品种的退化,从而使得整个繁育体系受到其他养猪先进国家的制约[27]。我国的地方猪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此外,我国的很多育种技术和手段应用范围非常局限,没有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种猪测定培育体系,不能在全国大规模使用,更无法走向国际[28]。因此,我国的种猪育种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3 目前我国猪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了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育种专家和相关从业者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近几十年我国在猪品种的改良和保种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3.1育种方法和理念较落后

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传统的表型选择、多性状或单性状指数选择、BLUP、分子标记选择等,这对于品种退化速度的延缓有一定的作用[29]。但是,对于优良品种选育没有促进作用,耗费的时间较长。在育种方法方面必须紧跟世界潮流,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方法,并在国内加以利用,加快品种培育的速度。此外,为了自身利益和市场需求考虑,多数猪场处于封闭状态,没有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因此不利于场间信息的交流,各个猪场之间信息不共享,影响育种工作的顺利展开。即使场间有了信息联系,由于各种猪场间没有遗传关系,因此没法进行遗传评估。应该互相交流,学习并掌握最科学和最先进的育种方法和理念,推进我国育种工作的发展。

3.2猪育种结构缺乏合理性

受资金条件、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猪种还是我国培育的猪种,核心群数量都偏少,遗传基础较窄[14]。我国封闭式的培育模式,猪种之间几乎没有遗传交流,遗传改良速度缓慢。即使培育出了优良品种,也不能很快在各猪场之间及时繁育。甚至有的猪场实验和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科研精神,阻碍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3.3缺乏可靠的遗传评定方案和统一的数据记录系统

现在我国多数种猪群核心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育种技术力量薄弱,核心猪场之间相互竞争,各自发展。还存在测定仪器不统一、测定方法不规范、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没有一个统一的记录系统,难以对猪种进行详细、准确的遗传估计和评价,从而导致遗传评估机构的科学性、权威性受到质疑,怀疑数据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最终影响种猪生产企业参与育种的积极性。

3.4对地方猪种的选育和利用缺乏重视

我国地方猪种数量多且分布分散,其生长状况受地域和环境的制约。由于地方猪种普遍缺乏持续、系统地选育,培育目标和方向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还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格局,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导致地方猪种在种猪和商品猪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在市场中没有占据重要的位置[30]。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协调,没有建立起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机制。没能充分利用地方猪种资源的肉质、繁殖性能与适应性等优良特性,也是对我国猪种资源的一种浪费。地方猪种是我国独有的猪种资源,具有各自的特色,其选育和保种工作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避免造成优秀品种或个体的退化。

4 猪遗传育种工作发展策略

4.1我国地方猪种保护策略

4.1.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调查全国猪种资源

为了更好地有效保护地方种猪的遗传资源,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项相关法律和法规,同时各地政府也加大了保护地方品种猪的经费投入,展开全国猪种资源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出版了《中国猪遗传资源志》,此书对我国地方猪品种的体貌特征、分布、生产特点以及保护工作做了详细阐述,为地方猪种的保护提供参考。

4.1.2建立起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

按照分层管理、着重保护的原则对地方猪种资源建立保护体系,深入地管理和保护地方猪种资源,特别要重点保护濒临灭绝或数量较少的地方猪,扩大优良猪种的规模,以免这些地方猪因为保护不当而消失。尤其是对濒危品种,要对其基因进行保护。可以收集优良种公猪的精液或者建立基因库,一旦优良猪种的个体需要淘汰,其优良特性也能得以延续。

4.1.3加强对地方猪保种科技的创新

应开展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保护、创新与开发利用研究,动态监测地方猪种资源,实时掌握地方猪种的变化信息,针对濒临灭绝的地方猪种建立预警机制,并完善保护地方猪种的相关资料[31]。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地方猪种进行遗传评估,寻找特色基因。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育种方案,培育特色配套系、专门化品系和新品种。关键是要创新,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也需要不断创新,培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

4.2我国猪遗传育种工作的发展措施

4.2.1积极推进全国性联合育种

猪的联合育种开始于1987年,英国Cotswold公司提出并应用了多组核心群育种结构[32]。联合育种是指在一定范围(一个地区、一个省、全国)内进行跨场的联合种猪遗传评估[33]。数年来,我国进行了大量数据的统计,并积累了相关的技术经验,这为全面推进全国性联合育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34]。联合育种能够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是动物育种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全面推进全国性的联合育种工作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4.2.2努力推进配套系与联合育种相结合

配套系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专门化品系(内含专门化父系与专门化母系)为亲本,通过经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其中的一个杂交组合为“最优”杂交模式,再依此模式进行配套杂交所得的产物,这一培育配套系的育种过程,称之为配套系育种[29]。其具有比较容易培育品系、提高选种效率、品系间杂交效果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优点。配套系育种对动物育种具有积极、有利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商业竞争,不愿意贡献自己优良的培育体系。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实行优惠政策,实现对种猪遗传育种工作资源的全面共享。资源共享一方面使育种工作得到相应的宣传;另一方面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平台,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也便于场间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各个企业或育种场在上一级育种部门的协调分工与技术支持和监督下分别培育不同性能的配套系,然后再进行联合育种[35]。

4.2.3推进技术创新,培育创新型人才

我国拥有丰富的猪种资源,但在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需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创新意识[36]。研究人员之间要相互交流,交换意见,为更好的育种方案提出建设性想法。可以提供出国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方法,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种猪遗传育种的研究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5 小结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质的地方猪种。在引进国外优良猪种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如何改良猪品质,更应该注重中国地方猪的遗传资源与保护工作。同时要注意遗传改良和保种相结合,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目前我国育种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吴常信.有关我国猪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05,41(1):3-5.

[2]陈瑶生.中国的猪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26):1-10.

[3]鲁绍雄,吴常信.动物育种方法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畜牧科技,2000,27(1):24-28.

[4]吴常信,鲁绍雄.现代猪育种技术[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1):41-42.

[5]肖炜.猪育种新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猪业科学,2006(10): 12-15.

[6]彭中镇.30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J].猪业科学,2008(1):92-97.

[7]郭万库,师守堃,鲁绍雄.我国种猪育种结构及发展的探讨[J].中国畜牧杂志,2000,36(5):49-51.

[8]陈瑶生.中国猪育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2004:154-162.

[9]陈瑶生,王翀,李加琪,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猪种遗传改良及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05,23(3):48-51.

[10]王楚瑞.全国猪联合育种的思考[J].猪业科学,2008(3):74-75.

[11]陈瑶生,李加琪.种猪遗传评估及其应用[J].广东猪业,1999(6):6-10.

[12]张晶,王爱国,张勤,等.联合育种十年回眸[J].猪业科学,2008(1):48.

[13]郑友民.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全国猪联合育种工作[J].中国畜牧业,2012(2):24-26.

[14]陈军.猪育种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动物保健,2005(6):50-51.

[15]徐桂芳,张金松,薛明.中国种猪联合育种工作的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24):32-33.

[16]冉茂良,杨易昌,陈斌.我国猪育种工作回顾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J].中国猪业,2013,8(2):29-31.

[17]肖炜,云鹏,苏雪梅,等.我国猪联合育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当代畜牧,2005(3):1-3.

[18]王军眉.畜禽育种方法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12):56.

[19]储明星.梅山猪合成系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6):34-36.

[20]史利刚.科技发展与现代家畜育种技术[J].四川畜牧兽医,2009(11):30-32.

[21]王星.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8):127.

[22]靳胜新,王国伟.芦白2号系猪系统选育研究[J].黑龙江动物繁殖,1998,6(1):11-15.

[23]曾勇庆.猪遗传改良的策略与发展趋势[J].养猪,2008(2): 30-32.

[24]李学伟,朱砺,帅素容,等.四川省外种猪联合育种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7):4-7.

[25]宋元冬,王晓锋,王晓佩,等.河南省种猪联合育种大约克种猪遗传进展研究报告[J].河南畜牧兽医,2010,31(3):14-15.

[26]Tomaszewski M A.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mpact on dairy production for selected herds in Texas[J].Comp Elec Agri,2000,(26):1-11.

[27]张玉彪,刘明春.我国猪育种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猪业科学,2013(6):100-101.

[28]彭中镇.试析配套系与猪配套系育种[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22(3):19-22.

[29]刘东亮,涂容剑,王起山,等.浅述我国猪育种中存在问题[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8(5):84-85.

[30]于福满,胡红梅,喻洪湛,等.世界生猪育种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饲料广角,2011(11):33-35.

[31]孙德林.2005年我国猪育种实践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猪业科学,2006,23(1):28-30.

[32]张伯卫,龙浩洋,王世铭,等.猪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4):60-61.

[33]王爱国.猪配套系育种目标与技术体系[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5,22(3):26-29.

[34]张沅.猪联合育种策略[J].中国猪业,2010(11):8-10.

[35]王爱国.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实现猪的联合育种[J].养殖与饲料,2003(10):10-13.

[36]宋元冬,侯卫东,王晓锋,等.区域性种猪联合育种模式探析[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1,32(8):16-17.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Pig Breeding Research

SONG Zhifang1,CAO Hongzhan1,2*,LU Chunlian1,2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Hebei China;2.Institute of Swine Scienc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Hebei China)

Our country has a long history of breeding pigs,but modern breeding still lagging behind.Our country is a big country to breed pigs,but not powerful and excellent.Swine depended on import for a long time.Though re⁃viewing the research of breeding pigs,according to our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on the base of elaborating interna⁃tional developing trend and recent status of our country's breeding pigs,this paper discussed our common problems in breeding and put forward basic strategy about our future breeding.

pig breeding;research status;development measures;joint breeding

S814;S828

A

1001-0084(2016)09-0011-04

2016-08-17

宋志芳(1992-),女,山东荷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猜你喜欢
猪业猪种种猪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大好河山猪业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我阅读 我快乐——读2018年第7期《猪业科学》真情实感
《 猪业科学》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