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职业农民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2016-04-07 03:56李红军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土地流转

李红军

摘 要:新时期,三农面临着巨大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流动增加。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加快农业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一些指标的调查分析,发现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组织、政府各类资金投入等,并不能从本质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只有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入手,增加对农业的智力、科技投入,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的市场化发展,才能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农业发展方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41-03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在不同时间、空间的表现,它是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的体现,是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综合反映。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较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闻学良、袁天佑等做了较多的阐述。对于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马永耀、刘瑜琛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从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还有学者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现代农业、创建品牌农业等方面进行研究,如滕锡尧、徐国建、王朋等,探讨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情况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黄淮地区作为我国传统粮食生产主产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对于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正确看待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国家农业政策的变更等加快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善。但是,单纯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改进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农业生产具有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

应该看到,在较短的历史时期中,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并没有明显的跳跃、提升痕迹。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不能简单地从今天跳跃到明天,历史的、社会的发展方式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特点。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基本满足了国内粮食安全、国家储备的基本需要,但是国内农业需求向多样化、农村城镇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生产的长期课题。因此,当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应该是现代农业的建立。

三、农村土地流转情况

为便于样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次调查以河南省、安徽省为主,以周口市、驻马店市、阜阳市、亳州市的农户为对象,根据样本选择的要求,确定了323户农户为调查对象,以下数据均来自这些农户。

农村土地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状况是农村市场经济活跃的重要标志,是非农行业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下页表1是黄淮地区2007—2012年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到:

1.农村土地流转比例低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表现在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少,真正被流转的土地少,这表明,土地作为农业市场经济资源的灵活性没有发挥出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必须让土地的经济特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作为国内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供给区,黄淮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悠久的农耕历史和适宜的气候资源,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粮食、油料、棉花产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农业本身延伸出了粮食安全、农业观赏等更多种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土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不平衡,地区与特定用途的土地权属、地价、地租等矛盾越来越大。

2.企业机构参与土地流转比例低

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到非农企业的比例不到5%,流转对象以本自然村农民为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完备,现代科技充分应用到农业中去,农产品、农业服务规范是现代农业的表现。

单个家庭、农户是国内农业生产的单元,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等没有根本改变土地经营承包权,非农资金没有进入农业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缺乏成熟的市场机制,行政干预经营权转让成分较多,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以市场为主的产品供给体系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很难实现。

3.二次流转中纠纷较多

在农户农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首次因承包权流转而出现的纠纷并不多,不到9%,这主要是流转双方主要是本乡本土、亲戚、熟人,双方的矛盾、纠纷并不多。但是,连续二次以上的比例较高,一直维持在35%以上。在流转过程中,因承包费用问题、流转对象为单个农户、农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同一块土地,在本村(集体)多次流转,影响了部分土地的高效利用。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农民情况

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它是农业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生产技术投入使用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无论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还是以农业企业经营为主,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直接参与。表2是黄淮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它反映出以下问题:

1.农业行业就业劳动力比例持续减少,非农行业就业比例逐步增加

2007年农业行业劳动力就业比例为32%,到2012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9.8%。而非农行业就业比例由2007年的40%,2012年增加到47.2%。这显示出农业行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引力在加大,农业行业工资水平远远低于非农行业,农民或外出就业,或本地非农行业就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传统就业模式,到非农行业就业,农民就业的空间、时间变化越来越大,会导致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的格局发生较大改变,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农业人口流动加剧。

2.农民在农业行业内部就业比例变化不大

农业内部就业比例来看,家庭种植、养殖就业比例最高,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农业企业就业比例不高于15%,农业合作社就业比例保持在22%左右,这反映出,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环节,黄淮地区农业生产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达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劳动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分布合理。

3.农业行业农民整体素质有待加强

从上页表2中可以看到,农业行业就业农民高中以上比例低于非农行业就业比例,2007—2012年,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农民离开农村、农业,向非农行业转移,职业农民越来越少,农业、农村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他们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技术农民”,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作用巨大。

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成熟,更多的职业农民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摆脱传统家庭经营模式,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各个环节,由职业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转变为现代社会的农业员工,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淮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本文仅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及职业农民方面,对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环境不充分

改革开放后,黄淮地区农业经历了跨越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增加,农民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农民收入有了加大提升。

但是,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相比,黄淮地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还处于较低阶段,作为农村、农业市场经济标志的土地资源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土地经济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没有出现,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机制体制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调节功能,仅靠农业行业内部的资源调节、技术支撑还远远达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还处于萌芽阶段。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民的劳动,就没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结合,使农业劳动力的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正是农业劳动力素质与质量的不断提高,才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了可能。因此,农村劳动力没有剩余,只不过是农业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农业产前、产后的功能没有产生,部分农民从农业、农村转移出去,促进了社会非农行业的发展,却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客观上妨碍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

2.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型

黄淮地区为国内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还是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粮食安全放到了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非农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行业变得非常迫切,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农业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越来越“工业化”,农业本身没有更多资金、技术投入,非农行业向农业部门的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3.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持,黄淮地区农村科技体系有待加强,通过壮大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训更多的职业农民,让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经营农业,使农业先进技术更多的服务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农业形成。

4.发挥市场经济功能,探索农地流转新机制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与生产对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撂荒等现象比较严重,如何使这些土地流向种粮大户、农业种植养殖企业,探索适合农村、农业市场经济运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也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难点。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职业农民土地流转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