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桂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那些把尴尬化动力的人,他们遇事不慌不忙,靠自己的机智和风趣,把很棘手的难题轻易破解,把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随意,他们处理问题驾轻就熟,自然而然成为大家的中心。我最喜欢的著名主持人杨澜的一次巧化“尴尬”,她主持的一档节目是,在一个交车仪式开始时,由于麦克风出了一些问题,前两段领导人讲话时都要敲了敲麦克风才能正常运转。这时,她打趣说:“这麦克风现在也和新能源汽车一样,是‘混合双动力’,不光电动还要手动!”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突然间就缓解了当时小尴尬的场面。世界上很多杰出人物几乎都有此种幽默和风趣的一面,这种风趣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慢慢的积累和灵活的运用。这种睿智的运用、风趣、镇得住舞台的气质,就是一种化尴尬为融洽、为动力。
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有动力的教师更难。首先是心理健康,心态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作用巨大,对自身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做有动力的教师必须有一项必修的专业基本功,就是“解释”。有一次刚上初中的儿子和我一起吃饭,对我说:“妈妈,你知道什么是解释吗?”我说:“不知道啊。”他说:“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虚伪。”我笑了笑、面对尴尬,老师却不能轻言抛弃“解释”,摆脱“解释”。因为“解释”实乃重多学科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其中的“解”字,就是解释的意思。翻翻字典,不懂的字词不待老师讲解,自然就明白了。字典因其解释的作用,一直被形象地称为“无声的老师。”这句话反过来说似乎也成立。一个有动力的老师应该就是一本“活字典”,掌握渊博的知识,能够随时帮助学生析字释词,答疑解惑。有动力的教师应该知识面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了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要充分地给以引导、点拨、释疑,才能开启蒙昧,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解释应当成为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目标。当我们的解释遭遇学生抵制时,我们需要做的思考是如何修炼解释的本领。反思自己在解释的方式、内容、时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做的是怎样把这种“解释”变为孩子心目中会“解释”的人,就是要修炼这种会解释的基本功,把这种尴尬变为一种学习与运用的动力。
第二,做有动力的教师必须自信、乐观、坚强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具有自信、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有时更能影响学生的成长,可想而知,一名自卑、怯懦的教师又怎能培育出自信、乐观、坚强的人。遇到困难挺身而出、知难而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还要有朱镕基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返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勇闯地雷阵的精神,勇为人先,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不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淹没。
第三,有动力的教师要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勇于认错的心态。真正动力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能容天下所容之事,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当时,要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有动力的教师是不怕向学生认错的,教师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是以身作则的具体表现。教师给学生树立有错必改的榜样;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由衷地敬佩教师的见识和修养,从而更加亲近、信任老师。反之,有了错误,极力掩饰,反而适得其反。
第四,有动力的教师必须有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充满爱心、真诚交流的心态。教师的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也应该是一位“仁慈”、“宽厚”、的动力之师。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的是伟母爱,这首千古名句用在教师身上极为恰当。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在知识上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佳的效果。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
第五,有动力的教师必须有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名有动力的教师,应该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向上、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经师”学习,向网络学习,取众人之长,补已之短,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新课研究型教师。知识就是海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缩短与彼岸的距离。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对了,应该要有一潭水。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不爱学习、没有追求的教师是算不上有动力的教师。
总之,有动力的教师必须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化尴尬为幽默,把幽默变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失败为成功,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洪湖市万全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