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国崛起》有感

2016-04-07 16:35邱馨莹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解放思想大国

邱馨莹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主要记录了当代大国在历史上崛起的过程,由这些内容以及现在成为大国的结果而引发一系列的深省。古代的中国强盛富饶,而近代之后的中国渐渐没落,中国想重新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好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中国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代领下,迈着改革的步伐,一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富强的道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顺应和谐是主旋律,努力发展自身是非常必要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如此,中国距离大国就不远矣。

关键词:大国 崛起 解放思想 改革体制 善于学习 和谐和发展

上周观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最先想到也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何为大国。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指强大的诸侯国。而如今,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但在我个人看来,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无论从军事力量,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有些国家,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一定会有人反驳说,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之所以被称为大国,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17世纪初,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更享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然而,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就是荷属中印度,就是现如今的印尼。当然,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就战争而言,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而是比较随意的。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就称自己为“非洲人”,称其母语为“非洲语”。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17世纪的荷兰,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并且直到现在,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可见,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究其根本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所以说,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也就是说,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承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18世纪之前,无论从军事,领土,政治,商业,文化方面,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在18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人们思想陈腐保守,政治制度落后腐败,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虽然,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但是,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大国崛起》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思想的解放是先导。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思想是什么?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电磁场,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它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大国崛起》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增长见识,发现不足。以史为鉴,学习先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他的先不论,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要求返航,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险与险阻,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我们不会有愧疚,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8人死亡,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当他们脱险了,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但日久见人心,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在当今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下,中国想发展、想进步、想成为真正的大国,顺应和谐的主旋律,努力发展自身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显露出来。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由于财富分配不均衡,社会成员地位两极化等原因,社会不和谐现象日益凸显。如今,我国的发展正步入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重要时段。然而,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持续增大,收入差距的增大和利益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则成为了阶级矛盾的导火索。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一种新观点,是一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旨在改善良莠不齐、自相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谐,营造一个社会各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乐,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缩小上下级差距的和谐社会。努力改善不足、发扬优势、扬长避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一条最适合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是指引我们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努力向前的最鲜明的旗帜。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思政部)

猜你喜欢
解放思想大国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最好的报答
鼓励全民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加强企业党员思想教育
解放思想,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