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源
近半年来,我没间断地学习总书记习近平在“10·15”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深入理解他强调的论述:文艺是时代的前进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艺的作用为什么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又如何能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认为是文艺的“五底”与“五如”的价值而决定的。“五底”,即理性道德的筋骨;“五如”,即感性的温度。
一、试说文艺的“五底”
1、文艺之底座——人民大众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底座乃底之源。
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又强调:文艺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可靠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里说的“根本”、“关键”、“源头”、“大地”、“扎根”等词语,都是说“底座”最根本的部分,这些论述是对毛泽东文艺的“二为方向”的继承发展。
2、文艺之底色——中国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有中国精神,有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即是文艺之底色。底色乃底之魂。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虽“履险而能如夷,经百折而犹向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有特色的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文学艺术家正应该成为时代精神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要求,正是希望文艺工作者,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文艺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好的文艺就应该像蓝天的阳光、春季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浸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就是文艺的底色,亦是习近平对毛泽东文艺的“双百方针”的新思想。
3、文艺之底线——真善美
文艺作品要守住向真、向善、向美的底线。人的生活要回到本真,要活得有情怀、有诗意、有境界。底线乃底之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可见文艺是生命运动的形式,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此论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真善美”的新论断。
4、文艺之底气——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我们的民族凝魂聚气,为我们时代凝心聚力。底气乃底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一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新观点。
5、文艺之底蕴——优秀传统文化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文艺的使命。文者,传统文化也,亦是文艺工作者的底蕴所在。底蕴乃底之基。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前不久,习近平同奥巴马在中南海散步时说: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同时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以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显然这是习近平对文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要求。
以上“五底”不是各执其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在一起的一个衔接的整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二、试说文艺的“五如”
说文艺有“五底”之内容,很显然是从理性方面说了“文艺作用不可替代”,而没有从感性方面向其深处挺进。“文艺的‘五如”,是从创作实践的具象方面的感性体悟。因为具象感性的印象,总是比观念理性的论述先入脑入心,捷足先登地感悟到文艺作用的不可替代。两者是一个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文艺座谈会讲话是一篇形神兼备、意象融会、语言生动、比喻接地气的,可谓“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既化“五常”之神,又融“五行”之韵的审智大散文(既以议论、说理为基调的讲话,又融入感性的文学色彩于其中),堪称文理自然相通的美文。以下试说对文艺有“五如”的血肉内容的理解。
1、如泉
泉者,水也。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有道德的人像水一样,水有三大特性:“利万物”、“不争”、“就下”。
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躯壳。
“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联系,这是一根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能否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人活着,物生长着,水是不可替代的。文艺作用如水。
2、如谷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说: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众所周知:五谷是人类物质食粮基础,那么,精神食粮是什么呢?用习近平话说,就是作品。作品,即是好书了。“书是众香之首”。古人说:“书中自有千盅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人曾做这样论述:在黑夜中,书是烛光;在孤独中,书是朋友;在喧嚣中,书使人沉静;在困慵中,书给人以激情。读书使平淡的生活波涛起伏,读书也使灰暗人生萤火四溢。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上天入地,展翅远翔遨游古今。漫长曲折的历史和浩瀚无限的宇宙,都融汇于心,化作滋润灵魂的清泉。更有人说,书籍还能解饥,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人扑在面包上。”我国南宋人尤袤说:“饥,读之可以当肉。”杨万里在《读书》诗写道“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当然,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灵的土壤不播种嘉禾就必然长出稗草,收获不了优良之谷的。其实,核心价值观就生动具体地存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文艺工作者应纳入心灵里。
由此看来精神食粮,也如泉水一样,作用不可替代。
3、如灯
灯象征光明。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此论既说出文艺是人民精神升华又说出人民和他们精神是文艺的源泉。更说出了“国民精神火光”,回返影响还可以引导人民精神前途。人生如航,日夜兼程,操舵、把向,路上的坎坷,途中拥堵,时时需航标。白天靠阳光,夜间靠灯塔。除此,往往会失去一生。很显然,灯是驱散黑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应该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一论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者划定了基本遵循并为其标注价值航标——灯塔。
可见文艺之灯火,亦成为了文艺的源泉论了,同时也是文艺的功能论了,当然其作用是不可替代了。
4、如镜
鉴者,镜也。
唐朝魏徵,为唐太宗留下了三面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还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也论述了三面镜子。
其一,是以民为镜。习近平说: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天职。把人民作为“鉴赏家”,就是以人民为镜。也说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镜语,来指导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其二,以中外优秀文化为镜。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们的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这里的借鉴既是在我们以传统文化为镜的基础上,参看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这面镜子,即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其三,以文艺评论为镜。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论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鉴赏这面镜子,其实就是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发展与创新。
行文至此,我想用朱熹《观书》一首诗作文艺“如镜”的结尾:“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如观镜。镜在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
5、如旗
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说: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说到旗帜,我们每个人都会想到国旗、党旗、军旗。在我们脑海里会立刻呈现五星红旗每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情景;在珠穆朗玛峰上飘扬的景象;在月球车上,在蛟龙号上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形象。这些场景是汇聚力量的强国梦;也会想起“镰刀斧头”的党旗,立刻联想到习近平的座谈会上的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还会想到有“八一”标志的军旗,同时想到和平和谐的保障,想到强军梦。
旗帜往往和号角相连,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风清鼓角秋开幕,月照旌旗夜勒营。”中国梦是时代的号角,最强的声音,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高扬的旗帜。
2015年的号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旗帜是:“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高举旗帜引领方向,迈向文化复兴,实现中国梦之路。”
总之,能够登上高峰的文艺作品,一般地说来,都要遵循文艺创作规律,需要一个过程:由具象,也就是物象,加上思想感情就会成为意象,把意象纳入环境背景之中,就会使作品有了意境。把物象、意象、意境融会贯通在一起,即所谓的“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审美品格,就是境界。
习近平如何理解境界呢?
习近平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之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加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关于境界之说,在这里我想把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段论述抄写给大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种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每境之后都守着一个“痴”字,这一“痴”字正是今用时。
泉、谷、灯、镜、旗具体生动,相辅相成融汇一起的,它的完整形态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实践与历史的统一,是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的五方面对象。其核心是“天地人之合”,即自然与人合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