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浮于海”典故源流研究

2016-04-06 19:25潘景羽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使用情况内涵

摘 要:“乘桴浮于海”典故源于春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孔子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卷三·公治长·第五》。“乘桴浮于海”典故常为后世文人引用,形成了多种典形。唐宋时期诗词发展状况空前,该典故出现大量变体形式,且用法更为多变。“乘桴浮于海”典故内涵丰富,不仅包含隐居含义,还有更丰富的内在含义,更具有多种现实意义。

关键词:“乘桴浮于海”;变体形式;使用情况;内涵

作者简介:潘景羽(1993-),女,汉族,江苏扬中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方向。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前言:

隐居一直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的理想,而倡导“积极入世”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曾经提出了隐居的想法。世人多知,孔子因政见独到不为诸侯国君欣赏,却依旧能够坚持初衷周游各国,但事事不顺的孔子也会心生遁世之意。虽然这一想法没有付诸实践,但却道出了孔子的另一番思想。

一、“乘桴浮于海”典故溯源与释义

“乘桴浮于海”典故源于孔子仕途不顺欲协同子路远游,借此评价弟子的故事。孔子的言论总是得不到国君的赏识,心中生出远渡他乡隐遁世事的想法。他说:“我的大道既然不能实行,就撑着木筏漂流江海去。能跟随我的应该就是子路了吧。”这段话是孔子表达幻想的一句,“乘桴浮于海”自此被借用意为“隐居退世”,后世常用“乘桴”代替“乘桴浮于海”。

后世文献广泛引用这一典故,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体形式。“乘桴浮于海”初为孔子治国之论得不到君王的欣赏而发出的感慨。后世文献大多用此典故表达避市隐居,或取其“乘桴”二字用作航海远渡之意。

二、“乘桴浮于海”变体形式考察

“乘桴浮于海”典故在形成之初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论语》中出现后,世人并未迅速而全面地引用该典故,多取“乘桴”原意,与该典故内涵并无关联。

秦汉时期,出现了“乘桴”“乘桴浮海”、“乘桴泛海”的变体形式。

魏晋时期并未出现新的变体,依旧引用“乘桴”、“乘桴浮于海”、“乘桴浮海”等形式,而南北朝时期多用“乘桴”及“乘桴浮于海”。隋唐时期出现了“乘桴翁”、“乘桴浮”、“乘桴人”的变体形式:

清朝时期引用“乘桴浮于海”典故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引用“乘桴”典故形式的文献极多,清朝甚至成为引用该典故的高峰期。除了前朝出现的变体外,还出现了三个新的变体形式,分别是“桴泛”、“海可浮”、“宣尼浮海叹”。

民国年间的文献也沿用了“乘桴浮于海”的典故,但大多文献未曾引用“桴可浮”、“桴入海”之类变体,典故的引用集中在“乘桴”、“乘桴浮海”和“乘桴浮于海”的形式上。

三、“乘桴浮于海”典故的历代使用情况分析

(一)句法结构

“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及其各类变体在历代文献中出现时,从句法结构的角度上讲,这类典故大多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成分,做定语的情况也较多。它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宾语、谓语成分,一般来说不做状语和补语。另外,“乘桴浮于海”、“孔子思浮海”、“乘桴浮海”、“宣尼浮海叹”这类典故形式常被诗人直接引用于诗句中,因此多可独立成句。

(二)典形活用

不同的文体对其运用的文字有特殊的格式要求,诗赋大多要求格律工整、前后对仗,而一些书卷集册多讲求语言经济,因此,运用“乘桴浮于海”典故时,就出现了多种活用方式。或直接省略为“乘桴”、“乘桴浮海”等,或拆分变换为“乘桴翁”、“浮海桴”,甚至将该典故的几个变体形式合而为一形成新的变体,以达到符合诗文用韵的要求,或使文章更为生动。

四、“乘桴浮于海”典故的内涵解析

(一)大道不行不如隐居山水

孔子思浮海,欲遁世隐居,并不是因为他害怕或者后悔,想要逃离这个令他抱负不能得到满足的世界,而正是应了那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倡导积极入世的孔子提出隐遁之意,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有多么的挣扎,大道在乱世间行不通,不如隐居山水之间继续畅行自己的悟道。

(二)世人不解不如降低标准

海上没有居民,若“乘桴浮于海”,那么孔子的传道对象就恐怕只有他的弟子和海盗了。海盗在孔子心中是一方“反叛势力”,既然他到海上去,就可以理解为他会向海盗传播思想。然而孔子并不是真的要与海盗论道,“乘桴海上”恰好说明了孔子想要降低传道的标准,抓住一切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哪怕是面对“海盗”一般的“反叛势力”,也要放手一搏。

(三)假借牢骚指点学生

“乘桴浮于海”的典故还有后面半段,孔子要带着子路去海上乘桴,理由是子路好勇胜过孔子,子路不会害怕涉足险境。孔子并不是真的要退隐山林,他只是想借用自己的牢骚之言教育学生。若出海隐居遁世以求自保,那么将会遇到的千难万险,孔子三千弟子皆为凡人,都会有懦弱退却的一面,但唯有子路能常伴左右。

孔子发牢骚感叹道不行,顺带提到子路,是为了教育子路,提醒他智慧不足,勇武有余。孔子悟道,时时把握机会教育弟子,即便是发发牢骚,也希望鞭策弟子,期待弟子能够改正缺点,悟仁悟德以实现抱负,恢复周礼、天下大同。

结语:

“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引用,孔子浅浅一句牢骚之言却深藏诸多含义,他不仅影响了各朝代的文人骚客,也影响了生活在快节奏世界的我们。即便困难重重,心生退意,也不能轻言放弃,适当做一些改变,与身边的人通力合作,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乘桴浮于海”的典故一定会继续流传,必定能从圣人的言语中悟出更多的道理,并将这些哲理运用到社会发展中去,赢得全面地、协调地、长久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林,张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

[2]辛夷,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陆樽梧,李志江.历代典故辞典[M].作家出版社,1990.

[4]方福仁.典故大词典[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使用情况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湖南郴州话中的“起”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效分析
济南市高新区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与使用调查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