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张晓剑 王红梅
问诊“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山东 张晓剑 王红梅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其中地形、气候、河流三大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直是高频考点的覆盖区。从今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来看,新情境的创设、多样化图表信息的展现、区域原理的纵深挖掘都使这部分知识的考查难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现针对考生在应考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供大家参考。
1.知识结构不完善,解题思路狭窄
地形、气候、河流这三大自然要素之间有着交错纵横的相互关系,可简单表示如下:
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内部的关系十分复杂。仅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就可以解析出二十多种。这也仅是单一箭头得出的结论,如果把这三者的关系全部解析出来,将会更加复杂。
这种复杂性最能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透彻地掌握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就会出现难以理解命题者的设计思路、不会挖掘有效信息、难以展开思路找准及找全解题角度等失分现象。
【案例呈现】(2 0 1 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 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错因分析】对于第(1)题,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以排除纬度、海陆、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从地形入手,看到河谷,思维定式认为河谷地势低,气温高。没有从整体考虑(隐性信息:河谷位于地势较高的云贵高原),即使是地处河谷,也会是因位置不同而海拔较高。因此,如果在备考中,没有全面概括总结地形对气温的各种影响,就很难能想到“河谷会造成气流下沉增温”“山地阻挡冷空气入侵”等方面影响。
可见在解答高考题过程中,没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很难找准解题的落脚点。而该题的第(2)题和第(3)题继续就其河谷地形气流下沉增温这一原理,进行纵深挖掘。如果没有第(1)题的正确解答,该道大题得分将会极低。
2.解题方法单一,原理扩展困难
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除纵深挖掘,更要关注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如果在解题过程中,思维单向流动,直线推理,又缺乏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那么从原理扩展到设问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前一问题主要是全面性欠缺,那么这一问题反映的是灵活性不够。
【案例呈现】(2 0 1 4年广东卷)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多河流的总称。西江、北江、东江等河流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珠江流域示意图(下图)。
(1)珠江的主要补给类型是________,枯水期一般出现在________季节。
(2)西江流域的水电站呈现出_________开发的分布特征,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
(3)简要分析珠江“八口入海”特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错因分析】该题的第(1)(2)题是关于地形和气候对河流的补给、水位季节变化和水能资源形成的影响。解题思路是基本原理的顺向推导。但第(3)题,则是一个新颖的设问,没有现成的原理可以应用。地形和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影响较大,而对河道形态的塑造较少,反而是河流本身对河道的弯曲、切蚀、沉积等影响较大。此时考生往往会感到思路停滞,无从下手。可见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完成后,对它们之间的多种联系横向扫描、拆分重组、逆向倒推等思维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些解题的方法做辅助,构建的知识体系就只是静态的、刻板的,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问题,考生在复习备考和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心中有“理”
考生需要构建关于地形、气候、河流相互关系的知识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动态的建模过程。
(1)这一过程的建立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但也不能离开教师的引导。教育家布鲁诺曾经说过,“教师应事先为学习者安排学习的最佳经验”。这句话在三大要素的建模中尤其重要。对于三要素之间繁杂的相互关系,同学们在整个高中的学习中不一定都能接触到,但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通过精选习题引导考生去接触并构建模型。
(2)“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建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始终伴随考生学习生涯的主动的探究过程。建模成功的同时,还要记住并灵活应用。只有在不断地变式训练中熟悉各种关系的联结,做到心中有数,熟才能生巧。
(3)构建的模板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建模过程中,不仅要多做题,更要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断改造和调整自己的模板,达到最佳状态。
下表仅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模板,概括了地形、气候、河流的部分关系原理,考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删减、调整和改造。
三要素 关系原理模板地形→气候对气温的影响:地势高低,阳坡、阴坡,迎风谷地冷空气堆积,高大地形对冷空气的阻挡,平原和山地走向对冷、暖空气的贯通,不同地形年较差和日较差的不同,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逆温的形成,迎风坡多阴雨天气,封闭地形不易散热等。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背风坡,迎暖湿气流的漏斗状谷地,高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平原对干、湿气流的贯通,复杂地形动力抬升形成对流雨,谷地夜雨等。对风的影响:崎岖地形对风速的降低,“狭管郊应”增大风速,地形改变风向,背风坡形成焚风等气候→地形 气温日较差对风化作用的影响,降水的冲刷,风成地貌等地形→河流流速,落差,流向,流量,河流类型(封闭地形多内流河),分水岭,水系形状,河道特点,洪涝灾害、含沙量等河流→地形 河流对地形的塑造气候→河流 干湿地区河流的补给类型,气温、降水影响补给水量,汛期,凌汛,冰期,含沙量,洪涝灾害等河流→气候 增加局部地区的大气湿度,降低气温的日较差
2.思维有“变”
为避免考生直线思维,缺乏灵活应变能力,在解题思路推导的过程中,我们推荐以下几种思维推导方法:
(1)动态演化
地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因此我们进行思路推进时,可以尝试加入时间轴线,递进演化。例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沙丘的形成,就需要对河流泥沙淤积进一步大胆推演,进而得出风成的结论。这种考查很明显是出题者对两类知识点的顺向结合,纵深挖掘,即水成与风成的相互演化。因此,在动态推导的思路中还需要勇于尝试对知识点的拆分和重组。
(2)拆分重组
三大要素的关系是相互的,而在各种次一级关系中看似无关的知识点,极有可能在同一题目中以亲密的姿态出现。如上述案例就需要对流水地貌和风成地貌知识点进行拆分,并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同样在2 0 1 3年山东卷第2 6题中“分析贺兰山对银川平原守护作用”的具体分析时,山地在西侧需要考虑地形对风沙的阻挡作用,而在东侧需考虑山地迎风坡对降水的影响,要完整答好这两个要点,需要将这两个知识点组合在一起。
(3)逆向倒推
地形、气候、河流的关系是相互的,解题时对于异于常理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尝试进行逆向倒推。例如,前面提到珠江“八口入海”的成因,常理来看,河流一般是有一个主入海口,珠江为何是“八口入海”?如果进行逆向思考 “河流入海常受什么因素影响”,联系地形、气候、河道特点进行反推即可。这种题目比较典型的还有2 0 0 8年全国Ⅰ卷中关于刚果河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三角洲,逆推也是最有效的推导方法。
3.手中有“笔”
这支“笔”,是真正的笔,是考生头脑中图文转换所需要的笔。解题时,提倡大家用好手中的笔,用笔可以圈点关键词、限定词、特定图例,可以进行简答题构思等,更重要的是要用好这支笔来做图文、图图及文图转换,尤其是手画剖面图及各种简单示意图。例如,2 0 1 3年福建卷中雅鲁藏布江中游沿岸宽谷的爬升沙丘,如果见到景观图,能随手画个略图,也许能很容易关注到它的外形变化。画简图时,越能多表达几个由文或图或表转化而来的要素,就越容易对各要素做好整合加工,越容易发现解题的关键和思路。例如,荒漠化地区,天上的风、地上的沙和稀疏的植被、地下水、湖泊裸露的河床、河流、山地剖面图,都可以根据需要简单的几笔画出,对相关原理的调用和解题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借用《管氏地理指蒙》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思想——“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就像是我们可能遇到的题目,它总是围绕我们掌握的基本原理——“山”而变化的,但无论它怎样千变万化,都不会脱离它的根本——“山”。所以只要同学们充满信心,构建科学的模板,掌握相关原理的运用技巧,在该部分知识的考查中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