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明 朱恒舟 贾 勇 杨德振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大肠癌从污而论学术观点初探*
侯俊明 朱恒舟 贾 勇 杨德振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根据大肠癌患者各期的共同发病特点,提出以污论治的观点,并阐述以污论治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并灵活运用清污化污、理气、补气、养血等法,以期望能够在临床大肠癌的治疗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肠癌属于中医所讲的“肠瘤”、“息肉”、“癥瘕”或“积聚”;从大肠癌所引起梗阻症状来说,又属于“锁肛痔”范畴,所以中医在临床治疗大肠癌时多以“肠覃”、“癥瘕积聚”或“锁肛痔”为病名。但这些病名都不能全面概括和反映大肠癌各阶段的特征,也不能为中医临床系统的治疗提供依据。因此,课题组结合临证并查阅历代文献后,总结性的提出从“污”论治大肠癌的观点,以下是对从污论治大肠癌之略述。
中医学虽没有大肠癌一名,但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认识了大肠癌的病因,《内经·灵枢》:“寒与热搏,久留而内著……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积之始生,的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壮人无积,虚则有之”等;此后历代医学从不同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至明清时,中医学对此病的认识更趋全面。如明朝张景岳认为“凡脾肾不足产后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景岳全书·积聚》)。中医认为,大肠癌是全身性疾病,不是局部性疾病。传统中医认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由于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血瘀,气滞,热毒等各种病理状态[1]的发生,最终结果使得体内癥瘕的形成,但是这样的病因论述过于宽泛,并且与其他疾病易于混淆,无法突出对于大肠癌病因的特色性认识,难以引导临床年轻医师对于大肠癌的认识与治疗方案的选择。结合历代中医医家对大肠癌病因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于大肠癌的病理总结[2],课题组将大肠癌的病因总结性的归纳为“污”,包括有形之污与无形之污。有形之污是指秽浊、肮脏之物通过或稽留肠内而形成污浊、臭秽之物;无形之污是指对机体产生多种不良影响的因素表现的总称。
刘静[3-4]等统计历代医家的论述,一致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劳倦体虚,感受外邪,湿毒蕴结等因素。施志明也认为外因及内因的共同作用导致痰湿,瘀毒互结,例如饮食不节,污物入口,致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输布,以致污浊内生;加之五脏虚衰(尤以脾肾虚弱为主),正气不足,易受外邪,邪毒阻滞肠道,日久而化污,污毒积聚,阻滞气血,内生肿块,阻塞肠道,排便艰难或粪便变细变形;污毒久蕴,化热灼伤血络,则见便血;热毒炽盛,肉腐化污伤络,则便下脓血,或如鱼胨状,恶臭难闻;终至污固正衰,污毒犯神,神离气脱,阴阳离决。那么我们总结来说,即外因,内因不外乎“污”一字,正是这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才导致之后对于人体正气的损伤,体内癌毒的形成,最终导致大肠癌的产生。
笔者依据各代医家“化瘀”、“扶正”、“补肾益脾”等治法[5]及我们对大肠癌的相关论述及经验,并按照大肠癌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将大肠癌分为污邪内积、污毒内阻、污固正衰三个阶段期。污邪内积期属于大肠癌的早期,包括无临床表现的时期;污毒内阻期属于大肠癌进展期;污固正衰期类似大肠癌晚期,包括衰竭、恶液质等时期。 基于大肠癌以“污”论治的观点,其治法以“清污”为核心,兼有扶正祛邪、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污邪内积:临床多表现为腹部隐痛,下利赤白、腥臭,或里急后重,胸闷口渴,恶心纳差,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以清污、燥湿、解毒为主,方用大黄、黄连、黄柏、白头翁、茜草、莪术、白花蛇舌草等随证加减[6]。污毒内阻:临床多表现为腹胀刺痛,腹部肿块坚硬固定,下利紫黑脓血、恶臭,里急后重,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黄,脉涩。 治法以涤污、活血、散结为主,方用大黄、当归、川芎、生地、赤芍、红花、桃仁、薏苡仁、丹皮、昆布、莪术、白花蛇舌草等随证加减[7]。污固正衰:临床多表现为形体瘦削,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卧床难起,时有便溏,或脱肛下坠,或腹胀便秘,舌质淡,苔薄白或无苔,脉细弱无力。治法以化污、养血、益气为主,方中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党参、茯苓 、白术、升麻、生黄芪 、艾叶、诃子、莪术等随证加减[8]。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大肠癌的从污论治中,首先需要把握“污”这个病变原因,然后总领“清污”这个总的治法,认真分析大肠癌这个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机理,通过现代诊疗措施及传统的四诊合参,把握每一位患者患该病的病理证型,再结合同时出现的症状给予对应的治疗,合理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形成清污,去污的治疗思想,多方结合加强祛污之力,驱污邪而安正气,从而稳中求胜,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8]。我们期望通过大肠癌发生病因的总结,以及临床上合理对症的分型,在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对大肠癌的中医治疗做出推动作用。
[1] 丁义江,吴崑岚.结直肠癌的中医治疗.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2010:4.
[2] 张俊仲,柴仲秋,王迎东,等.结直肠癌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方法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5,04:174-176.
[3] 冯彦军,刘 静.大肠癌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浅析[J].陕西中医,2012,33(3):383-384.
[4] 刘 静,张 军,朱 琦.中医药治疗大肠癌辫证用药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66-1167.
[5] 姜 毅,金晓炜,张建玲,等.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03:27-29.
[6] 白建平,张海波,李 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思路与方法探讨[J].陕西中医,2011,32(3):303-304.
[7] 吴继萍,冯 妮,李晓林,等.中医辨证论治结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1,23(9):1816-1818.
[8] 陆清昀,洒荣桂.中医药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80-381.
(收稿2016-03-10;修回2016-04-08)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2SF2-11-3)
陕西省咸阳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2014KO-10)
陕西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2015QN33)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科研项目(2014-2)
大肠癌 @学术观点
R56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6.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