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全
(重庆市铜梁区平滩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560)
一例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报告
刘应全
(重庆市铜梁区平滩畜牧兽医站,重庆402560)
猪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猪肺疫。其主要特征是败血症和器官组织出血性病理变化。本文通过介绍发病情况、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诊治过程,报告了一例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并控制了疫情。
巴氏杆菌病;猪肺疫;诊治
猪巴氏杆菌病是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猪肺疫。其主要特征是败血症和器官组织出血性病理变化。本病分布较广,发病率不高,呈散发性发生,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虽然猪肺疫在养猪业中一般不形成大范围的流行,如防治不当也能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给一些散养殖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笔者现将一例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金鑫生猪养殖场,购入保育猪后进行育肥。2015年7月份,早晨突然发现有3个圈栏中个别猪只出现食欲减退、不食,当天晚上即死亡一头,于是,该养殖户对出现不食或食欲减退的猪只均注射青霉素钠,连续给药2天后,患病猪恢复采食量停止给药。过了5d,又发现个别猪出现食欲减退,呼吸时腹部起伏明显,咳嗽,鼻腔有泡沫性分泌物。第二天笔者到猪舍时,养殖户介绍,一头猪刚刚死亡,死亡前口鼻流出泡沫。
猪舍为房屋改造而成,将其分成8个圈栏,每个圈栏的面积大约为9m2左右,每栏饲养10头50kg左右的育肥猪,进入圈舍后感知其通风不良,卫生环境较差,气味较重。笔者发现圈栏中有几头猪精神萎顿,早上给料后未进行采食,呼吸困难,张口呼吸,有一猪呈犬坐姿势,测量发病猪只体温为40.5~42℃,咳嗽,病猪颈下咽喉部发热、红肿、坚硬,可视粘膜发绀,腹侧、耳根和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色斑点。
颈部皮肤肿胀,指压留痕,切开见有大量胶冻样液体,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并伴有出血性浸润;下颌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切面呈红色;肺门淋巴结肿胀,切面呈弥漫性出血;肺脏轻度肿胀,间质增宽,表面有充血、出血性病理变化,质地较韧,切面稍隆起,切缘外翻,切面呈多色大理石样花纹;心脏内膜、心脏外膜均有散在小出血点;脾脏表面有出血点;肾脏有点状出血;胃底粘膜潮红;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表面有少量黏性渗出液。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初步判定病猪患有猪肺疫,为了进一步确诊,另无菌采集心血、淋巴结进行革兰氏染色,经显微镜检查见有多量革兰氏阴性、单个存在也有成对的球杆状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磺胺间甲氧嘧啶、多西环素、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为高度敏感,氟苯尼考、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链霉素、青霉素为中度敏感,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不敏感。
5.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圈舍通风,及时清理圈舍内粪尿,给予充足的饮水。
5.2加强消毒
每天使用百毒杀进行带猪消毒,3d后更换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剂进行消毒直到猪群恢复正常。
5.3将已经死亡猪只进行无害化处理,隔离患病猪只进行单独治疗
安乃近注射液:肌内注射,一次量2g。1次/d。如果猪只发热持续者,可2次/d,猪只不发热后即停止使用。注射用头孢噻呋钠:肌内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5mg。1次/d。连用3d。
5.4为了彻底治疗,对全群进行口服药物进行预防
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混饲,每1000kg饲料,200g。连用5d;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混饲,每1000kg饲料,400g。连用5d。同时添加多种维生素和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全群给药5d后,停止给药3d,在将药量减半混饲5d。
经过治疗,3d后,病猪症状基本消失,全群猪采食量、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并且没有新病例出现。15d后回访,猪群稳定。
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治首先应注意饲养管理,如给予营养平衡的饲料,加强环境通风换气等,降低环境对猪只的应激程度,其次应尽可能降低饲养环境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加强对圈舍、围栏、饲槽、饮水等用具的消毒,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猪肺疫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增强猪只对该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进行本病诊断时,应注意是否有继发感染,如该病有时与猪瘟混合感染;同时,还要注意与猪接触性胸膜肺炎、气喘病等呼吸道病进行鉴别诊断。使用抗生素进行防治时,可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联合用药进行防治。
[1]周汉强.一例生猪猪肺疫的诊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6,38 (2):44.
[2]黄杰河,覃开权.一起急性猪肺疫的诊治报告[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10):32.
[3]李凤仙.猪肺疫的鉴别诊断与综合防治[J].科技视界,2012,(17):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