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兵 阙任烨 沈艳婷 苏凯奇 陶智会 审 校 李 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71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林柳兵阙任烨沈艳婷苏凯奇陶智会△审校李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200071 )
摘要目的:介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方法:总论、分析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结论:中西医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其作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上,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发时治标缓时治本,防治结合,将成为治疗该病的最佳选择。
主题词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综 述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gastritis,CSG)是由多种理化、生物等因素诱发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中医学将本病归于“胃脘痛”、“痞满”等范围,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 长久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西医学研究1.1CSG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CSG致病机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病因主要有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 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以及各种理化损伤因子等[1]。
HP感染:自沃伦和马歇尔在1982年发现了该细菌以来,世界上已有近一半的人口被该细菌感染。胃是HP定居的场所,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HP感染者均可发展成慢性胃炎。其引起黏膜炎症的程度主要在于细菌的毒力因子,宿主的易感基因以及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目前,关于HP的致病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2-4]: ①HP可直接侵犯宿主胃的黏膜细胞,而诱发局部的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②HP通过其自身产生多种酶类、毒素及代谢产物,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胃黏膜的退变及损伤,进而引起胃黏膜的炎性病变;③HP感染后导致机体内胃肠激素分泌失衡,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④HP感染会引起幽门括约肌舒张,从而发生十二指肠液反流,引起胃黏膜的损伤;⑤HP感染能够产生免疫球蛋白E,并通过机体自身免疫反应造成胃黏膜损伤。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AIG)是发生慢性胃炎的另一重要原因。它是因为患者身体内产生了针对自身胃组织不同组份的抗体所引起的疾病。目前,所发现的主要有抗壁细胞抗体(PCA)和抗内因子抗体(IFA),可以破坏壁细胞而导致胃酸分泌障碍或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体和胃底的慢性弥漫性炎症,而胃窦黏膜基本保持正常,可伴有恶性贫血[5]。
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reflux,DGR):DGR是体内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然而,DGR的反流量或发生次数过多均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6]。由于胃幽门部术后等原因引起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非手术因素所引起称原发性胆汁反流[7]。多项研究表明[8],其发病机制几乎是与消化道动力异常、胃肠激素含量变化、幽门括约肌收缩障碍或精神心理因素等有着密切联系。十二指肠反流液主要含胆汁酸,它通过刺激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组胺,加重了炎性渗出及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最终引起了胃黏膜的损伤及炎性改变。
理化损伤因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粗纤维食品、烫食、浓茶、咖啡、烟酒的长期食用或饮食无规律等,或长期服用具有胃黏膜损伤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造成胃黏膜的损伤。此外,这些因素也可引起炎症反应的发生,并可降低胃黏膜的供血量,和前列腺素E2的水平,影响胃黏膜的自身修复功能。
其他:有研究表明[9-11],CSG的发生与精神、遗传因素及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等均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1.2CSG的西医治疗西医学对于CSG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HP治疗、胃黏膜保护药、制酸/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以及抗焦虑抑郁药等。 一般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酒、调畅情志。 抗HP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来根除HP。① 三联疗法:标准剂量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组成;② 四联疗法:标准剂量PPI、铋剂及两种抗生素。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已成为我国多数地区影响HP根除效果的主要因素[12]。 胃黏膜保护药:主要有米索前列醇、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副作用包括恶心、腹痛、腹泻等,且铋剂具有神经毒性[13]。 抑酸剂:H2受体阻断药(H2-Receptorantagonists,H2R),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毒性、神经毒性及血液、泌尿、内分泌系统的疾病[14]。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副作用包括影响机体钙、铁及维生素B12的吸收,增加感染和肿瘤性疾病发生的风险[15]。 促胃肠动力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Dopaminereceptorantagonist,DRA),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选择性5-羟色胺4(5-HT4)受体激动药,如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等。 抗焦虑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SNRIs):如文拉法辛等;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如咪帕明、阿米替林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如吗氯贝胺等。
2中医学研究2.1CSG的中医病名中医学上无“慢性浅表性胃炎”之说,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一般可归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呕吐”、“嘈杂”等病证。其症状主要是以胃脘部疼痛、满闷不舒、呃逆、反酸、呕吐等为主。
胃脘痛:最早出自《内经》。《灵枢·牙卜气脏腑病形篇》说:“胃病者,腹镇胀…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由于《内经》未对胃脘痛与心痛作出明确区分,而致后世对胃脘痛的认识产生分歧,常常出现“心痛”与“胃痛”混用。到宋代时,虽然在病位上仍未将二者区别开,但从病因、病机、治疗方面已有了进一步的区分。直至金元时期,李杲的《兰室秘藏》中首立“胃脘痛”,明确了胃脘痛病位多在脾胃,将其作为了一个独立的病证。明清时期,《医学正传》云:“九种心痛…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胃脘痛的病名正式确立后,其辨证论治体系也渐趋完善,而后其作为独立的病证名广泛使用。胃脘痛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性质的胃脘部位的疼痛,兼见胃脘部痞满、腹胀、吐酸、嗳气、纳差,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等症。主要是由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致。
后来,高中生梅宏读到了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后,认为“简直就是写给我的”。之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更如冬日的暖阳,熨烫着梅宏的身心,让他坚定地确认了“我要当科学家”的理想。
痞满:《伤寒论》明确解释了痞满:“但满不痛者,此为痞。”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也;…满者,胀满不行之谓也。…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乎。”故可分为实痞与虚痞,有邪有滞,有胀有痛为实,无邪无滞,无胀无痛为虚。实邪内阻,日久耗伤脾胃,转虚。脾胃虚弱,易生成痰湿、血瘀、气滞等,诱使气机升降失常,而成虚实夹杂之证。胃痞主要指胃脘部满闷不舒,无胀大,触软,无结块,无压痛。脾胃位于中焦,只有清升浊降则气机通畅。因外邪入侵、食积不化、情志失畅、痰气阻滞、脾胃虚弱等引起中焦气机阻滞,升降紊乱促发痞满。
呕吐:《素问》曰:“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呕也”;“食则呕…满而上溢……呕也。”《三因极-病证方论》曰:“呕吐…本于胃…饮食寒热气血之不同…皆使人呕吐。”呕吐主要指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为主,次数不等,持续发作,兼见脘腹不适、纳差、泛酸、嘈杂等症。可由外邪、饮食、痰饮等致胃气不降反升而上逆,或由气、阴、阳虚等致胃失濡养,胃失和降功能。
嘈杂:首载于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食郁有热”。《景岳全书》曰:“嘈杂一证,或做或止…则腹中空空……或兼恶心…渐见胃脘作痛。”嘈杂主要是指胃中饥嘈,烦热闷乱,而不可名状。临床上多因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引起。
2.2CSG的中医病因病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达气机,助脾运化升清阳,协助胃消腐水谷。若肝横逆犯胃,而致胃气不降,气机阻滞,形成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等证。肝木乘脾,使受纳腐熟受阻,多见肝郁脾虚、肝胃阴虚等证。同时胆气上逆,亦可引起胃痛。
胃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多气多血之腑,其气以和降为顺。脾喜燥恶湿,主运化升清阳,为“后天之本”。《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胃论》曰:“脾既病,…胃不能独行其津液…亦从而病焉。”
脾胃之生理功能赖于肺气之宣肃畅达,若肺失宣肃,必见气机升降乖逆,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传化失司,水湿郁滞而生胃病[16]。
脾胃与肾有着“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的关系[17]。生理方面,脾胃依赖肾阳的温养与肾阴的濡养;病理方面,胃之阳气或阴精不足,可导致气血津液化生无权,致使“久病及肾”,则肾之阴阳日渐亏虚,最后导致脾胃日渐衰弱。脾胃乃“以膜相连”,为胃行津液者也。心与胃“火土相生”,为其腐熟水谷者也。脾阴亏虚,必心火亢盛,胃阴困滞[18]。
2.2.1外邪犯胃:《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胃脘痛。”感受六淫之邪,多损伤胃腑。而外邪当中以寒邪最易犯胃,暑热与湿热之邪亦间有之。寒主收引,当遇到寒冷天气,寒邪经口鼻而入,或是腹部受凉,或进食生冷之品,寒邪内侵阻滞中焦,不通则痛。湿浊粘腻,壅遏气机,脾胃失健,出现胃脘部闷痛。燥邪内侵,耗伤人体阴液,而致胃阴匮乏,可见胃脘部隐痛、口干、大便秘结等。
2.2.2饮食不节:《医学正传·胃院痛》云:“致病…多由纵恣口腹,…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故胃脘疼痛。”若偏嗜肥甘厚腻,辛辣热烫,喜烟酒,或暴饮暴食,邪气均可停滞中焦,使脾胃受损。食谷不化,或恣食生冷,阳气耗散,脾胃失于温养,中焦受纳失司,食滞难化,痞塞不通,而痞满、胃痛。食物停滞于中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呕吐,反酸。
2.2.3情志失调:《素问·举痛论》曰:“思伤脾”,“思则…气结。”喜怒忧思悲恐惊多伤人体的五脏六腑。如若情绪波动过于强烈,则会破坏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良好秩序,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可导致中焦气机遏阻,产生胃脘部疼痛、痞满不舒。气机上逆,出现呕吐、反酸。七情所伤,气血失调,络脉阻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引起各种脾胃病。
2.2.4久病体虚:《太平圣惠方》曰:“夫脏腑气虚,脾胃虚弱,…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正气与邪气交争……故令心腹疼痛也。”久病、素体虚弱、或长期过度劳倦,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无力化生,阴阳气血亏虚。脾胃虚弱,无力运化水谷精微,湿浊内生,阻滞脾胃气机,或阴液不足,无以濡润五脏六腑。当代医家们借鉴前人经验,指出应当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如陈境合、俞尚德和张自平等名老中医均强调健脾益气的治疗方法。
2.3中医辨证论治到目前为止,中医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上并无统一的标准。疾病发展过程中并非单一病证,多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之病证,临床治疗时应兼而治之。此外还须,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进行个体化的加减用药。
2.3.1肝胃不和型:治疗上采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情志不遂,肝气乘脾,气机郁滞,气病多游走不定,攻撑走窜。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郁金、厚朴、陈皮、枳壳、甘草、木香、佛手、香附、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丹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等。由于肝有体阴用阳的特点,在用药时应注意不宜用性味过于温燥之品。
2.3.2脾胃湿热型:治疗上采用清解胃热,运湿和胃。有医家指出“诸湿肿满…属于脾,从湿论治”。也有医家认为长期忧虑太过,耗伤气血,或饮食失节,湿盛于脾胃,湿邪郁而化热。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白茯苓、半夏、陈皮、石菖蒲、栀子、竹茹、蒲公英、茵陈、神曲、干姜、甘草。可选用清中汤加减等。可适当加入理气之品以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之功能。
2.3.3瘀血阻滞型: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和胃。此证多由气滞血瘀,或久病入络,瘀血内停所致。常用药物:莪术、丹参、川芎、延胡索、郁金、白茯苓、党参、陈皮、木香、枳壳、紫苏、半夏、厚朴、甘草。可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等。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配伍理气行气之品,如陈皮、木香、枳壳等。
2.3.4胃阴不足型:治疗上采用滋阴养胃。气郁化生为热,耗伤人体津液,或瘀血停滞中焦,新血不生,阴津亏少。常用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芍、生地、甘草、葛根、乌梅、天花粉、党参。可选用养胃汤或麦门冬汤加减等。临床上多使用具有补益功用的药物治疗。
2.3.5脾胃虚寒型:治疗上采用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脾阳虚衰主要由久病耗伤脾气,胃失温养所致脾胃阳虚。常用药物有生黄芪、白术、大枣、干姜、甘草、白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白芍、党参、西砂仁、桂枝、附子。可选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等。温阳药多是辛温燥热之品,故中病即止。
3结论综上所述, 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治方面,中医与西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找到了许多契合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邵晓红.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7:1416-1418.
[2]秦荔荣,唐国都,邓嘉,等.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04:616-617.
[3] 石建玲,段恋,程波, 等.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2:2069-2072.
[4] 张倩倩,贾宗谦,吕晓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J]. 中国医学工程,2015,08:196-197.
[5]KawaiT,MoriyasuF,TsuchidaA.Keyissuesassociatedwithhelicobacterpylorieradication[J].Digestion, 2016,93(1):19-23.
[6]SvageljD,TerzicV,DovhanjJ.Superoxidedismutasesinchronicgastritis[J].APMIS,2016, 1:14.
[7] 林学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0:86-87.
[8] 张新宪,汪枝梅. 原发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程度与胃部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07:664-666.
[9] 何安民,何龙君,王麦霞. 白术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489例[J]. 陕西中医,2013,34(9):1124-1125.
[10] 宋淑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5,9:1348-1350.
[11] 朱长保,马鸿祥. 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探讨[J]. 光明中医,2015,2:365-366.
[12] 张兴桥,宋立明,尚志刚, 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调查与病因病机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5,7:22-24.
[13] 李彦哲. 中医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5:126-127.
[14] 王欢,李成光,李林.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390-1393.
[15] 肖俊.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6:60-61.
[16] 柯晓,王清泉.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疗效评价述评[J]. 中医杂志,2015,22:1927-1930.
[17] 丁庆刚,辛琪,高金良.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探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23:143-144.
[18] 王莉. 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诊治体会[J].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116-117.
(收稿2016-03-07;修回2016-04-15)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8.075
Researchprogressofchronicsuperficialgastritiswith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
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ChineseMedicine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071)
LinliubingQuerenyeShenyantingetal
ABSTRACTObjective:This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Methods: To sum up,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lated literatures.Conclusion: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play its role.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combining prevention with control, will become be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Gastritis/integrated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Review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3775)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5401930700)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肿瘤科(上海 201800)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