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黄河医院(300110)孙梅
其调脂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HMG-COA在HMG-COA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成甲基二羟戊酸,这是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一个限速步骤。瑞舒伐他汀进入人体以后发生水解反应,形成相对应的活性酸,对HMG-COA还原酶有特异性竞争性抑制作用,阻断HMGCOA的进一步转化,使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数量减少;②促进机体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于HMG-COA还原酶刺激肝脏内的低密度脂蛋白,使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密度增加,而该药物能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消除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还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相结合,加速VLDL的降解,使得VLDL含量降低,而VLDL又是合成TG的主要载体,进而导致TG的水平也在不断降低[3]。③直接影响VLDL的合成,而VLDL不仅是TG的载体,还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前体,从而使得TG和LDL的水平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降低。
2.1 抗炎作用 ①降低超敏反应蛋白:经过瑞舒伐他汀治疗之后,会明显的出现血清中超敏反应蛋白下降的现象,还能够有效的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蛋白,减少血管内部的脂质沉积,明显减轻巨噬细胞内膜的侵润、吞噬作用,减少炎性反应因素的释放。②降低金属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可以有效的通过特定成分进行有效分解,破坏其结构,促进斑块破裂加速;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金属蛋白酶的产生维持动脉斑块的稳定性。③抑制核转录因子的表达: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抑制核转录因子的表达,防止肾素、血管扩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后增加血液自由基导致的高胆固醇血症。④抑制白细胞介素的表达: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的影响通过低密度蛋白质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8水平,再经过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抑制,能够很好的起到抵抗炎性反应、保护内皮的作用[4]。
2.2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他汀类药物一方面能够刺激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来升高一氧化氮的含量,另一方面,它还能够通过抑制细胞中生成超氧阴离子的数量减少一氧化氮的氧化,进而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和数量。
2.3 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一氧化氮( NO)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作用,瑞舒伐他汀能间接通过增加内皮NO的产生和生物利用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且它能通过改变血小板胆固醇的含量来改变膜的流动性,从而达到减少血小板聚集的目的;瑞舒伐他汀可通过抑制组织因子生物合成涉及的香叶醇化蛋白,而抑制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的表达,外源性凝血通路受一种称之为色氨酸蛋白酶(TEPI)抑制剂的制约,TEPI与Ⅹα因子结合,这种复合物可通过与组织因子Ⅶα因子复合物结合而抑制组织因子介导的凝血。
3.1 良好的调脂效果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较之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及氟伐他汀等,瑞舒伐他汀能更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徐惠[1]等人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均明显降低,与辛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脂降低更为显著,炎症因子减低尤为明显,在两种药物安全性一致的前提下瑞舒伐他汀效果更为明显;同时,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比较,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有更加显著的效果,有利于延迟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安全性较好[5]。
3.2 抗动脉粥样硬化 瑞舒伐他汀除了具有强效的调脂作用外,还可以消退或缩小颈动脉斑块。瑞舒伐他汀可阻碍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从而减轻血液中LDL对血管壁的侵害,阻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HDL-C水平升高,其作用在于HDL-C可通过提供载脂蛋白C和胆固醇酯,将肝外组织胆固醇转运到肝脏,激活脂蛋白酶,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转化和消除,对抗高脂血症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和缩小动脉硬化斑块。马会军[2]等研究89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治疗12周后,用多普勒彩超仪测量颈动脉病变处斑块的面积,证实瑞舒伐他汀组较治疗前斑块面积有缩小趋势。
3.3 其他 除此之外,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类风湿关节炎(RA)等也具有治疗作用。
其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肌肉、皮肤、胃肠道、神经系统、肝脏等组织,表现为恶心腹痛、头痛失眠、皮疹瘙痒等,这些反应一般并不严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可能减轻或消失。
瑞舒伐他汀作为一种强效的他汀类药物,不仅强效降脂,还具有逆转斑块、抗炎、改善内皮等功能,其详尽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它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效果已得到肯定,无疑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颇具应用前景的新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