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指导 刘少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刘少明教授治疗痛证经验举隅
刘娟∆指导刘少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摘要目的:阐述刘少明教授对痛症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对四例不同的典型痛证医案的分析,阐述陕西省名中医刘少明教授临床治疗痛证的特色。结论:刘少明教授认为痛证的病机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祛瘀通络、调和气血”为其大法,主张采用刺络放血疗法为主治疗痛证,该法能够使恶血邪气尽出,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痛证必消之目的。
主题词 @痛证中医师 @刘少明
刘少明教授,系陕西省名中医,为国家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擅长应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疾病。 其治疗疾病强调“祛瘀通络”、“调和气血”。《内经》中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灵枢·口问》),“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疾病大都为脉道不通,气血不和。刘少明教授秉承《内经》所旨,主张通过刺络放血疗法达到祛瘀通络、调和气血,以治疗疾病。特别是在痛证的治疗中,刺络放血的应用则是极为普遍。
痛证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从而产生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1]。痛证的范围相当广,它可以表现在人体全身上下、内外各个部位,如临床中包括痹症、腰痛、头痛、胃脘痛、腹痛等[2]。“久病必瘀”、“痛症必瘀”是中医“络病理论”,其认为疼痛的机理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3]。也就是说,凡疾病出现“痛”的症状则必有瘀血阻滞,正如《外科证治全书》说:“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4]导师认为采用刺络放血法能够使恶血邪气尽出,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和之目的。
1肩痛案李某,男,56岁。双侧肩部疼痛3月余。3月前肩膀出现疼痛不适,未予重视,后疼痛好转,但肩部逐渐上举、手后背困难,在我院骨科诊断为“肩周炎”,并未行治疗,患者病情缓慢加重。现症见:双手上举、背屈做梳头动作活动时困难,伴肩部外侧疼痛。查体:肩部前侧、外侧压痛,臂丛神经牵拉实验(—) ,扣顶试验(—),双上肢肌力正常。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细。诊断:肩周炎(双侧)。治疗:穴取阿是穴(双)、肩前(双)、肩髃穴(双)。操作,以上各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次性5号针头对每个穴位点刺约10次,加火罐留罐10min。1周1次。患者经1次治疗后,肩部做上举、背屈,梳头动作明显较前灵活,疼痛减轻。二诊,患者诉经1次治疗后肩部上举自然,梳头动作较前缓解,但仍感觉双手平举时肩部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双臂。查体:肩外侧压痛,舌脉同前。治疗:穴取肩外侧阿是穴(双)、曲池(双)、曲泽、外关(双)、尺泽(双)。操作:选择阿是穴、曲泽穴为1组,曲池、外关为第2组,每次刺血1组。1周治疗2次。曲池、外关刺血后留罐10min,曲泽、尺泽取其周围较粗大静脉血管,刺血后出血约20mL。患者经3次治疗后肩部活动灵活,无其他不适,临床告愈。
按:该患者肩部双侧均出现疼痛,上举困难等症状,诊断为双侧肩周炎,根据舌脉和其他伴随症状,气滞血瘀为其主证,故首选刺络放血之法,首次治疗,以阿是穴及局部腧穴肩前、肩髃、以点刺出血,加拔火罐,目的祛除局部之瘀滞。后以远端曲泽、尺泽,以刺络为主,出血每次达20mL,以增加通络祛瘀之效,故而症状在短期内消失,临床告愈。
2腰痛案汪某,男,65岁,腰痛伴左侧膝关节外侧麻木3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自述行走时左脚如踩棉花感,左侧膝关节外侧、小腿内侧麻木3余年,行走困难。近1年来晨起腰痛明显,活动后稍有减轻,查体:直腿抬高实验(±),余无特殊,第四腰椎棘突下压痛(+),并可见紫黑色瘀络,舌紫,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诊断:腰痛。治疗:穴取腰阳关处紫黑色瘀络、腰夹脊、委中、膈俞、血海、三阴交。 操作:腰部夹脊走罐5min,后行皮肤针叩刺微出血;委中选取血络明显处采取刺络,放出血液10mL。腰阳关处紫黑色瘀络三棱针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留罐10min。膈俞、血海、三阴交毫针针刺,用泻法,留针30min,1周治疗1次。患者治疗1次后,于次日述踩棉感已明显减轻,走路较前利落,共治疗4次已无大碍,嘱其适当锻炼,卧硬板床,注意保护腰部。
按:该患者虽已老年,肾虚尤在,但查其病情特点,则以经络瘀阻为甚,故而瘀祛,络必通,通则不痛。穴取腰阳关、腰夹脊,以通调局部之瘀阻,于穴位局部寻找瘀络,即瘀络所在,即是刺血部位。取委中为足太阳之下合穴,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处,且《内经》称之为“郄中”,《铜人》称之为:“血郄”,“腰背委中求”,故刺之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是治疗腰部疾病的效穴。膈俞、血海、三阴交以毫针刺之,针用泻法,以达活血化瘀止痛之效。
3头痛案杨某,女,26岁,头顶、前额部头胀痛4年余,时发时止,近年来疼痛加剧,每次疼痛持续约半小时方可缓解,尤其恼怒生气后头部发热,头顶部及前额部痛呈跳痛样发作,影响睡眠。行针灸治疗稍能好转,但每逢发作时则跳痛如初。患者于发作时来我处诊治,饮食可,二便正常。查体:头顶部、前额部无压痛。双颞侧太阳穴处可见青筋怒张。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诊断:头痛。治疗:取穴患侧太阳穴、双侧耳背静脉、上星、 百会、行间、太冲。操作:患侧太阳穴静脉怒张明显处严格消毒,用1次性5号针头点刺,任血自流,直至血色变淡为止,先揉按耳廓片刻,待局部充血后,选择暴露明显的耳背静脉,以1次性5号针头刺破血管出血,上星、 百会点刺出血,共约5mL血液。行间、太冲常规消毒,毫针针刺,行泻法,留针30min。隔日1次。患者经1次刺血后,感觉刺血部位疼痛,但头顶及额部明显减轻,经5次治疗后头痛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
按:该患者头痛病史已有3年之久,反复发作,常与情绪变化有关,且发作时疼痛难忍,呈跳痛,并见患者两太阳穴处青筋怒张,辨证为血瘀于络。故导师采用刺络放血之法以治之。百会、上星为督脉穴,位于巅顶及额部,刺之以通督脉,去瘀血,并取局部太阳穴刺血以祛瘀,经6次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导师认为治病要辨清症候为关键,该案中,患者之前经过针刺治疗效果不佳,易反复,且病程较长,可以判断为久病入络,法当祛瘀通络是根本,络通则痛自消。导师认为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头痛效果尤著,特别是以下两种情况最为适宜:一是通过观察患者表现,疼痛难忍,常影响到睡眠,并出现青筋怒张者,为刺血之宜;二是头痛患者发病时久,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虽有患者自感疼痛不甚剧烈,但所谓“久病入络”,故该种情况亦是刺络放血之适应症。
4痛经案霍某,女,24岁,痛经8年余。14岁月经初潮,每月经来潮时,小腹剧痛难忍,伴反酸,恶心呕吐,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曾经多方治疗,服用止痛药或小腹部热敷等,症状有所好转,但未能坚持治疗。此次月经来临1天,复感小腹疼痛,痛引腰骶,伴胸胁、乳房胀痛不适,恶心欲吐反酸水,月经色暗,有暗红色血块。患者面色苍白,舌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诊断:痛经。治疗:穴取腰骶部血络处、地机、三阴交、太冲、合谷。操作:三阴交、地机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数下,加拔火罐,出血2~3mL,腰骶部血络处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待局部出血后加拔火罐,留罐10min,出血约3mL左右,1周2次,三阴交、地机、合谷、太冲,毫针针刺,行泻法,15min行针1次,留针30min,1d1次。患者刺血后,立感腹部疼痛减轻,呕吐反酸感亦减轻,经3个月周期治疗后痊愈。
按:该患者为典型的气滞血瘀型痛经,故可在其腰骶部见到明显的血络瘀滞处,在此刺络放血可以直接通络止痛,同时配合三阴交、地机刺血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调血通经止痛;肝主藏血,为女子之先天,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刺之可疏肝理气,调经理血[5],合谷为治疗痛经之要穴。各穴共用,以达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参考文献
[1]吉康生.痛证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8):44-16.
[2]王勇,康明秀,毛稚霞,等.血府逐瘀汤联合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伴疼痛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5,36(9):1199-1201.
[3]杨佃会.《黄帝内经》痛证理论探赜[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12):955-956.
[4]程淑萍,程光宇,龚誉华,等.毫针刺血角孙穴为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17-18.
[5]周秀荣.针刺配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7):70.
(收稿2015-10-19;修回2015-11-20)
【中图分类号】R22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2.040
△陕西中医药大学针推系(咸阳712046)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西安7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