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0050)任依 马力 王晨
医学英语的教学是目前各大医学院校临床教学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学效果较差。我院医学英语教研室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改革,以大纲为基础,引入新的内容如构词法、翻译技巧、医学文献的阅读、病例写作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在教学法上,我们增加了案例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进行的适宜阶段,以常见病病例为内容展开,模拟临床病例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和多名教师共同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如下。
案例教学又称CBL(case study-based learning)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国外已经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提高学生兴趣、主动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2]。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同,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课堂中引入用典型案例(case),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或某个具体的临床实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经过集体的协作,最终通过要求学生提出并回答出一系列的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教学主要通过案例来展开,因此与讲授式教学相比更为生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课堂讨论来完成,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优势[3]。
就医学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领域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对外医疗:随着社会交流的日益广泛,我们在临床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面对外籍患者;②对外学术交流:如各种国内乃至国际的病例讨论、大会发言、专题讲座、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③查阅、翻译外文文献,书写外文文章。因此对口语、阅读、翻译和写作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既往的医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采用大班授课,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注重单词、语法、阅读和书写,很多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考试成绩也比较突出,但实际应用中的语言能力并不理想。我们在既往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表演、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或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会诊时的讨论或大会发言等情境,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学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1 教学安排 医学英语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是看诊和病例讨论,由于病例讨论能令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我们首先选择了病例讨论来进行探索和尝试。病例讨论的流程包括:住院医生汇报病例、主管医生分析病情、上级医生和其他医生发言、总结,由不同分组的学生分别扮演住院医生、主管医生和上级医生等角色,每组设置指导教师。我们还加入了辅助科室(心电图室)和介入医生分析环节,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准备和发言。具体流程如下:①案例的提出,在课程前一周把准备好的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案例并提出问题。②分组预讨论,课前分组进行讨论,每4~5名学生分为一组,负责上述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选出代表进行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授课时按照病例讨论的流程,分别由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甚至提出不同意见,学生之间互相解答问题,当解答不完整或不准确时由教师进行解答并引导讨论方向。④总结环节分为学生总结和教师总结两方面,分别对病例内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
在学生分组上,每4~5名学生为一组,分配给每个小组一个讨论环节,首先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做“主题回答”。一些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因紧张或时间短,语言组织不够严密,逻辑性不强。可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对该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即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见(selfrecommend)”。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集思广益,并且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会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学生因观点不同使辩论趋于激烈,这样可使学生对该问题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5]。另外,每个组均设立了指导教师,在授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准备,包括汇报和讨论内容英语表述的准确性、讨论问题的提出、常见问题的解答等,以便在正式授课时节约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提前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
在授课时间上,我们把英语病例讨论的时间安排在第九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物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内容,对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即将进入临床。此时的病例讨论可使学生提前进行临床实际工作的情景模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工作,并了解医学英语在实际中应用的重要性。
3.2 案例设计 医学英语在临床阶段的教学安排为第七到第九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内科学、外科学等专业,但尚未进行轮转,因此对疾病的掌握只限于书本知识。我们所用的医学英语教材是《新编临床医学英语》(邱陶生主编,2008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冠心病章节的授课安排是在第八学期。为了和教材内容相呼应,与学生的临床知识相称,同时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方便设计问题,并具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我们选择了临床常见的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用中文向学生提供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信息,主诉、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相关内容,并按照临床抢救程序设置了急诊室、导管室、监护病房等不同情境,在病例讨论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情境的医生进行汇报分析。
案例教学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4.1 学生角度 从既往的探索发现,85.8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提高学习兴趣,80.97%认为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70.52%认为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在医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临床病例讨论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汇报病例,并展开相关讨论,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在日后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还能提前让学生熟悉临床病例讨论的流程,锻炼应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在病例讨论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入新的教学法,改变以往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僵硬填鸭模式,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贴近临床,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2 教师角度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组织协调能力及教学艺术等均有较高的提升作用,授课教师需要掌握案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在课堂上需要掌控全局,把握讨论的方向。同时,教师在原有英语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在口语、听力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我们在案例教学尝试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和学生的知识不全面,临床阶段医学英语教研室的老师来源于各个专业,教师熟悉自身亚专科领域的知识,对其他领域知识了解不深入。而学生尚未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对疾病的掌握只是来源于书本,缺乏临床知识。第二,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部分学生不参与到讨论中,只是期望别的同学发言,因此从教学中的获益有限。第三,占用准备时间和学时较长,医学英语教研室的教师来源于各个科室,需从事繁重的医疗教研任务,而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而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在准备阶段投入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精力,才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实施。但随着大家对医学英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以及师生的共同探索和努力,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综上所述,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英语综合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