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9000)
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郭文娟
(济源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济源 459000)
猪高热病为常见传染病,流行范围较广,疫情传播迅速。达州市郊区约有70户生猪养殖户,每年生猪出栏约4.3万头,约有51户年出栏可达200头,夏季气温较高,易发生猪高热病,每年约有28户因该病构成程度不同的经济损失,占40%。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有效防治为以下重点研究的。
传染病;生猪养殖户;猪高热病
1.1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又分环境、营养、应激等方面。(1)猪场缺乏规范性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及管理制度,或者制度未落实到位;未做好灭蝇、灭鼠、灭蚊等工作,或者养猫、犬等,引起疫源扩散;未正确处理病猪,导致疫源蔓延;种猪淘汰、净化及监测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或引入病猪。(2)饲料发霉,对猪体构成一定损害;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营养不均衡;加入了损肝元素促长的含量,或添加了免疫抑制类药物及抗生素。(3)长途运输、缺水、高湿高温、断奶过渡不良、疫苗接种、饲养密度较大、混群咬斗等。分析表明,猪皮下脂肪较厚,属于恒温动物,基本无汗腺,体温调节差,散热慢,较不耐热,在高温天气下仅能利用呼吸排除多余热量,肺部工作量增加,易造成猪呼吸加快及张口呼吸等,抵抗力降低,致病因子发作或进入猪体,引起猪高热病[1]。
1.2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包括未正确用药和抗生素滥用。(1)大量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如地塞米松、解热镇痛药等,导致病情加重,引起死亡。(2)预防猪病时,复合性、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导致猪体形成耐药,加重肾和肝的排毒负担,对肾脏、胃肠道、肝脏的正常功能造成损害,抵抗力下降。
1.3 生物因素
蓝耳病毒、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瘟病毒、巴氏杆菌、弓形体、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支原体、伪狂犬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混合感染,病原较多,感染率最高的病原是猪瘟病毒,常见感染病原是圆环病毒、弓形体、猪瘟病毒、蓝耳病毒、附红细胞体五种混合感染。研究指出,猪瘟病毒与一种及一种以上原虫、病菌、病毒混合感染后,治愈率较低,死亡率较高。
1.4 免疫因素
疫苗免疫缺乏科学化、程序化,猪群免疫力得不到提高,免疫力较差;乱接种疫苗,消毒不当,导致疫情加重、范围扩大,甚至死亡;疫苗运输与保存不规范,使用不当,导致免疫失败;给予猪只免疫前后,对其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等,导致免疫无效。
2.1 强化免疫
(1)对种猪引入畜禽场的基本情况做好了解,包括疫病情况及动物等,结合免疫程序,根据我场具体情况制定免疫制度及程序,落实到位,1-2周后,对免疫制度及程序进行更新、完善。(2)选购疫苗时,必须查看疫苗是否有批准文号及生产许可证,并查看有效期;对疫苗瓶进行仔细检查,一旦出现过期失效、瓶盖松动、混有杂质、标签模糊、破裂、变色、无标签等,不可购买。领取疫苗时,途中应做好冷藏,为了避免交叉污染,食物与疫苗不得共同保存,避免疫苗高温或日晒。使用之前,观察油乳苗有无冻结、疫苗有无变质,对标签内容及说明书进行认真查阅,检查是否为过期疫苗;使用时充分摇匀疫苗,于加稀释液或开盖后2h内使用完。(3)注射时,一畜一针头。
2.2 严格消毒
选择刺激性小、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做好猪舍内外的消毒工作,每日1次。若猪场内有猪只发病,则严密封锁,隔离处理,并彻底消毒,控制疫情传播。
2.3 饲养管理
(1)坚持自繁自养及全进全出原则,减少应激,饲养密度应合理,实行封闭管理,推进标准化、规范化饲养方式[2]。(2)及时清洁猪舍粪便,并给予正确处理,避免污染环境,粪便清洁后进行猪舍消毒,避免猪舍内潜伏传染源,同时做好进场车辆、物流、人员等消毒。(3)各阶段饲料适当加入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提高猪群抗应激及抵抗力。定期检查饲料,防止猪只使用的饲料发生霉变。(4)高温天气应做好猪舍降温、通风工作,减少发病。
2.4 及时治疗
发病初期,给予猪磺胺噻唑钠头孢类+板蓝根+安乃近等药物治疗。若病猪同时伴有流感,则药物选择阿莫西林+柴胡+土霉素+吗啉胍;若病猪伴有呼吸困难,则药物选择黄芪多糖+大观霉素+林可霉素,也可使用地塞米松、替米考星和氟苯尼考,亦能将多西环素、黄芪多糖、阿莫西林、泰乐菌素和阿奇霉素等药物加入饮水中。
猪高热病传染严重,病猪临诊症状复杂,若得不到有效、及时治疗,短时间内可导致死亡,严重危及养殖户经济。疫病发病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应从根本上做好有效预防及科学治疗,减少疫病发生。笔者查阅相关文献与资料,探讨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1] 程婷婷.夏季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防止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