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丁 波,吴 彪,韩姝婷
(黑龙江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院校专业结构优化分析
——兼论黑龙江省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李春林,丁波,吴彪,韩姝婷
(黑龙江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摘要:为适应黑龙江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急需从理论上分析地方院校专业结构优化问题,为解决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黑龙江地方产业结构对人才需求和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得出地方院校专业设置围绕黑龙江省产业的变革发展,进行优化调整,通过设立新专业,优化老专业,淘汰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压力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产业结构;地方院校;专业结构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同一时期,相对于这一重大变革,黑龙江省地方院校专业建设没有充分适应这一变革要求,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的支持,一方面阻碍了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延缓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另一方面造成地方本科院校就业困难,就业方面偏离地方经济需求。通过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院校专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地方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建议,促进地方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办学的特色化和优势化,促进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院校就业压力问题,加强黑龙江工程学院与黑龙江地方经济的联系。
1.2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就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院校专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省教育行政部门所主导的调研活动和政策研究;二是由省内学者结合实际问题所进行的诊断性研究;三是由省内各类高校主导的改革探索。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有四类:一是由知名专家主持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二是相关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三是区域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四是国际比较研究[1]。对照当前黑龙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部分先行研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针对黑龙江省地方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关系的研究不足、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研究不足、本校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互动和对接的机理等研究较少,对专业内涵改造和专业制度本身的创新挖掘不够,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人才培养衔接的组织支撑问题较少涉及,对建立覆盖各主要产业行业以及各类高校的地区性专业建设协调机制不甚明晰、缺乏可操作性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研究和解决黑龙江省地方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推动这一问题早日合理解决。
2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从产业结构的划分角度分析黑龙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黑龙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0年底黑龙江省三个产业的就业人数达1 932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 798.6万人,占41.3%,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为 374.4万人和759万人,分别占19.4%、39.3%[2]。近年来,黑龙江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就业结构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在不断下降但趋势并不明显,第三产业中增加的劳动力主要是由第二产业转移而来;就业结构的调整要比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慢,第一产业尤为突出;第一、三产业的产值与就业结构变动呈正向相关的关系,产值与劳动力成同步变化的趋势,而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呈负向相关的关系[3]。就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而言,上述特征表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变;农业劳动力的职业与技能的教育培训不足;传统制造业随着技术水平提高,就业人数不断下降,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结构变革应当和这一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吻合。
表1 黑龙江省2013年1~11月月度数据
从黑龙江产业结构构成比看(见表1),第一产业产值占比6.8%,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为48.4%,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为44.8%,三者之比为1∶7.1∶6.6,由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是随着生产力技术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因此黑龙江省现有的第一、二产业劳动力人数过大,第三产业就业明显突出地表现出来[4]。对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言,一方面要增加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提高的专业设置,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促使第一产业人员加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求积极设立第三产业所需的专业,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第三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
2.2从黑龙江省重点发展产业角度分析黑龙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黑龙江省产业优化发展规划,黑龙江省重点发展“十大产业”[5]。对照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黑龙江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在现有的黑龙江省地方院校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这些省属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只有很少一部分和黑龙江省重点发展产业相吻合,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煤化石化专业,该专业大部分学生就业方向和十大产业发展不衔接、不符合,导致地方高校所培养人才可能去外地,也可能所学非所用,至于符合要求能够到重点产业中去的人员就更少[6];第二,在黑龙江重点发展的产业中,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在地方院校几乎完全没有设立或者设立这些专业院校以及培养相关人才数量少之又少,例如石墨、稀有金属、光伏、LED、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现代服务业等。
2.3从黑龙江省新兴产业角度分析黑龙江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对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推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地方省属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优化提供新的机遇。2012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721户,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55.7亿元,比去年增长15.1%,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9.6%[7],见表2。在这些新兴地方战略性产业中,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的专业在地方高校专业几乎少之又少,即使个别院校设置了类似的专业如材料专业,但是和新材料人才的需求仍然差距甚远,整体上地方高校专业设置没有反应出新兴战略产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这样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使地方院校人才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偏离,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新兴战略展业发展缺乏最为主要的人才资源的支持,导致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后续乏力,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8]。
表2 2012年全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况 亿元
2.4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培养技术创新型和知识经济型综合性人才变革带来机遇和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技术创新型和知识经济型综合性人才成为时代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的要求,这样的人才需求从发展趋势看将会持续看涨,特别是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创新型人才缺口较大[9]。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大力培养具有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总的来说,时代经济的变化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过去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深刻的变革,及时反映这些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地方院校就业难的困境。
3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地方院校专业结构优化对策
1)紧密围绕黑龙江省三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目标,优化专业设置,重视第三产业人才培养。随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提速,适应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三产人才(服务人才)的问题,成为黑龙江省地方院校专业优化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10]。黑龙江省地方院校必须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和趋势,结合学校的实际,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过去,黑龙江省地方院校设置的专业主要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随着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发展,明确省地方院校的办学方向是重点服务于地方第三产业,因此应将专业设置的重心转向生机勃勃、前景广阔的第三产业,优先设置面向第三产业、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例如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影视动画、视光学技等。
2)紧密围绕黑龙江省十大重点发展产业的需要和目标,优化面向重点产业专业设置,重视重点产业人才培养。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要统一规划,相互协调,明确分工,抓住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合理和科学地进行专业结构的设立,避免以往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重复与短缺并存问题,做到既要满足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覆盖面要全,数量和质量要够,另一方面,又不能相互重复,造成资源浪费。要实现上述目标,还必须深入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去实地调研,听取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向企业提出问题和建议,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规划向企业提交,并进行研讨、交流,进行预测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具体方案才能确保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吻合。
3)紧密围绕黑龙江省新兴产业的需要和目标,优化面向新兴产业专业设置,重视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解决新兴产业人才紧缺问题。在我国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传统产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才基础,而各大高校每年也都会输送大批与传统行业相匹配的人才。相比较而言,新兴产业由于新近发展而来,因此,新兴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就显得困难和突出,一来与之对应的地方院校专业奇缺,二来在新兴产业开发初期更需要高端人才的加入。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发展中,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其他新兴产业人才紧缺问题,随着新兴产业发展的加快,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虽然,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六千万人,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培养明显不足。因此,地方院校应大力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开设面向新兴产业专业的力度,开设新能源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航空航天专业、生物医药专业和其他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落实以企业为本,紧紧围绕新兴产业企业的需求,改革培养模式,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人才重点培养,培养领军人物;变革现行教育管理方式,优化教师专家队伍,修订考核标准体系等。
4)围绕产业需求,适应培养技术创新型和知识经济型综合性人才变革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和知识经济型综合型人才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校企合作,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考核管理。在产业结构背景下,在知识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求下,黑龙江省地方院校要注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学科设置的综合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视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和技能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培育创新人才应当成为黑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志华,董存田.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2(5):1-7.
[2]李玉凤,高长元.黑龙江省就业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关系研究[J]. 特区经济,2009:9-25.
[3]赵春蕾.黑龙江省就业现状及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2(9):10-11.
[4]李陈亚.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6-8.
[5]那丹丹.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4-6.
[6]于渤,邓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5):122-124.
[7]陈锋.大学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三所综合性大学为例[J].就业指导,2013(2):36-41.
[8]王春宇.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3):11-13.
[9]苑国武,金秀芝.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J].2014(2):4-7.
[责任编辑:路晓鸽]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on the cultiv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 Chunlin, DING Bo, WU Biao, HAN Shut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 is urgent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fro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good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the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is paper u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eilongjiang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uman needs and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et up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s arou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will optimize the adjust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professional can optimize the old professional, eliminate social needs of the professional,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and other measur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ecialty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79(2016)01-0058-04
作者简介:李春林(196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宏微观经济学.
基金项目: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C070);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201301047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JGZ20120123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JGZX201309)
收稿日期:201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