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维 张东东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诺德翻译思想与MTI笔译教学:启示及应用
姜力维张东东*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研究第二代的领军人物。诺德的翻译思想受到了世界各地翻译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她的著作也成为了很多大学翻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之一。诺德的翻译思想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并关注译员培训和翻译教学。笔译是MTI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我国翻译教学历史较短,且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本文将诺德的翻译思想引入MTI笔译教学,探讨了该翻译思想对MTI笔译教学的启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诺德;翻译思想;MTI;笔译;教学
MTI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全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是国家为了满足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需求,于2007年1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20个专业学位之一。当前,我国MTI教学和研究方兴未艾,但由于起步较晚且深受传统翻译教学观念的影响,MTI教学中许多事项仍在讨论和建设中。笔译教学是MTI教学中的核心项目之一,已经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通过观察部分高校翻译硕士的笔译教学现状,结合有关研究者对MTI笔记教学的讨论,可以看出目前MTI笔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学深受文学翻译的影响。许多高校多将文学体裁文本作为教学语料,以文学翻译标准为学习目标。(2)教学内容较多关注微观而忽视宏观。多数高校笔译教学主要是研究字、词、句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而对翻译语篇、翻译功能、翻译的过程有所忽略。(3)笔译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大多数高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进行笔记教学。(4)教学评价以结果评价为主导。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测评主要是通过考试试卷的方式进行,对翻译能力的其他项目有所忽视。那么对于MTI笔译教学“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实践求证,更需要理论指导。德国翻译家克里斯蒂安·诺德的翻译思想受到了世界各地翻译教师和学生的推崇,对于解决各类翻译问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关注员培训和翻译教学。我们可以基于诺德的翻译思想,对MTI笔译教学予以讨论和反思。
1诺德翻译思想介绍
诺德的翻译思想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于80年代末提出,90年代后得到推广,并于21世纪初加以完善。该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诺德自身教学及研究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诺德在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英文系任教,为译员培训一门名为“文本分析与释义”的课程。她认为译员做翻译应了解所翻译的文本及其功能。因此,她便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功能语言学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其中的篇章语言学也初露锋芒,其所强调的功能是指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1]35。这为诺德的功能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诺德翻译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篇章语言学。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篇是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来实现的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成为诺德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二是文本类型理论。诺德所借鉴的理论有: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学、卡尔·布勒(Karl Bühler)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和雅各布森(R.Jakobson)提出的语言功能分类。诺德认为了解了源语文本的功能,就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三是弗米尔的目的论(Hans J.Vermeer)。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四是赫尔兹—曼塔里(Holz-Mänttäri)的翻译行为理论。曼塔里把翻译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2]13—19。诺德主要以上述四种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诺德翻译思想是德国功能翻译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思想的提出是在她实践教学的基础之上,深受篇章语言学的影响,同时以文本类型理论、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为依据,是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思想、环形翻译模式、翻译纲要分析理论、源文分析理论、功能翻译策略和翻译能力理论等。诺德的翻译思想提供了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倡导翻译理论应从静态的语言翻译象征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转化。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互动行为,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且需要遵守“功能加忠诚”的法则。诺德不仅拓展了翻译的研究空间,同时关注译者的培训。诺德翻译思想发展的途径是朝着译者培训的方向发展起来的,对译者的培训也是该翻译思想最有用处的领域之一。
2诺德翻译思想对MTI笔译教学的启示
诺德的翻译思想为我们认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和译者的地位提供了理论范式。由于该思想侧重翻译教学,对我们开展MTI笔译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MTI笔译教学需要厘清其定位和理念
根据诺德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得出,翻译教学应遵循翻译的规律和特点。在我国长期以来翻译教学置于外语教学之下,教学背景深受文学翻译的影响,笔译教学概念不清晰,并且MTI与MA的培养相互混淆。要理解MTI笔译教学的定位和理念,应重点区分以下概念:(1)区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前者是将翻译作为提升语言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后者是进行专业化的翻译教学,以实现翻译专业教育的内涵发展。(2)区分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外语能力≠翻译能力。外语能力是对外语操作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知识;翻译能力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含从事翻译所需的其他技能,如两种语言的转换规律、文化百科知识、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翻译工具的操作、翻译项目管理等。(3)区分口译和笔译。这两种翻译在传播媒介、翻译标准、语言表达、所需能力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同口译相比,笔译表现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翻译标准要求相对严格,语言表达相对正式,要求熟练操作书面语言文字。(4)区分MA和MTI。MA即master of Art,是文学硕士,属学术型硕士。MA侧重理论研究,MTI则侧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2.2MTI笔译教学需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
虽然部分人仍有“翻译无学”“理论无用”等想法,但是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翻译教学离不开科学的翻译理论的指导。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在翻译教学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有许多地方要向他们学习。西方国家在翻译教学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这与他们的欣欣向荣且异彩纷呈的翻译理论是密不可分的。西方译论有:以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哈蒂姆等为代表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以施莱尔马赫、斯坦纳等为代表的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有以赖斯、弗米尔、诺德等为代表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以霍尔姆斯等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以韦努蒂、罗宾逊等为代表的解构学派翻译理论;以西蒙为代表的女性翻译理论;以斯皮瓦克、霍义德、巴巴等为代表的后殖民翻译理论等。因此,西方翻译教学细腻、严谨、科学,且成绩斐然。如,诺德本人便在翻译教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那么,我国MTI笔译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译论。
2.3MTI笔译教学需要教与学共同作用
在翻译教学方面,诺德强调教师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教学效果。目前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关注作为翻译教学的对象应该掌握的能力体系,如:双语能力、转换能力、专业知识、百科知识、翻译工具、翻译管理,等等。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为翻译教学确定了路线、指明了方向。那么若要使翻译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翻译教师的作用绝不能忽略。而目前,全国多数高校从事MTI教学的教师多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背景,此专业背景出身的翻译教师虽然语言基础较好,但是在翻译理论知识、翻译实践经验及翻译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欠缺。MTI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技能精湛、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翻译技能娴熟且翻译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合格的MTI师资是推进教学改革、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确保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3诺德翻译思想在MTI笔译教学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诺德的翻译思想主要有“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思想,环形翻译模式、翻译纲要分析理论、源文分析理论、功能翻译策略和翻译能力理论”等,这些论断都可以应用于MTI笔译教学之中。
3.1根据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思想,塑造多元化笔译评价标准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是她对翻译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方式运作的因素。诺德针对赫尔兹—曼塔里有关翻译的激进功能主义观点,创造性地将“忠诚”原则引入功能翻译模式。“忠诚”是人际范畴的概念,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忠诚原则为功能途径增加了两个特质,要求译者考虑到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两种文化及其特有的翻译理念之差异,从而把目的论变成一种反普遍性的模式。另外,忠诚原则引导译者推知并尊重信息发送者的交际意图,从而减弱了“激进”功能主义的规定性[3]167。忠诚原则兼顾了翻译发起人(需要某种形式的翻译作品)、译文受众(期待原文和译文之间有特定的联系)以及原文作者(有权要求尊重其意向并期望原文与译文之间有特定的联系)三方面的合理利益。诺德的功能主义方法论建立于功能加忠诚两大基石之上,虽然这两个原则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它们的结合尤为重要。张美芳(2005)指出,功能加忠诚论是诺德独特的翻译理论,更是她的理想[4]63。
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思想告诉我们翻译中要考虑两种文化的差异,还要考虑到信息发送者、翻译发起人、译文受众等因素,那么仅遵循传统的“功能对等”“忠实、通顺”“信、达、雅”等原则的译文就不一定能实现翻译预期的目的,这些传统的观点也会对学生的译文质量观产生制约。教育者应当结合MTI笔译学习的目的,教育学生在译文评价上充分考虑到译文的目的、翻译发起人、原文作者、译文受众等多方因素,树立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思想,帮助学生塑造起多元化的笔译评价标准。
3.2根据环形翻译过程,创设开放性笔译教学模式
诺德设计了环形翻译过程模式,该模式包含四个步骤,依次为:翻译纲要分析,源语文本分析,翻译策略设计,目标文本生成。翻译从任务委托人制定好目标文本功能和要求后开始,首先为翻译纲要的分析,如果有必要可以逆方向进行,直至所产生的目标文本符合目标环境。诺德(2006)指出,在源语环境和源语文本之间,目标语环境和目标语文本之间,每一个具体步骤的分析之中,以及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分析之间,也存在一系列的循环活动。其意味着译者对前一步骤的回顾,可以对之前在分析和理解过程中所获信息予以确认或更正。翻译过程的四个步骤构成一个环形翻译整体,其中每个步骤是一个次级环形。第一步为检测文本翻译的可行性;第二步为对比分析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第三步为文本翻译;第四步是根据翻译纲要对生成的译文进行检验[2]37—39。
目前很多高校的笔译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作业—教师评批改—课堂点评”。这一教学模式仅仅关注了翻译能力中的语言能力。MTI笔译教学是要培养职业化的翻译工作者,真实的笔译工作是比较负责的,所涉及要素也非常多。那么,MTI笔译教学应当根据诺德所提出的环形翻译过程,为学生设计一个比较真实的、多维的、开放的笔译学习环境。
3.3根据翻译纲要理论,培养学生的翻译行为意识
“翻译纲要”译自德语“übersetzungsaufrag”,是翻译任务的委托人制定的翻译要求。诺德(2003)认为,合格翻译纲要应包含或暗示如下信息: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有时也可包括译文目的或译文出版的动机。并强调译者对翻译纲要的领会,是明确翻译动机,合理选择翻译策略的基础[3]77—78。通过翻译纲要理论可以看出,翻译的成功与否与翻译是否达到翻译委托人或其他主体的要求密不可分。
在MTI笔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履行翻译的职责,遵守翻译行业的行为规范。同时,还应拓展学生对翻译的认知和理解,明确职业翻译不仅仅是对语言的操作,还是帮助翻译委托人完成某项跨文化沟通的行为。
3.4根据源文分析理论,增强学生语篇翻译意识
源文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起着统领和导向的作用,主要方面有:翻译任务的可行性;源文中与译文中相关的信息;使译文符合翻译纲要的翻译策略。诺德(2006)提出,源文分析应从文外和文内两个维度进行。文外因素包括:信息发送者及其意图、接受者及期望、文本媒介、文本交际的时间与地点、动机等;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前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型结构、超音段特征等。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过程要求译者能透彻地理解源语文本,准确地阐释源语文本,并能解释语言和文本的结构及其与源语系统规范的关系,还应考虑到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决策的一切因素,作为制定翻译策略的依据[2]25—31。
根据源文分析理论,笔译中应该先分析源文的功能,做出判断后再进行翻译策略的调整。在MTI笔译教学中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翻译中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分析。“自上而下”的分析,即从语用层面到文化层面再到词汇层面,先确定翻译文本的体裁,再确定语言的谋篇布局和选词组句,让学生脱离词句的束缚,理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3.5根据功能翻译策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翻译技巧
诺德以雅各布森的语言功能分类为基础,将文本功能分为四类:指称功能(referenctial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诉求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3]51。她指出,在实际翻译中要按照不同功能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主要分为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2]79—82。纪实翻译强调原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发送者同原文接受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包括逐字对译、字面翻译、注释翻译和异化翻译;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包括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类体裁翻译[5]48—49。
MTI学习者若要胜任职业翻译工作,应该掌握“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仅学习直译或意译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多样化的翻译手段,如“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并熟练掌握多种翻译方法,如“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6]20—21。
3.6根据翻译能力观点,设置科学的笔译课程体系
诺德十分关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一直着眼于译员的培训。一方面,诺德为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功能加忠诚”的原则。也就是说,作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对翻译过程的各方参与者负责,需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2]31—34。另一方面,诺德针对翻译专业的教学提出了翻译能力概念,并对其作了系统论述。她将翻译能力结构概括为五个方面:传译能力、语言能力、文化能力、事实能力和研究能力[2]177。可以看出,诺德翻译思想与译者能力的研究关系紧密,并且可以为译者能力的研究予以有效的指导。
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关于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可谓百家争鸣。但是诺德关于翻译能力的论断更适合MTI笔译教学,因为诺德的翻译能力体系中包括“研究能力”。虽然,MTI侧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不要忘了MTI教学目标中还有一个“高层次”,要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必要的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基于诺德翻译能力理论,按照MTI教学特点,科学地对所需开设的课程门类、课程学时及开设时间等进行周密的设计。
4结语
诺德翻译思想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而闻名于世,对其深入挖掘,可为我国开展翻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指导。该翻译思想与我国MTI笔译教学不谋而合,对此领域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价值。然而,MTI笔译教学涉及翻译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在我国开展笔译教学又脱离不开中国语言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若要解决MTI笔译教学各类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学生特点的MTI笔译教学模式,仍需进一步的理论求证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蓉晖.普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Christiane Nord.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Second Ed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德]Christia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1).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8—49.
[6]黄忠廉.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2,(1).
责任编辑:富春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1-0094-04
作者简介:姜力维(1982—),女,黑龙江肇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与翻译;*通讯作者:张东东(198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笔译、英汉语言对比、翻译能力培训与评估。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应用笔译等级能力量表开发研究”(编号:13E076);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笔译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3-XJ15054);牡丹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日汉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编号:QY201201)
收稿日期:2015-11-03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