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婷婷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语文学习的巩固、发展、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在设计上仍然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枯燥、单一的作业成了负担。为了把孩子们从机械、枯燥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给作业加点"佐料"。 本文从对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出发,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从民主性、多元性、实践性三方面来寻求有效作业设计的途径,为学生成长开启明灯, 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孩子爱上作业。
关键词:优化设计;分层;个性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96-01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在对作业的布置上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的变化,作业的布置也开始独具特色。然而,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在设计上仍然只注重如何"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学生的作业层次不分,形式单一,量多机械,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单一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如何使农村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并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对农村小学语文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的几点体会。
1.由专制走向民主——分层作业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有慢。有差异的学生做"一刀切"的作业,必然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应尽可能关注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如学生在抄写词语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层次: ★ 把练习中的词语抄几遍 ★★ 摘抄课文中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 发挥想象,把这些词语连缀成一两句或一段话。建议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中等生可选择★★,稍差生可选择★。
2. 由统一走向多元——个性化作业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现状: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机械做题多,探究学习少。这样做,显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容易使"尖子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容易泯灭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开阔作业设计的思路,多设计一些灵活性的、开放性的、多元性的作业内容。
2.1 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以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叶圣陶老先生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语文教学归根结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学习。这一能力无疑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日积月累地形成。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并分门别类地——如按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等进行归类摘录,还可以在积累的内容旁配上图画,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写写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
2.2 随笔式作业。学生平时往往比较害怕写作文,但却比较一致地喜欢"随笔",即使开始害怕的,慢慢地也会爱上它。这大概是因为随笔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自由,可以无拘无束随心走笔的缘故。说实话,作为语文老师,比较起来,我也更喜欢这种作业,因为它内容丰富多彩且真实自然,少有命题作文中"假大空"的毛病。
2.3 阅读性作业。教师在教课文的同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既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让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名著;学习《鲁宾孙漂流记梗概》一文后让学生阅读《鲁宾孙漂流记》这本书。
2.4 练笔式作业。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让学生续写穷人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穷人勤劳善良的品质及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罪恶。
2.5 动手式作业。编手抄报是一项实践性作业,它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实现学用迁移,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学生要查、要想,更重要的是要动手:亲手设计整体版面,抄写文章,描绘图画。这是一个不断实践、训练、提高的过程。如:学完六上第五组课文后,我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图片、文字资料等,举办一次"走进鲁迅"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由课堂走向实践——生活化作业
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作用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各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3.1 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设计作业。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容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到处都需要运用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让学生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队",争当"啄木鸟医生",到校外、到大街小巷去发现、纠正错别字,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
3.2 结合教材拓展相关的知识领域设计作业。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美术、音乐、地理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高了能力。如《燕子》这课的第一段非常优美,让学生根据内容绘一幅画:蓝天、垂柳、稻田、电线杆、燕子。这样构图,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学习《伯牙绝弦》《月光曲》后,让学生课后听一些中国古今名曲和外国名家的钢琴曲,陶冶情操。综合运用自然、美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操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设计作业时应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地把握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用蝴蝶效应铺路搭桥,敏感效果抽丝剥茧,以多元理论让孩子们顺学而为,爱上作业,也才能让作业成为语文教学的鲜活养分,最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灯!
参考文献:
[1] 《福建教育》[J]福建教育杂志社出版 2010(6).
[2] 姜艳琰《创新作业模式,培养自主能力》[J] 上海教育科研201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