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变幻中乡村中国的人性挣扎

2016-04-06 07:38苏朋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人性

摘 要:在当代中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逃离时代大潮的裹挟,莫言用《生死疲劳》里的众多人物表现了中国农民在时代风云中的起伏命运,并把笔触直指人性的最深处,通过人性在变幻的时代下的不同展现,他们或可敬,或可笑,或可恨,却无一例外地透出沉重的苦难意味,在悲剧的一系列展现中,道出了人生的凄凉、脆弱以及难以把握的无奈。

关键词:《生死疲劳》;乡村中国;人性

作者简介:苏朋(1988-),中共天津市津南区委党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

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延续了莫言作品一贯的夸张想象、狂欢叙述、诗意笔触、神奇通感等艺术特点,描绘了在建国至今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门屯农民所集中体现的乡村中国的苦难生存画卷,通过地主西门闹依次转世的驴、牛、猪、狗、猴的经历故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大的政治经济事件对农村农民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悲欢离合遭遇。

一、个人主义的艰难保持和挣扎

在几千年来一直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个人主义者一直没有存在的空间。五四先行者们通过对民主、科学、自由的大声疾呼,使国人的个人主义开始萌芽。只可惜很快救亡图存压到了思想启蒙,集体主义再次驱逐了个人主义。而在广大的农民中,个人主义更是没有多少存在的可能。

《生死疲劳》中,莫言却塑造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个人主义者形象——蓝脸。蓝脸一生都在坚持和捍卫个人单干的经济权利,不屈从于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大潮,甚至不惜以死来捍卫他来之不易的土地。在一开始,蓝脸可能只是不相信合作化对生产力会有提高作用,“亲兄弟都要分家,一群杂姓人,混在一起,一个锅里摸勺子,哪里去找好?”,历史也证明了蓝脸的预言是正确的。可是后来在目睹了人民公社中人们懒惰懈怠,上级经济政策丝毫不顾农村的具体实情而随意变更,人们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丝毫不得自由等众多弊病后,他的坚持单干就成为了捍卫个人自由、保持人格独立的方式,他也由一个小农主义者升华到了一个时代罕见的个人主义者,他的原话是“我就是想图个清静,想自己做自己的主,不愿意被别人管着”。蓝脸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妻离子散,上级的威胁打压,乡亲的孤立嘲讽,原始生产方式的艰难劳累,可是蓝脸却没有后悔过,相反,在世人都陷于大跃进的狂热和文革的猜忌互斗时,他却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蓝脸月下独自劳作的场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不显得可笑,却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美。蓝脸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他对自由的追求和捍卫,却超越了当时中国大多数的知识分子。

二、野心主义者的生存和毁灭

相对于个人主义者,野心主义者的生存能力要强得多,小说中最典型的就是西门金龙。西门金龙是西门闹的儿子,在那个极端看重家庭出身的年代,本来属于被改造的对象。可是金龙凭借着对革命的狂热支持,与蓝脸的划清界限,天才的想象力、果断成熟的办事能力、完美的领导力和冷酷无情的手段,在特殊的时代造反成功,活跃于时代之巅,在西门屯翻云覆雨,网络了一批死忠。虽然中间因为不慎将毛泽东像章掉入粪坑而被免职改造,但很快就抓住机会东山再起,并在新时期更加游刃有余地施展抱负,实现野心。

西门金龙在文革时期或许的确出于对革命的热忱而尽情挥洒他的青春热血,本质出发点是好的,可这时通过欺负蓝解放、批斗蓝脸、打死西门牛、给猪剪毛抹彩等行为,已经可以看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野心家面目。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能够游刃有余,他们信奉适者生存的强者法条,用敏锐的目光寻找时代机遇,然后果断出手,雷厉风行地去实现自己的野心抱负,当欲望和野心膨胀到极点时,他们的末日也就到来。新时期的西门金龙就是如此,他迎来了大展手脚的好机会,通过与县委书记庞抗美的私情,建设文化旅游村,疯狂敛财,虽然为当地做出一定贡献,却大肆践踏了法律和人心。

庞抗美在书中出场不多,但也是和金龙一样的野心主义者,最终二人都在权力和事业即将达到高峰时毁灭,被他们的欲望吞噬。他们的才能保证了欲望的实现,最终却被欲望所烧毁。

三、随波逐流者的困惑和苦难

与以上两类人相比,西门屯中的大多数人只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随波逐流,迷茫的目光和观望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可能成为时代英雄。当时代政策考虑到民生疾苦比如新时期,他们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而当整个社会充溢着狂热盲目的空想时,他们渺小的身躯也只能在其中浮浮沉沉,不由自主地被裹挟着,不断面对生活的苦难。

比如西门闹的夫人白氏,生性善良温厚的她,生不逢时,在革命年代里作为地主婆只能吃尽苦头,最终自缢身亡。其他的贫下中农们在革命时代除了收获到身份上的优越感,更多的还是时代强加给他们的苦难。他们不理解国家大事和领导人的运筹帷幄,只能被动接受时代风云所带来的一系列实际后果,最多的还是苦难。生存之痛,对于普通大众,体会得最为深刻。

小说最后一个个离开人间的生命,或是老病交加,或是飞来横祸,都为小说渲染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得作者那滔滔不绝的狂欢叙述下透出强烈的苍凉和无尽的空虚。半个多世纪乡村中国的苦难历程在作者笔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和故事传达出作者对人性的沉重思考,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深沉悲悯。这就是《生死疲劳》独特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生死疲劳》,莫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2]《莫言研究资料》,杨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3]《莫言研究资料》,孔范今、施战军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

[4]《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张灵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暴力、死亡、轮回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功能与人性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