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就业市场怎么样,特别是一些大中专学生就业行情如何,往往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晴雨表、风向标。“本科生不及新东方学生”的话题,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无疑具有再提醒的功用,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导引作用。
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各有各存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高等教育,传统发展取向上更倾向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应用;职业教育,则偏重于到工作一线,偏重于技能上的应用操作。因此,两者在就业市场中就表现出不同的就业成绩。
之前,有媒体报道,一位大学生获得了65个证书,但依然没有找到工作。这虽然是个案,也有些极端,却能突显出缺乏实际技能的大学生就业之难。
随着中国经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业市场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倚重,大学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只增不减已成为现实。作为“普通的大多数”,绝大部分岗位是一线的操作型岗位,因此,在操作工作中,技能型工人最“吃香”。大学生回炉念技校,已不是什么新闻。这一点,也佐证了“大学生不及新东方学生”的话语所言非虚。
首先得承认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同,以及各有各存在必要性的认知。当然,这种共存性,需要借鉴不同教育的优势,以此融合到自身的教育改革中。换句话说,这种改革,不是不区分大学和职业教育,而是大学要补上不接地气的教育短板。只重理论的现实,恰恰是大学生不及新东方学生的症结所在。同时,大学理论教育还存在着相对滞后性,当产业调整的步伐已然迈在前面的情况下,大学教育还在产业调整之前的理论上“精耕细作”,这就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也误了不少子弟,并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供给差”,这时,大学生就业当然就不及职校生了。
因此,在大学教育的改革中,一些没有特色的大学,应该向职业教育进行转型,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部分既有教育资源,同时还能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使之能够更好地对接。
就业市场是多层次的,研发型的高端人才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从事技能型工作的一线操作者。大学本科与职业教育,代表着不同的教育方向,对应的就业市场也不尽相同。在供需平衡的内在要求下,“大学生不及新东方学生”,对教育这一个方的“供给侧”而言,是值得思考,并要在教育改革中坚决落实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