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顺
“仰望纯净的天空想起一首古老的歌,那是妈妈唱给太阳的歌。无论天空乌云密布,你洁白的身影照亮虔诚的心。当天空光芒万丈,你雄伟的身影把和平洒向人间。噢,曲登嘎布,你是天上的星星布满草原,曲登嘎布,我心中的太阳!……” 对于这首亚东的《白塔》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是“曲登嘎布”(也叫“曲登噶波”)在汉地却鲜为人知。
在玉树地区,文成公主庙里的大日如来佛像、嘉那嘛呢石经城和称多县拉布乡通天河边的曲登噶波,被尊为雪域藏地三圣宝。曲登噶波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噶·白塔(或噶·自生白塔)。噶为藏音,即噶族,是西藏古代四大氏族之一。玉树三江源一带的人,称作噶族之人,统称为噶瓦人,凡是有名望的一些地名或人名前加有噶字。
噶·白塔位于称多县拉布乡12公里处,离称多县城30公里左右,离玉树州府大约70公里。从远处看,噶·白塔默默地矗立在通天河畔,除了猎猎作响的经幡,看不出有什么奇异之处。但是,就这样一个白塔,在整个藏区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此塔为何具有如此非凡的影响力呢?让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噶·白塔神奇的民间传说和厚实的文化底蕴。
一、民间传说
在我看到和调查到的资料中,噶·白塔形成的民间传说至少有四种:
第一种传说是人寿两万岁时,第三佛迦叶如来出世,心轮放射出无量光芒,光芒化成一千零二十二座透明无瑕的宝晶塔。其中一座宝晶塔,被天龙、非人等各供奉五百年后,被龙族请到龙宫,供奉于现在白塔所在地地底下的空行坛城的中央。印度莲花生大师来到康朵噶域时,龙族取出这尊宝晶塔供养莲师。莲师于此三角地带,派遣天龙、非人等,以宝晶塔为内藏,修建了镇魔塔,自此噶域白塔名扬四方。
第二种说法是幻化的宝晶塔自生于人间。莲花生大师亲临此地后,以不可思议的神通,开启了底层的空行坛城之门。由于宝塔在人间的利生事业时机成熟,空行坛城中的宝晶塔自然升高,在通天河畔的三角地带冒出塔尖,约一肘高,好似透明的水晶。莲花生大师亲自开光加持,遣使天龙、非人等,以宝晶塔为内藏,外面用石头垒砌,建起了噶·白塔。
第三种是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说法。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子,在此地拾粪,忽然周围出现了种种祥瑞,从地面上渐渐冒出了一尊约一肘高、光彩夺目的宝晶塔。女子惊诧万分,害怕被人破坏,用粪背斗罩住了宝晶塔,宝晶塔遭到牛粪的污染便停止了生长。女子叫来了村里的人到现场一看,此地已矗立着一座佛塔,水晶塔藏在塔内。传说那是天龙山禅师(又说山神),一夜之间成就了这座佛塔的。从此,人们将此塔尊奉为“嘎·自生白塔”(《藏地密码·天珠拉布》p:30)。
第四种是贺文慈先生的说法,他认为,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师八思巴就从这儿往来于称多和结古之间,其弟子建塔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古代的高僧大德。而八思巴的弟子胆巴,生于1230年,卒于1303年(《三江源·称多记忆》p:262)。
根据上述传说,我们认为噶·白塔建成的时间在9世纪或13世纪。白玛更噶活佛《称多政教史》认为,莲花生大师进入玉树康朵的时间大约是公元822年,如此推算,噶·白塔已有1190余年的历史。按照贺文慈先生的说法推算,噶·白塔已有820多年的历史。而最为有趣的是,藏区人民对噶·白塔塔内藏有自生水晶小塔深信不疑,认为噶·白塔系释迦牟尼众弟子在世界各地所建塔中最早的佛塔之一。
二、文化底蕴
噶·白塔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色彩,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首先是神秘的空行坛城。《噶·白塔石碑记》云:“下有空行无量宫,宫殿五百柱建成。”也就是说噶·白塔下面有空行坛城。此宫殿凡人是看不到的,藏传佛教认为空行坛城有五百根柱子在支撑,是由众多奇珍异宝合成的,里面有如意宝树、花草妙香、甘露水池等,这些都被金刚亥母所加持,聚集了五部空行佛母,种种世出世间空行相围绕。所谓的空行,即智慧的自性,一切众生即是空行。空行按种类来分,有金刚部空行、佛部空行、莲花部空行、宝生部空行,还有夜叉、非人、天龙八部等世间的种种空行。噶·白塔是自然形成的光明佛的坛城,是十万空行的宝藏,是非人等天龙八部的汇聚殿宇。由此,也便有“空行尸陀林”之说:一种是看得见的,如儿童和大人遗体的水葬的尸陀林;一种是看不见的不共空行汇聚的尸陀林。另外,还有涓涓不息的成就水。相传在西藏拉萨,莲花生大师为藏王赤松德赞传授长寿佛的灌顶时,从地面上自然涌出了一股清泉。莲花生大师在开启玉树空行坛城时,从噶·白塔下方也流出了一股泉水。当地民众普遍认为此水与众不同,相信这是诸佛菩萨加持而恩赐于浊世的甘露圣水,若能喝到此水,就能治愈各种疾病,获得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
其次是独特的节日习俗。噶·白塔孕育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是“会供”。藏历初十是莲师法脉的所有寺院和信徒的殊胜节日。当地人认为这一天,莲花生大师以及勇士勇母等诸眷属,降临南赡部洲之雪域藏地。藏地的许多寺院及信徒接受灌顶,陈设内外密诸供品,进行修法供养,这就是所说的“会供”。噶·白塔的活动一般由土登寺统一安排。噶·白塔原本属于土登寺。以前土登寺在通天河北侧的山坡上,叫日通寺,是苯教寺庙;元代的萨迦五祖之八思巴国师经过此地后,把日通寺搬迁到了山脚下,改成了萨迦派寺院。“会供”时,人们汇聚在噶·白塔白衣咒士道场,共同转绕、礼赞噶·白塔,传说可以获得十万倍的功德利益。二是歌舞。在莲师会供过程中,土登寺秋英多杰仁波切法系的很多弟子,在洪亮的锣鼓声中,跳起金刚道舞,唱诵金刚证道歌。关于金刚舞,在《静观黑帽》中说:掘藏师在一个夜晚的梦境中,前往铜色吉祥山,见到了莲花生大师,听到了证道歌,看到了金刚舞及其仪式,莲花生大师对他说明了礼赞的时间和方式,告诉他只有这样才能平息浊世的衰相。掘藏师便依梦创制了歌舞和礼仪。从此以后,噶·白塔舞便成为玉树地区最有名的古典舞蹈之一,并逐渐兴盛于藏区各地。藏族信众用身体的动作和演唱的歌词,表达对噶·白塔的无限向往和敬仰之情,希望通过舞蹈使自己的身口意收到加持界聚。
其三是瑰丽的石刻文化。噶·白塔外围是石材建筑,周边由嘛尼石围护,底座周围有石板,石板上雕琢着色彩鲜明的佛像人物、寂怒100尊者神像(藏传佛教认为,人死时才可以看到100尊者神像,若提前看到,灵魂即可获得解脱)、藏传佛教各派祖师及各种宗教图文。石刻所采用的材质以硬为佳,先用石磨石打磨,再以美工打底,最后由石匠刻出纹脉清晰、立体感强的图案来。噶·白塔石刻与众不同,石板的正面刻有佛像,反面刻有对应的经文双运。噶·白塔石刻既有厚重的历史宗教价值,也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三、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上看,嘎·白塔所在地,是玉树地区重要的渡口之一,叫噶·白塔渡口、兰达渡口或通天河渡口。这里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是汉地与西藏的交通枢纽,对玉树地区乃至周边的商品交易、货物运输、交往沟通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前,当地僧侣群众还常在此地举行土登寺和拉布寺活佛、高僧的迎送仪式。未尝不可以说,噶·白塔不仅见证了唐蕃古道的经贸往来,而且见证了宗教文化的交流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噶·白塔仍然起到了团结宗教、凝聚人心的作用。凡是路过这里的人们,一般都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按顺时针方向绕塔三圈,以示对白塔的无限尊崇。而噶·白塔丰富的节日文化和多彩的石刻文化,对聚拢人心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金刚舞有效地推动了信教者和当地群众的广泛参与;对寂怒100尊者神像及藏传佛教各派祖师石像的顶礼膜拜,打破了宗教的隔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句话,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噶·白塔都有着永恒的魅力,是藏族人民永恒的精神寄托。
(摄影/臧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