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平平
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控制研究
◇乔平平
10.13999/j.cnki.scyj.2016.02.020
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同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企业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风险也持续增多,风险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大。企业的贸易活动只有严格依照国际惯例与法规进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同时,使企业的出口战略取得更为明显、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是,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出口贸易活动中,都会由于对风险管理的不当,缺乏出口经验及一些宏观、微观上的约束,在出口贸易风险的防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为此,有必要以风险管理为视角,对企业的出口贸易加强内部审计和控制,使其能够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建设。
1.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
(1)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其组织结构有以下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和监督层。在从事出口贸易中,不同的利益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企业的管理功能要借助风险工具和内部控制工具加以协调,以便形成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而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需要对企业的出口贸易方式、结算模式等加以了解,以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活动等处在可控的风险之中。从这个角度讲,企业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需要借助健全的内控体系与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和有效。
(2)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内部工作,服务对象为管理层。因此,不论是在检查监督工作中,还是在评价行为中,内部审计的特性体现为“独立性”。在企业的出口贸易中,内部审计可以运用在以下领域: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合法、合规,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检验;对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资产动用情况进行审计,看其是否完整和安全;对企业出口贸易活动及其业绩分析和检验,看其是否符合相应规范。而为了帮助企业实现出口目标,其内部审计通常要借助规范的方法和程序,对以上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主要工作包括风险管理、风险控制和风险治理程序的制订以及效果评估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内部审计又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3)对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其风险管理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全局性。风险管理大多渗透在企业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环节:管理→劳资→制度设计→投资理财→风险决策等等。在出口贸易企业的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十分丰富的内容和环节。而作为内部审计者的基本职责之一,风险管理对内部审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但要熟悉风险管理过程、方法和手段,还要能够对此作出有效的判断,提出改进的建议等。总之,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补充,内部审计从业者需要同时具备与此相关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对企业的出口贸易予以监督和评价。
2.企业出口贸易风险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1)目前,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到内部审计职能的多元化。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强调内部审计和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基础资料价格上涨总体趋势难以逆转的事实。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就要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管理结合在一起,防止因成本上升、管理难度加大等,削弱企业审计和经营绩效。比如,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的风险加以预测、评估,也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出口结构,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2)一般而言,对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内部审计都是以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风险加以有效识别,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例如,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确定风险事件库的基础性地位,相关业务部门都要基于此对自身的利益加以考虑,并对可能的风险点加以辨识,防止出现遗漏或者避重就轻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制订风险管理方案。
(3)在现代企业出口贸易活动中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较高,处在各业务管理部门之上。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为缩减出口贸易成本,企业的采购和销售部门会对材料质量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检查,对那些不符合质量要求和规格要求的出口物品以及可能隐藏其中的风险,要第一时间反馈给责任部门,以免让企业因此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出口企业的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的关系不是特别紧密,但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对部门之间的冲突加以协调。
近年来,我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被正式提到了日程。同时,为了减少损失,实现企业的出口贸易目标,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开始对风险管理加以关注。但是,一些出口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将关注的重点移向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审计,审计工作的绩效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人员知识缺位、技能结构单一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可以防弊兴利与增加企业价值的综合性行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要求较高。目前,一些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其前身都为小型或者中型企业,单纯的贸易往来历史较长,融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意愿和程度都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其审计人员的知识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加之其单一的技能结构,使之难以胜任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此外,我国一些内部审计人员多为财会专业出身,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对财务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类型难以胜任。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出口企业的审计工作需要借助这一新的审计模式,但是由于人员知识和技能的缺位,使审计效果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审计机构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经验表明,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在认识企业内部审计和控制的作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无法得到体现,在对相关部门进行风险审查与评价时,其准确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甚至会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偏失。比如,一些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其审计部门的设置和其他部门的设置几乎如出一辙,没有按照审计工作的特点设置组织结构。这样一来,内部审计与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工作就难以上升到一定高度,从全局角度掌控企业的风险也就无从谈起。此外,我国还有一些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未能适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未将其从其他部门机构中分立出来,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内部审计与控制理念滞后
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我国企业更加注重对现有形式和规则的引用,而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与控制理念的吸收和消化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滞后的现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这样一来,出口贸易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出口实践中,并未真正起到审查评价作用。例如,一些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在选择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过程中,受管理层的影响很大,甚至会听从管理层的指挥,对内部审计独立性要求全然不顾。其结果是,企业内部审计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安排,对风险的审查与评价工作也难以做到正确和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审查效率。此外,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
4.内部审计与控制职能范围有限
对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其内部审计与控制的基本职能在于评价与监督受托责任的实施情况,而非以提供确认与咨询服务为主。但是,由于内部审计与控制职能范围有限,企业的治理层与管理层难以对风险管理提出可行的控制方案,在风险管理资料与企业内部审计资料的搜集和提供方面,也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而敷衍了事。这样一来,企业对短期利益给予太多关注,就无法从大局出发,无法有效地控制和规避企业出口贸易中的各种风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和控制的功能就会被弱化,企业的出口贸易目标也将无法达到。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新机构、新系统、新业务的持续涌现,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的审计工作要不断向前发展,在审计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以风险管理为视角,提升和强化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与控制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出口贸易的复杂性、风险性,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注重和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构建基于内控的出口风险管理体系等等。
1.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全面风险管理做出有效回应,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按照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内部审计工作做出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在审计模式上寻求创新。为此,有必要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以此来控制风险,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当然,在对风险加以控制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审计风险的降低,还应借助内部审计工作,对企业各部门、各层面的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出口贸易风险。
2.注重和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出口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都隶属于财务或者相关部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致使出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收到效果。而为了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与控制的作用,降低企业的出口风险,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水平和质量,出口企业应在其内部设置专有的审计部门,提高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当然,审计师在对出口企业进行内部审计时,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审计项目加以调查和研判,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审计质量,保证内部审计与控制工作的独立性。
3.构建基于内控的出口风险管理体系
对出口企业来说,如果缺乏完整的审计业务管理办法,倘若出现了纠纷,就极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到被动局面。而为了加强企业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借助审计工作提升其运营绩效,需要对每年企业的客户进行分析,在有的放矢的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客户建立起业务档案,以便能够逐年对其筛选,降低出口风险。为此,出口企业要严格依据审计的情况,认真对待在出口贸易中的所有环节,通过审查相关单证,保证将差错降到最低。此外,企业要对客户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推行合同章和业务员的分离、放账和业务员的分离等,以此来构建覆盖全部职能部门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4.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近年来,出口企业的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扩展,审计层次也逐年提升。为了降低风险,以前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和控制的要求,只有不断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转变。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熟练操作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络。唯有如此,才能以敏锐的洞察力与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审计效果;②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知识构进行调整,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会计、审计等方面都应有所涉猎,对企业管理、工艺流程等都应熟悉,提高审计工作的应变能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出国门。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借助内部审计与控制,积极应对风险,这是实现出口贸易发展任务,规避出口风险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郑斌斌.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3(01).
[2]叶丽红,杨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管理[J].财会月刊,2014(08).
[3]陈朝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2015(02).
[4]陈明远.审计项目审理与审计风险控制[J].审计研究,2015 (03).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