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倩宇/荣县农业科教站
荣县再生稻生产集成技术
□沈倩宇/荣县农业科教站
摘要:荣县是全国产粮大县,水稻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荣县加大力度推进中稻+再生稻生产,成效显著。2014年,经国家粮食统计调查总队现场测产,再生稻最高产量达5.19 t/hm2,创造了全省适宜地区最高单产。2015年,经四川省和自贡市调查队及专家现场测产,最高产量达5.13 t/hm2,全县20个粮食抽样点测产平均达4.31 t/hm2。本文根据近年再生稻生产情况总结出了8个方面的生产技术要点。
关键词:再生稻;集成;技术
再生稻生产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繁重的劳动强度和水稻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水稻效益低下,农民种植积极性逐年降低。伴随着再生稻的发展,单产可增加3 t/hm2,经济效益增加6 000元以上,增加了稻田产出率,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如何科学生产再生稻,提高粮食产量,正确掌握其主要技术要点尤为重要。
在水稻品种选择上,要根据各地气候及土壤情况,引进的品种应适宜本地种植,单季产量高,穗结实在130粒以上,结实率达95%以上,千粒重达26.5 g以上;品质优,直链淀粉含量20%以上,蛋白质含量10%以上,生产的稻谷出糙率81%以上;加工成大米后,米饭香、糯性强、涨份多;抗性强,不易发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抗倒伏、耐干旱。同时,也要考虑其再生能力,选择中稻收获后能快速分蘖,分蘖多,早抽穗的品种;宜选择早熟品种,生长周期在160 d以内,能适应苗期低温、穗期高温,再生抽穗时能享受充足阳光,能在10月中上旬收获,规避10月下旬至11月霉雨季节的影响。
要进行先期试种,经过几年试种,各方面情况稳定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如引进德香4103、Q优108、川香178、德优4727、川优6203等超级稻品种。
再生稻在荣县的平均生育期为70 d,早熟中稻生产期平均为160 d,全生产周期在230 d左右。荣县位于川南,属浅丘地区,年均气温17.5℃,平均总降水量900 ml,光照近1 300 h,最高气温在8月,平均气温27℃,每年9月18日气温开始低于22℃,10月平均气温18℃,10月下旬气温会迅速下降。因此,要早育苗,选择在立春后雨水惊蛰之间(2月下旬)气温达到10℃时育苗,同时为防止气温回降,可采用地膜旱育秧,保证稻种能及时发芽分叶。当气温达到14℃以上时,开始移栽,以确保在8月上旬收获头季稻。而后,再生稻能够享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及时抽穗扬花、充足灌浆,保证再生稻及早分蘖、抽穗、扬花、灌浆、结实,并在10月中下旬完成收割,最终实现高产。
再生稻产量与栽插密度密切相关,但不是绝对的,以前推广稀栽稀插,以增加秧苗通风透光条件,增加单株营养面积来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近年来,开始推广适度密植生产,给足营养,生产的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很高,垩白率也比较低。具体栽插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秧苗4叶时进行单株移栽,规格33.3 cm×16.7 cm或30 cm×20 cm;二是三角形强化栽培,40 cm×40 cm或40 cm× 33.3 cm,每窝三株,围成等边三角形,等边距离以10 cm为宜;三是宽窄行以(40 cm+20 cm)×16.7 cm或(36.6 cm+ 23 cm)×16.7 cm规格单株栽培;四是抛秧栽培,每公顷抛24万~27万株为宜,合理的栽插密度既能提高中稻及再生稻的产量,又能保证稻米质量。
头季稻的留桩高度直接影响再生稻的利用节位和生育期,所以只有留高稻桩才可能发出更多腋芽,结出更多的再生稻,但稻桩也不能留得过高。
头季稻稻谷黄熟(稻谷含水率在18%~20%),稻秆倒二节位腋芽伸长到2~3 cm左右时,避开雨天收割,蓄留株高1/3(33~40 cm高度稻桩),保留倒二节、确保倒三节能再生芽。同时,在头季稻谷收获时提倡田外脱粒或晒场脱粒,及时把稻草转出田外,扶正稻桩,清除渣草。
施肥要把握好时机,注意营养均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为佳,总肥量视田力而定,每公顷施用300~450 kg为宜,氮、磷、钾比例以2∶1∶(1~2)为宜。头季稻齐穗后7~10 d(散籽80%以上)露水干后开始施肥,采用复混合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平均每公顷施尿素150 kg,复混合肥150~180 kg(头季稻长势较差的可加施尿素150 kg,复合肥120~150 kg),再生稻孕穗和散籽期间,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 1.8 kg、尿素 15 kg,兑水 900~1 125 L,喷雾2~3次,间隔5~7 d喷施1次。
施肥时,要避免无水干施,同时要避免流水撒施,防止肥效随着流水或雨水流失,达不到营养供给目的。
腋芽是否能早发、多发,是否抽穗早和早齐穗,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条件,方法上可用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刺激发芽抽穗。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每公顷用“九二○”30 g,分2次,每次15 g用白酒溶解兑水750 L,在头季稻齐穗或收割后1~3 d喷施1次,第2次于再生稻始穗期喷施1次,这样可减轻苞颈,提高结实率。
做好病虫害防治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保障,再生稻生长期间主要病虫害有三代螟虫、稻蝗、纹枯病,在头季稻收获留桩后7~10 d,每公顷用82%杀虫丹可湿性粉剂525 g或25%杀虫双水剂3 L加80%晶体敌百虫750 g,兑水900~1 125 L喷雾防治,最好在天气晴朗的中午进行,避免雨天喷雾。如在8月10日以前收割头季稻的田块,第1次施药后间隔5~7 d再防治1次,确保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头季稻中后期至再生稻收获,保持田间持水10~15 cm,结合蓄越冬水进行管理。如遇连晴高温天气,要在头季稻收割后3 d内的早晨和傍晚浇水泼稻桩,以防稻桩失水过快,保护上位芽成活。收割1周后,再生苗长高4 cm以上时,田间灌以浅水。特别是幼穗发育时期不能受旱,否则将会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造成空秕粒增多。若是种小春作物的田块,可在再生稻走边黄熟时放水开沟晾田。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615(2016)03-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