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面部生物电信号的影响*

2016-04-05 15:36:08程爱军唐庆芝
陕西中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物电经筋电信号

程爱军 唐庆芝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济宁 272137)



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面部生物电信号的影响*

程爱军唐庆芝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济宁 272137)

摘要目的:研究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面部生物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给予透刺经筋法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透刺经筋法治疗,两组均以连续治疗6d,休息1d,持续4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治愈率、面部残疾指数、面部生物电信号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是95.7%和79.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是89.8%和63.3%。治疗组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面部残疾指数FDIP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FDIS两组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咬肌、提唇上肌和额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均在治疗2周和4周后显著降低,治疗组这几组肌群的生物电信号健患侧差距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透刺经筋法联合穴位注射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面部残疾指数和健患侧面部生物电信号差距。

主题词面神经疾病/中医药疗法@透刺经筋法穴位疗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就诊的符合周围性面瘫纳入标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治疗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37.14±12.27岁;病程11.21±3.19个月;HB评分3.98±0.84分。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38.37±11.13岁;病程13.42±4.73个月;HB评分4.08±0.78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HB评分等一般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5]。

排除标准年龄超过60岁;病程大于3个月;中枢性面瘫患者;格林-巴利征;继发于腮腺炎、中耳炎、外伤、肿瘤、脑血管病的面瘫;妇女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糖尿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透刺经筋法结合穴位注射疗法,透刺经筋法[6]处方:主穴:阳白四透,颊车与地仓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穴透刺地仓穴,太阳透刺丝竹空。配穴:闭目露睛者加四白两透及睛明穴;口者加下关穴;面瘫初起者加风池、翳风和健侧的合谷穴。阳白四透为1穴4针,针尖倾斜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4穴,进针深度0.5~1寸;地仓与颊车间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在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进行多针浅刺,每隔0.5寸直刺进1针,进针深度0.5寸左右;颧髎透刺地仓、太阳透刺丝竹空,针尖与表皮均成15°角,进针深度1~1.5寸;四白两透为一穴进两针,针尖倾斜与表皮呈15°角进针,分别针向目内眦和目外眦,进针深度0.5寸左右。以上各穴均采用平补平泻针法,睛明穴为垂直进针,深度不超过0.5寸,不加任何手法,风池、下关、翳风及健侧合谷为直刺,进针0.5~1寸,手法采用捻转泻法,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穴位注射处方:颊车、地仓、阳白、翳风(患侧),注射使用lmL一次性皮试注射器,每次抽取甲钴胺注射液1mL,颊车穴和翳风穴直刺,阳白穴和地仓穴平刺,各穴进深度均约0.5寸,诸穴均推入甲钴胺注射液0.25mL,进针局部产生酸胀感后回抽若无回血则将药液缓慢推入,出针后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从治疗当天起,每周一、三、五,按照上述穴位处方进行穴位注射,每周二、四、六,进行经筋刺法治疗,周日休息。共治疗观察4周,4周后判定疗效。对照组仅采用透刺经筋法治疗,选穴处方,手法及留针时间同上,治疗周一至周六每天1次,周日休息,共治疗4周。

疗效标准①面神经功能分级:根据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价系统分级评分。②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le index,FDI)[7]:包括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两部分,分别评价面神经麻痹对患者躯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程度,FDIP评分高,表示预后越好,FDIS评分高,表示预后差。③面部生物电信号采集:分别在首诊治疗前,第2周和第4周治疗结束后采集。仪器使用FlexComp SA7550 贴片式信号采集器,及配套信号数据处理系统,采用积分零点通过法、绝对值法评价系统数据。本研究选择咬肌、提唇上肌和额肌,以这三条肌肉的肌腹作为信号采集点,将信号采集贴片分别贴于以上三条肌肉的健侧与患侧采集点,并与信号采集器连接,保证粘贴部位与通道对应关系固定,患侧咬肌是 1 通道,患侧提唇上肌是 2 通道,患侧额肌是 3 通道,健侧咬肌是 4 通道,健侧提唇上肌是5通道,健侧额肌是 6 通道。

痊愈:H-B量表分级达到Ⅰ级;显效:H-B量表分级达到Ⅱ级;有效:H-B量表分级达到Ⅲ级;无效:H-B量表分级达到Ⅳ或Ⅴ级。治疗过程中比较健患侧生物电信号差距:利用健侧与患侧生物电数据之差的绝对值分析效果,数值越小,说明健患侧生物电差距越小,反映疗效越好。

治疗结果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39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痊愈率为79.8%;对照组痊愈31例,显效12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8%,痊愈率为63.3%。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HB面神经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DIP、FDIS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面神经功能HB评分治疗后均显著下降,治疗后治疗组H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DIP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DIS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FDIP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FDIS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HB评分,FDIP和FDIS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

治疗过程中健患侧生物电信号差距比较治疗组咬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提唇上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和额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在治疗2周和4周后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咬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提唇上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和额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治疗2周和4周后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咬肌和额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在治疗第2周和第4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上唇肌健患侧生物电差距在治疗第4周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讨论周围性面瘫中医有较早的认识,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属于“口喎”,“口僻”,宋代以后各家医书多记载称为“面瘫”、“吊线风”、“歪嘴风”等。现代中医学统称为“面瘫"或“口僻"。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多以正虚为主。如《素问·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经筋》中论述:“卒口僻,急则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综上所述,中医将周围性面瘫归属为经筋病候。经筋多循行在表浅筋肉关节,手足三阳经筋均循行结聚于头面部,当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时,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面部为阳明,太阳经筋循行之所,为风寒等外邪入侵的首要部位,外邪入侵痹阻气血,导致经气不能正常敷布,经筋失于濡养,出现肌肉弛缓不收,发生局部瘫痪麻木之症状,同时,因为肌肉麻木瘫痪无力,被牵向健侧,故而出现口眼斜的症状。

近年来,石学敏教授以《灵枢·经筋》中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和现代研究创立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该针法以 “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 为主要治疗原则,处方中所选取的主穴四白、阳白、颊车、地仓均处于面神经颅外段几个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在针刺方法上则采用多针排刺、多针透刺一穴的方法,因而在针刺范围上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一致。经筋刺法因为是对经筋直接刺激,调理气血,疏散外邪,故而疗效显著。而处方各穴位均分布在面神经的解剖位置上,对这些穴位的针刺也是对应部位面神经的刺激,透刺经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效果显著[1-2]。本科也曾在透刺经筋法与穴位注射联合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积累了一定经验,在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3]。但是学术界对该疗法的机理研究却很少,相关的医学研究证明,针刺可改善周围细胞组织微循环状态,增强其新陈代谢,使周围炎性渗出物更快吸收,针刺也可促进病变神经元细胞代谢,促使神经纤维再生,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其传导功能的恢复,增加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的收缩力[9-11]。透刺经筋法发挥效力的机制也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脊髓、脑干的网状结构,丘脑下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和大脑皮质层是透刺经筋法起效的重要结构基础,其疗效的产生是这些各级中枢整合与相互作用的结果[12]。透刺经筋法通过透刺健侧面部经筋相关穴位,激发患侧对应穴位上的经气,使经气互注,从而达到疏经通络,调节机体气血平衡的作用,使患侧面部痹阻的经络畅通,恢复其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同时可避免患侧受到不合理刺激而使炎症水肿等反应加重,而表面生物电信号是通过电极在机体表面检测到的肌肉活动时肌细胞产生的电位变化信号,其记录范围广,重复性好,无创,方便采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量反应肌肉活动时受试部位肌肉疲劳程度,肌张力水平,肌细胞激活模式,运动单元兴奋的传导速度,各肌群的协调性等,对研究检测部位肌肉细胞受病患影响程度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13]。本研究通过采集分析治疗过程中患者面部健患侧生物电信号的变化,对经筋透刺法的作用机理做了深入研究。面瘫患者出现的不对称面容和面部肌肉不能被自主控制,都是因为面部表情肌肉麻痹,而面部生物电信号与面部表情肌肉收缩和舒缓时的生物电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在皮肤表面设置电极获得的电压时间序列信号,经过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应用不同分析转换方法得出的指标可反映检查部位肌肉活动状态,能很大程度地定量反应肌肉活动时的局部肌力水平,运动单位兴奋的传导速度,多肌群的协调性等重要指标[11],本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瘫患者咬肌,提上唇肌和额肌由于患侧神经肌肉处于麻痹状态,神经肌肉细胞生物电活动减弱,患侧各肌群采集到的表面生物电信号处于较低水平,而健侧神经肌肉细胞由于未受到病患影响,电位活动依然处于正常状态,因此通过计算各肌群健患侧生物电信号的差距,可以较直观定量地判断患侧神经肌肉细胞生物电恢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单独应用经筋透刺法,及与穴位注射法联合治疗方案均可显著减少面瘫患者健患侧生物电信号差异,但是经筋透刺法与穴位注射法联合治疗方案健患侧生物电信号差异改善程度更优,与之对应的面部残疾指数也有更显著改善,说明这两种治疗方案对周围性面瘫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经筋透刺与穴位注射法联合治疗组健患侧生物电差距更小,面部残疾指数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单纯经筋透刺法,同时,总有效率和治愈率也显著高于经筋透刺治疗组,说明经筋透刺与穴位注射法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是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神经肌肉细胞电位活动,增强面部咬肌,额肌,提上唇肌等肌群的肌力等机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璇,张晓冬.经筋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9):19-20.

[2] 吴琦,薛晴.经筋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450-1451.

[3] 程爱军.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5,47(8):243-244.

[4]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9.

[5]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 石学敏.石学敏实用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7] 唐森,罗湘鹤,何龙,等.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8):47-49.

[8] 王松伟,吴毅.周围性面瘫的评估及治疗概况[J].上海医药,2014,35(2):14.

[9] 程月芳,魏军绒.仿生电刺激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2(6):756.

[10] 李春华,陈莹如,佘延芬,等.针刺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1-4.

[11] 陈先芝,刘自力.透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0):3414-3417

[12] 李波,李建华,吴涛.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395-397.

[13] Pullman St,Goodin DS,Manquinez Al,et al.Clinical utility of surface EMG:report of the therapea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11,65:170-175.

(收稿2016-02-10;修回2016-03-05)

【中图分类号】R7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6.038

*山东省济宁市科技计划项目(jiningzy-010)

·针灸经络·

猜你喜欢
生物电经筋电信号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基于联合聚类分析的单通道腹部心电信号的胎心率提取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基于Code Composer Studio3.3完成对心电信号的去噪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9:28
活立木生物电智能移动终端查询系统的设计
森林工程(2019年3期)2019-06-07 07:22:54
生物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比较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的航天器电信号多分类识别方法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