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胆阳理论初探

2016-04-05 14:09孙景环周天寒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402260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内经

孙景环,周天寒(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



《内经》胆阳理论初探

孙景环,周天寒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

[摘 要]目的:探讨《内经》对胆阳的认识,为深入研究胆阳理论提供有效资料。方法:通过对《内经》中有关胆阳的条文的深入研读,从各个角度进行阐述及整理,总结归纳出书中对胆阳的认识。结果:生理上胆阳的主要内涵包括主决断,主气之升发、调节脏腑气机,胆汁的固摄和排泄,助肝主疏泄。病理上可分为胆阳实证,胆阳虚证。结论:《内经》对胆阳的认识,丰富了中医对胆的理论认识,为胆病诊治开创了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内经;胆阳理论;胆病;胆阳虚;胆阳实

《内经》[1]对于胆病的论述字句颇多,胆为阳腑,内贮藏胆汁,与肝为表里,故后代医家多从肝的功能来论胆。笔者根据《内经》对胆的论述探讨胆阳的相关理论。

1 胆的定位

《内经》对胆的认识较为特别,和脑一起是历代医家较难理解把握的器官之一。

1.1奇恒之府

《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胆为六腑之一,应泻而不藏,而《素问·五脏别论》却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确切指出胆的功能是藏而不泻。《灵枢·本输》亦曰:“胆者,中精之腑。”,胆中内盛精汁,未提其排泄,为奇恒之腑,功能为贮藏胆汁。

1.2中正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明·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解释为:“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人的勇怯,对事情的判断及决断的能力与胆有关。

2 胆阳生理作用

胆阳与胆气是相联系的。气为阳,体内各脏腑机能所以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有赖于胆的生发和条达[2]。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可看出肝为阴,胆为阳。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古人把肝喻为“将军”,用刚强躁急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体阴而用阳,“体阴”,一是指肝藏血,血属阴;二是一说肝属脏,属阴。“用阳”应是说借用胆阳的功能作用,胆内寄相火,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故《灵枢·论勇》说:“勇士者……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肝与胆相表里,因为胆阳的作用才使肝发挥将军之功,勇而有谋,是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人之谋虑出于肝而断于胆,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即少阳司开阖,可以调畅气机,维持脏腑经络之间的协调平衡。《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3]解释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气为阳,这是从胆阳的特点,结合所属季节阐述,认为胆主少阳春生之气,一年四季中只有当春气正常生发时,其他季节才能正常地变迁,在人体也是如此,只有主生发的胆阳功能正常,其他脏腑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活动,因此说“十一脏取决于胆”。[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胆病者…口苦呕宿汁。”可见胆阳气亏虚,胆汁外泄到胃则呕胆汁,胆阳气可决定胆汁固摄和排泄。《灵枢.本输篇》称胆为“中精之府”,胆汁为肝之余气而成,《千金要方·胆腑脉论》[5]解释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即胆汁的形成,分泌与排泄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而肝合气于胆,所以胆阳主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升降适宜。

胆阳的主要内涵包括主决断,主气之升发﹑调节脏腑气机,胆汁的固摄和排泄,助肝主疏泄。

3 胆阳病理表现

《灵枢·经脉》曰:“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可见《内经》已经认识到胆病可分为虚﹑实两个症候。

3.1胆阳虚症状

《素问·奇病论》曰:“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病名曰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提出了口苦为胆阳虚气逆证的症状之一。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恐人将捕之。”提出胆阳虚症状:善太息,口苦﹑呕胆汁,心下恐。

《脉经》[6]曰:“胆虚,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卧,目黄,失精(目巟)(目巟)。”是根据《内经》进一步提出胆阳虚可出现: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等症状。《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第二》,明确提出这些症状是胆虚寒的表现。

根据《内经》,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病候》[7]提出:“胆气不足,其气上逆而口苦,善太息,呕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数唾,是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补之。”,是对胆阳虚的高度概括。

《严氏济生方》[8]说:“……或因事有所大惊,或闻盛响,或见异相,登高沙险,惊忤心神,气与痰涎,遂使惊悸,惊悸不已,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盛烦闷,坐卧不安,皆心虚胆怯之候也。治之之法,宁其心壮其胆气,无不瘥者。”是在《内经》基础上提出胆阳虚的病因多为情志变化,提出了短气,乏力,自汗,四肢浮肿,纳呆,心烦闷,坐卧不安等症状。

3.2胆阳实症状

《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虽未提病机,但据证推测,当是胆郁气滞化火,阳热有余,可出现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心胁痛症状。《灵枢·四时气》说:“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灵枢·淫邪发梦》说:“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邪气侵袭胆腑,邪气盛则实,出现:呕苦,太息,心中恐,梦则见与人斗殴﹑打官司,或愤怒中剖割自己等症状。

《诸病源候论》曰:“其胆气盛为有余,则病腹内冒冒上冲之意,不安,身躯习习。”胆阳有余可出现腹胀,烦躁,身体洒洒恶寒颤抖表现。《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实第二》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胆实热”的病机,增加了纳呆﹑咽干﹑头痛﹑胁痛等症状。

4 结 语

胆阳有其独特的功能特点,特有的病证表现。胆阳主少阳春生之气,是其他脏腑生化源泉。胆阳主疏泄﹑主决断,在气机疏泄﹑消化和情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胆阳的生理病理的总结,认识了胆在脏腑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胆阳理论是《内经》对胆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佚名撰.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0,12.

[2] 周天寒,周光楷.略论胆阳虚[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12(3):2-4.

[3] 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南彦武,韩斐.“小儿体禀少阳”之临床探究[J].吉林中医药,2014,34(6):248-249.

[5] 孙思邈.千金要方[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

[6] 王叔和.脉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7]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5-0508-02

[基金项目]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②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项目(一般项目)[2012-02-11];③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一般项目)[cstc2012gg-kplA10005]

[收稿日期]2016-01-11

猜你喜欢
内经
顾亭林友傅山 析韵《内经》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内经》教学围绕中医各家学说展开的探讨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
《内经》衰老理论及延缓衰老的方法
《内经》教学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探讨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