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倩,刘 妍,葛宝和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葛宝和应用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张倩倩1,刘 妍1,葛宝和2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1)
葛宝和为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临证用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患者,男,62岁。2015年12月27日劳累后出现左眼视物重影,眼睑下垂。曾在济南某医院住院治疗,口服甲钴胺分散片1片,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片2片,每日3次;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效不佳。现左上眼睑抬起无力,左侧眼球向内侧运动受限,左眼视物重影,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患糖尿病10余年,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血糖控制平稳。查体意识清晰,双侧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存在,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呈右侧偏盲。眼底检查正常,头部核磁、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为风牵偏视。证属肝肾亏虚,肝风内动。治以平肝熄风,补气活血。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取百会,印堂、太阳、睛明、四白(均取左侧),远部取养老、光明、合谷、足三里、太冲(均取双侧)。穴位常规消毒,局部穴位针刺选用0.3mm×25mm毫针。睛明穴避开眼球直刺10~15mm,不行提插捻转手法;太阳穴向后斜刺15~25mm,行捻转补法。远部穴位针刺选用0.3mm×40mm毫针,养老穴向上斜刺25~30mm,行捻转补法;太冲穴直刺20~25mm,行提插捻转泻法。余穴均常规针刺,行平补平泻针法。得气后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极连接太阳穴,“-”连接四白穴,调节电流大小,强度以舒适为宜,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周6次。针刺16次后左眼稍可向内侧运动,复视减轻,左上眼睑仍抬起无力。继续针刺18次后,左眼复视基本消失,劳累后仍有轻微复视,左上眼睑可正常开合。继续针刺6次而愈。
患者,女,67岁。2016年1月因脑梗死住院治疗,现肢体活动无明显受限。1天前右眼左侧视野变窄,睁眼无力。现右眼左侧偏盲,复视,视物无颜色改变,面色少华,肢体乏力,休息后缓解,偶有头晕,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患高血压病10余年,血压最高190/140mmHg。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6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血压、心律控制尚可。查体意识清晰,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存在,视野检查发现右眼视野呈左侧偏盲,眼底正常。头颅CT示双侧多发性脑梗死灶。西医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为风牵偏视。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取百会、印堂、太阳、睛明、四白(均取右侧),远部取养老、光明、合谷、足三里、太冲(均取双侧)。局部穴位用0.3mm×25mm毫针,睛明穴避开眼球直刺10~15mm,不行提插捻转手法;太阳穴向后斜刺15~25mm,行捻转补法。远部穴位用0.3mm×40mm毫针,养老穴向上斜刺25~30mm,行捻转补法;余穴均常规针刺,行补法。得气后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极连接太阳穴,“-”连接四白穴,调节电流大小,强度以舒适为宜,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12次后右眼睑可抬举,眼裂逐渐变大。继续针刺20次后右睑抬举较前明显有力,复视较前减轻。继续针刺6次,右眼睑抬举正常,眼裂与对侧基本相同,复视消失,痊愈。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除眼睑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内、上、下方运动外,还会并有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本病属中医“风牵偏视”、“睑废”、“上胞下垂”、“睢目”等范畴。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固有的调节机能发挥作用,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获得调整,从而使体内的物质代替与能量代谢朝着正常水平转化,恢复机能与结构之间各器官系统之间及机体同环境之间协调一致或综合平衡[1]。“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刺病变局部穴位,可运行局部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动眼神经麻痹的近段取穴多选用百会、印堂和病变侧的太阳、睛明、四白。经云:“气在头者,止之于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百会位于巅顶,为督脉穴位,有填精益髓之功。研究表明,百会穴为调节大脑功能要穴。通过电针对“瘀血证”家兔球结膜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得出,针刺有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2]。印堂、太阳、睛明、四白处布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故针刺该穴组可促进血液运行,进而有助神经恢复。“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远端选穴多依据病变脏腑相关经脉而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者…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肝胆二经皆经过目眦,且肝开窍于目,胆与肝相表里,目疾多与肝胆二经关系密切。“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若刺络脉,表里皆活(针经指南)”,故取太冲穴与光明穴原络相配,以平肝熄风,通络明目。“面口合谷收”,故面部眼疾取合谷。研究表明,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唾液α-淀粉酶活力有明显影响,且太冲配合谷有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平肝熄风之效。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补益脾胃。脾胃健则气血足,气血足则经脉养,筋脉养则目视明。研究表明,百会与足三里组穴既能改善全身组织的血液循环又可提高脑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处,又手太阳小肠经支脉至目内、外眦,故选用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以调气活血。总览全方,平肝熄风以明目,调气活血以养目。不论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或脾胃亏虚、气血不足,或瘀血阻滞者,皆可辨证选用。
[1] 葛宝和.试论针灸取效的原理[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4):52-54.
[2] 葛宝和,陈乃明.电针对“瘀血证”家兔球结膜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J].江苏中医,1991,12(6):21.
R249.7
B
1004-2814(2016)09-0917-02
2016-05-03
葛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