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016-04-05 04:19黄建轶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品牌化标准化农业

黄建轶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省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黄建轶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四川省以农业标准化为依托,“三品一标”为载体,按照农业区域品牌布局,挖掘和做大做强了一批农业品牌。对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优化农业品牌培育环境为基础,发挥标准化示范带动,加快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对策

近年来,四川省以农业标准化为依托,“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载体,以市场化为路径,不断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挖掘培育和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工作初见成效。

1发展现状

1.1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四川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质监局、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等16个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四川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本着“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止目前,累计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093项,现行有效的871项,区域性地方标准911项,基本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省重点优势农业产业基本实现“有标可依”。

1.2标准化基地不断扩大

目前,全省建成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3个,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172个、省级56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6个,建设万亩亿元示范区1000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78.84万hm2,无公害畜产品基地763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98个,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22.27万hm2,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11.13万hm2。全省标准化基地面积较10年前翻了番。

1.3农业品牌化逐渐形成

全省目前获证的“三品一标”农产品有526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691个、绿色食品1305个、有机农产品12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44个,获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全省结合区域特点,已基本形成大凉山、川藏高原、大巴山、川中丘陵、成都平原、金沙江流域等“六大种植业特色区域”。以“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四川黑猪”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公共品牌效应凸显。2012年攀枝花芒果、凉山苦荞麦等6个产品获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称号;2014年四川泡菜、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2015年四川泡菜、宜宾早茶入选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举办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评比”活动,分别以114.34亿元和110.0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于第八和第九位。

2主要做法

2.1开展品牌创建奖励

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及发展工作。各地人民政府也纷纷出台激励政策,如:广元市和攀枝花市对申报成功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奖励30万元;成都市对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称号的,给予10万元奖励;宜宾市对获证的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给予5000~20000元不等的奖励;中江县对获得 “农博会名优农产品”、“消费者喜爱产品”等称号的给予2000~50000元奖励。

2.2开展区域品牌示范带动

2014年,四川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项目建设,截止2015年,已组织攀枝花芒果、蓬安锦橙、纳溪护国柚、金堂脐橙、广汉蚕丝兔、茂县李、简阳晚白桃、泸宁鸡等8个产品开展项目建设。2016年我省将继续在5地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建设,逐渐树立全省示范样板,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发展。

2.3强化证后监管

一是将“三品一标”纳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范围,2015年共抽检无公害产品16703个次,合格率99.9%,绿色食品1235个次,合格率99.1%,均高于普通农产品;二是对“三品一标”开展标志使用专项检查,查处不规范用标行为,维护品牌公信力。

2.4持续营销推介

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农产品品牌相关法规和知识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扩大社会影响力。组织开展了“走进农产品地理标志·蜀中行”年度系列宣传活动,与四川航空合作,在《川行天下》杂志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题报道。针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积极搭建营销平台,组织百余家“三品一标”获证主体参加各类大型展示展销活动。组织推荐多个品质特色突出、地域环境独特、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的农产品品牌,参与央视大型纪录片《源味中国》专题拍摄。

3主要问题

3.1重视程度不高

一是地方政府对发展农业品牌的认识还不足,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资金扶持,对于发展农业品牌的观念仍停留在“重数量、轻含金量”的初级阶段;二是大多数涉农企业没有把品牌化作为自身长久发展的根本途径,“重生产、轻品牌”的小农意识严重,对品牌培育、市场营销、文化挖掘的认知度亟待加强。

3.2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小而分散、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当前我省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户均耕地面积仅0.35hm2,2hm2以上的粮食规模种植面积仅占粮食总面积的1.4%,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为29%。由于不成规模,标准化实施难以落实。

3.3标准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标准制定数量不够,细化程度不足。同时存在总体标龄过长的问题,标龄在5年以上的标准占了45.6%,已出现技术指标落后,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符的情况。

3.4农业知名品牌少

我省地域生态各异,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川烟、川茶、川猪等享誉全国,但真正市场认知度高、品牌影响力大的还是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品牌。而像“西湖龙井、陕西苹果、金华火腿”这样耳熟能详,可代代传承的农业品牌数量极少。

4对策建议

4.1优化农业品牌培育环境

一是加大各级政府重视程度,将农业品牌的发展和管理纳入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设立品牌建设专项;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树立品牌保护意识,把农业品牌创建、宣传、营销工作常态化,使农业品牌化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三是提高部门协作意识,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各种社会力量,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4.2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主体作为标准实施主体,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其完善标准化生产和规范管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从适度规模基地入手,以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为载体,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示范效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4.3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继续建立健全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推广培训、应用评价工作机制。做好标准评价工作,及时清理并适时修订“标龄”过长、技术落后、指标不准的标准。加强农业推广科研教育部门的配套,引导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标准,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

4.4加快农业品牌创建步伐

积极组织农产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引导支持中、小品牌整合。把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积极推行“菜篮子、米袋子”产品纳入强制性认证范畴;把绿色食品作为创建优质农业品牌的主要内容,将附加值高的加工农产品纳入认证范畴;把“国际市场需求”作为有机食品发展方向,提升农业品牌含金量;将“历史悠久、品质独特”的农产品纳入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范畴,弘扬历史文化,发展区域农业品牌。

4.5加强品牌营销推介

创新农产品品牌推广、营销方式,结合“互联网+”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展示。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和“错季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给农产品品牌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大力推行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促进品牌农产品直供直销,推进品牌农产品专销柜、放心店和专业市场建设,实现优质优价,使生产者、消费者双方受益。

猜你喜欢
品牌化标准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标准化简述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