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国内解热药物的药效评价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2016-04-05 02:46叶美麟王志萍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药效学机制药物

叶美麟,王志萍,粱 草



·综述·

近5年国内解热药物的药效评价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

叶美麟,王志萍*,粱 草

发热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常由感染及炎症引起,临床常使用非甾体解热镇痛消炎药,因此该类药物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FDA公布,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特别是COX-2抑制剂(昔布类),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临床上使用该类药物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因此,寻求可以替代传统解热镇痛药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更少的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5年国内解热药物制剂的研究新进展,介绍了各类解热药物制剂的实验性研究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该类药物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思路。

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解热机制

0 引言

非甾体解热镇痛消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加氧酶(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1]。解热镇痛药物因应用的广泛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该类药研发的趋势是疗效更高,不良反应更少。近年来,国内解热药物的研究发展迅速,因此本文综述了近5年国内解热药物制剂的研究新进展,介绍了各类解热药物制剂的新药开发,剂型改进,药效验证,机制探讨等研究情况,并针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及展望,为该类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1 解热药的分类

近5年学者对诸多有退热作用的药物,包括传统非甾体解热镇痛药、中药经典组方、中草药及中成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1.1 非甾体解热镇痛药 研究发现,布洛芬制备成脂肪乳剂能显著提高解热效果并延长解热作用持续时间[2]。经过一定手段使丁香酚与经典解热镇痛药物结合形成的新药,如阿司匹林丁香酚酯[3]、布洛芬丁香酚酯等,不仅具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的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同时可降低二者对胃、肝等的毒副作用,并显示出一些综合的治疗效果。

1.2 中药经验组方 不少学者对经典组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拆方分析柴胡-黄芩配伍,发现主要退热物质来源于黄芩,柴胡-黄芩1∶2配伍药效最佳[4]。银黄方[5]的膜分离物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表明膜分离技术分离、富集方剂中的有效成分的可行性。

1.3 中草药 国内的学者根据传统经典本草及民间草药记载,结合现代药效学,发现多种中草药具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如金莲花[6]。此外,许多中草药的主要解热部位及有效成分也已被证实,如葛根素[7]、大黄酸[8]、柴胡各有效成分(挥发油、皂苷)[9]等。

1.4 中成药 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中成药在解热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作用。研究发现,具有解热药效的口服中成药有以下几类:①抗感冒病毒类中药能直接抑制病毒,拮抗流感病毒细胞病变,影响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过度表达等多靶点控制体温升高,如暑热感冒颗粒[10]、防风感冒颗粒[11]、一叶抗流感胶囊[12]。②清热解毒类中药的解热可能与其抑制NO及一氧化氮酶(iNOS)的产生,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有关,主要有清泻丸[13]、菊黄清热散[14]、小儿柴桂退热糖浆[15]。③宣肺平喘类的中药体温调节作用可能与其直接调节神经中枢介质有关,如香桂化浊胶囊[16]、麻姜宣肺胶囊[17]。④另有外用的中药也有一定的解热疗效,如小儿感冒贴剂[18]。

2 解热作用的方法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用不同的方法成功模拟了发热动物模型。各种发热模型的建立主要通过化学药品和综合诱导方法进行,现就近年模拟动物发热模型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2.1 西医理论的发热模型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医疗用发热模型以化学或生物致热原为致病因子,向动物体内注入脂多糖(LPS)、干酵母、2,4-二硝基酚(DNP)[19]等制作发热模型,上述模型均是经典的炎性发热模型,常用于筛选解热药物并探讨炎性发热机制。近年致热剂及造模方法研究进展如下。

2.1.1 LPS诱导的发热模型 目前为止,内毒素LPS诱导动物发热模型是实验最常用的模型,其经典发热表现为两相或三相热,即出现2~3次发热高峰期[20]。将LPS载入胶原水凝胶,日释放量相对稳定,且与载入量呈正相关,可作为复制不同阶段温病、炎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的基础[21]。

2.1.2 酵母诱导的发热模型 酵母菌的致热成分为全菌及所含荚膜多糖和蛋白质,杀死的酵母菌同样具有致热作用,因此,干酵母致热作用与新鲜酵母相同,剂量为10%~20%,使用更方便。酵母菌是引起局部炎症后发热,作用时间较长,发热较稳定,适用于疗效与作用特点不明确的药物[22]。

2.1.3 DNP致热模型 DNP致热模型能在造模后1 h达到峰值,热程2~3 h,温度差达到0.6 ℃为造模成功,适用于解热作用迅速、疗效显著的直接调节体温药物的考察[23]。

2.2 中医理论的热症模型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中医病症模型的复制不单要引入西医的造模方法,还要遵循中医的理论指导才能得到与中医临床表现符合的热症动物模型。宋捷民等[24]从转换医学的角度出发,以西药丙硫氧嘧啶联合寒凉中药长时间灌胃,加之物理冷冻刺激,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造成中医虚寒证“寒热证并见”的动物模型。

3 解热机制研究方面的进展

3.1 细胞因子水平 发热通常是机体对感染或炎症的生理反应。单核细胞或组织巨噬细胞被各种刺激物激活(外源性物质,如:细菌产物)释放具有致热作用的各种内源性细胞因子,很多内源性细胞因子都有相互诱导作用,因此有研究者提出“细胞因子链锁反应”的观点,描述一种因子激起多种因子的生成反应。参与反应的因子有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近年许多学者从解热药物对相关发热细胞因子的影响入手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黄连[25]、大黄[26]等中药材,金莲花总黄酮[27]、赤雹果总有机酸[28]等天然药用部位,中成药达如奇颗粒[29]、一笑退热散[30]、重连口服液[31]等均有抑制此类反应因子的作用,其解热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反应因子有关。

3.2 代谢组学 许多学者开始应用代谢组学对解热药物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发热模型中寻找与发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在代谢物的水平上揭示药物的解热机制,郑磊[32]初步建立基于1H-NMR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发现黄连上清丸的解热机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其可能从多个层面协同发挥作用,包括三羧酸循环、脂肪代谢、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等过程,具有多靶点的特点。郭明星[33]采用UPLC-Q-TOF/MS和HPLC-LTQ/Orbitrap液质联用设备结合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色氨酸代谢在酵母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发现清开灵注射液的解热作用机制与纠正受扰的氨基酸代谢有关。王东琴等[34]采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显示,狭叶柴胡可能从酶抑制、神经递质、糖脂代谢、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等多层面发挥协同解热作用,具有多靶点性。

3.3 中枢体温调节介质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认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最终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上移而引起体温升高。研究发现,杏石甘汤[35]等本草经典药方,一些解热药效部位如广藿香油[36]、三叶青提取物(ETR)[37],中成药炎琥宁[38]均能直接影响中枢神经体温调节介质,其解热作用可能通过直接影响发热中枢正、负调节介质,发挥解热作用。

3.4 脑肠肽 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的神经-分泌网络称为脑-肠轴系统(Brain-gut axis),中枢神经系统能影响胃肠道的分泌及免疫功能,从而影响胃肠功能,肠胃也可以通过胃肠共有激素即脑肠肽与免疫系统而影响神经系统。CRH、AVP、SP、NT等多种神经肽与体温调节有关,秦小云[39]发现,通腑泄热法对大鼠脑膜炎发热模型的降温效果明显,同时改善肠道微结构,提高小肠推动力,帮助机体快速排出有害物质,其解热机制可能是影响在脑、肠的神经肽,发挥对温病实热证的疗效。崔卫丽[40]结合醒脑开窍法和通腑泄热法治疗大鼠阳明腑实证取得很好的解热效果,其解热机制可能通过影响神经肽类物质CRH、AVP、P物质、NT的含量及Th1/Th2类细胞的平衡状态有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共同参与体温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使体温恢复正常。

3.5 其他 多种解热药物能降低肺组织中MPO含量,如热毒宁注射液(RDN)[41]、桑叶与菊花配伍方剂[42]、达原饮[43]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发挥解热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肺组织中MPO含量有关。清热解毒扶正颗粒[44]能明显降低内毒素所致家兔的高热,其解热作用与影响C-反应蛋白有关。退热解毒灵颗粒[45]抑制组织炎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形成,可能是其解热抗炎作用的机制。蓝萼香茶菜醇提物及其树脂洗脱部位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发热模型有良好的解热作用,可能与抑制髓过氧化酶活性有关[46]。

4 总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新药和新剂型不断被发现,其充分运用现代药效学理论验证了中药的解热作用,深入探讨中药发挥解热作用的途径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中药退热物质基础,揭示其解热作用机制,对开发新型纯中药退热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动物模型的选择上,多数研究选用了经典发热模型,并结合一些物理手段进行综合造模的探索,在一些中医温病的复制上,也有一定开创性的发展;在解热机制的探索方向,研究者更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极大推进了国内解热药物研究。解热药物的总体研究趋势是增效,减毒,多靶点,持久等。由于发热模型的评价以体温为主,较为单一,检测方式麻烦,有望建立与体温联系紧密的具有特异性的生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为解热药效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1]王亚华,夏永华.我院2001-2003年解热镇痛药使用动态分析[J].中国药师,2005,8(3):239-240.

[2]张广军.布洛芬脂肪乳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4.

[3]叶得河,于远光,李剑勇,等.阿司匹林丁香酚酯的高效解热作用及作用机制[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1,25(2):151-155.

[4]陈慧慧.药对配伍对柴胡-黄芩主要药效作用影响的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宋庆慧,张万强,朱嘉,等.银黄方膜分离物解热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76-77.

[6]杨宏昕,常亮,赵阳,等.蒙药金莲花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20):29-30.

[7]胡文婷.基于特异性敲除技术的葛根素与葛根解热与降糖作用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8]李红.大黄抗炎、解热作用的PK-PD模型研究[D].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

[9]金国泰,李博,王树荣.柴胡解热的物质基础、药效及机制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4,27(2):20-22.

[10]由东,肖春莹,连红.暑热感冒颗粒药效学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4,27(4):804-806.

[11]郭晓颖,马新换.防风感冒颗粒解热抗炎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4,27(7):16-19.

[12]郭姗姗,高英杰,马雪萍,等.一叶抗流感胶囊抑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体内外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8):123-127.

[13]李辉,李福元,陈斌,等.含与不含朱砂的清泻丸解热作用及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5,21(14):47-48.

[14]米丽,陈万生,李敬超,等.菊黄清热散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14,32(3):212-215,234.

[15]王勇,刘晓锋.小儿柴桂退热糖浆药效学研究[J].医药导报,2014,33(7):878-881.

[16]刘红淼,李艳玲,杨继章,等.香桂化浊胶囊药效学研究[J].医药导报,2014,33(3):325-328.

[17]纪博硕,尤艳芳,凌爽,等.麻姜宣肺胶囊药效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164-167.

[18]谢予朋,孙晓迪,李秀敏,等.小儿感冒贴剂药效学及急性毒性实验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5,(4):330-332.

[19]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学实验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93.

[20]左泽平,王志斌,郭玉东,等.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2,22(2):52-57.

[21]王翰,杨薇,吴瑕,等.内毒素缓释大鼠的持续发热模型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2):129-132.

[22]李欣芮,宋惠欣.发热模型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77-79.

[23]孙文鹏,陈财德,贾慧文,等.复制临床发热症状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55-1757.

[24]宋捷民,钱旭武,滕晔,等.“寒热并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39-41.

[25]吕胜男.黄连及其CCC、CCH提取物对实热证模型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6]李燕,闫美娟,隋峰,等.大黄不同炮制品醇提物解热作用及机制的比对研究[J].中药材,2012,35(8):1224-1227.

[27]刘平,胡楠,陈光晖,等.金莲花总黄酮解热作用及对TNF-α,IL-1β和PGE_2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7):189-191.

[28]刘建东,赵春颖,佟继铭.赤雹果总有机酸解热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6):154-157.

[29]巴图德力根,韩志强,娜日苏,等.达如奇颗粒解热作用及其对下丘脑PGE_2和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6):113-115.

[30]韩庆荣,刘明云,张永科,等.一笑退热散对大鼠内毒素诱导发热模型退热机制的实验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2):1-4.

[31]李雪苓,韩宁林,徐桂琴,等.重连口服液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解热作用及对血清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5):63-65.

[32]郑磊.基于~1H-NMR技术的黄连上清丸解热作用代谢组学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4.

[33]郭明星.清开灵注射液解热作用代谢组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4]王东琴,李晓伟,张福生,等.基于GC-MS代谢组学技术的狭叶柴胡解热作用研究[J].中草药,2013,44(5):574-580.

[35]崔艳茹,屈飞,徐镜,等.石膏剂量变化对麻杏石甘汤解热效应的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3):187-192.

[36]周彦希,彭成,万峰,等.广藿香油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10):1883-1886.

[37]杨雄志,王翰华.不同产地三叶青提取物解热作用及对大白鼠下丘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93-395.

[38]刘用国,王江融,黄天宏,等.注射用炎琥宁对脂多糖发热模型家兔解热机制的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6(6):851-854.

[39]秦小云.通腑泄热法对大鼠温病脑膜炎发热脑肠轴调控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40]崔卫丽.醒脑开窍法对大鼠阳明腑实证发热脑肠轴调控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41]唐陆平,何蓉蓉,李怡芳,等.热毒宁注射液对细菌内毒素性脂多糖致热大鼠的解热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374-2377.

[42]秦雪娟,马成.桑叶与菊花配伍退热机制实验研究[J].新中医,2013,45(11):133-135.

[43]任慧玲,严彪,梁之桃,等.达原饮解热作用研究及UPLC-Q-TOF/MS分析[J].中成药,2015,37(1):131-137.

[44]万启南,曹东,叶勇,等.清热解毒扶正颗粒抗炎、退热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3):47-49.

[45]杨爱霞,阮金兰,王晓仙,等.退热解毒灵颗粒的解热抗炎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3):170-172.

[46]褚纯隽,任慧玲,李显伦,等.蓝萼香茶菜对脂多糖诱导大鼠发热模型的作用[J].环球中医药,2014,7(11):846-850.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pyre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in China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YE Mei-lin,WANG Zhi-ping*,LIANG Cao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Fever is a clinical common symptom,often caused by infection and inflammation,and non-steroid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re often used,so the drug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drugs.FDA indicated that non-steroidal antipyretic analgesics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so clinical use of these drugs can increase the cardiovascular risk,especially COX-2 inhibitors (Coxibs).Therefore,finding out the new drug to replace NSAID,which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and less adverse reaction,is becoming a hot spot of research.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bout the domestic antipyretic drug formulations,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atus of multiple antipyretic drug formulations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is introduced,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to provide lines of thinking on further research work.

NSAID;Antipyretic effect;Antipyretic mechanism

2016-04-09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001

广西中药药效研究重点实验室系统性研究课题(KJT14029)

10.14053/j.cnki.ppcr.201611028

*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药效学机制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独一味总环烯醚萜苷胶囊的主要药效学及急性毒性
消炎镇痛散质量标准的建立及部分药效学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自拟晕定方提取工艺路线筛选及初步药效学研究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3种红景天药效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