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人抑或自喻
——陈洪绶《归去来图》创作意图探析

2016-04-04 16:19朱志刚
国画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陈洪绶陶渊明意图

朱志刚



谕人抑或自喻
——陈洪绶《归去来图》创作意图探析

朱志刚

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所持有的用意或动机,对于美术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而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一般主要分为自娱、应酬、馈赠、出售等几种基本类型,而每一类型又由于艺术创作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极度复杂性而包含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探讨绘画作品的创作意图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合理地解读画作,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画家,进一步探析画家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陈洪绶晚年所作之《归去来图》的创作意图做一番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窥见陈洪绶创作该画时所透露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本来意图。

一.作品简介

《归去来图》是晚明画家陈洪绶(1598─1653)晚年的重要作品,作于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现藏于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美术馆。作品取材于史书《陶潜传》和南梁萧统《陶渊明传》,采用长卷的形式分段加以描绘,每段之间以题诗隔开。画分十一段,第一段“采菊”,题云:“黄花初开,白衣酒来,吾有何求于人哉!”第二段“寄力”,题云:“人子役我子,我子役人子,不作子人观,谆谆付此纸。”第三段“种秫”,题云:“米桶之人,争食是力,狂药中人,何须得食。”第四段“归去”,题云:“松景思余,余乃归欤。”第五段“无酒”,题云:“佛法甚远,米汁甚迩,吾不能去彼而就此。”第六段“解印”,题云:“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第七段“贳酒”,题云:“有钱不守,吾媚吾口。”第八段“赞扇”,题云:“寄生晋宋,携手商周,松烟鹤管,以写我忧。”第九段“却馈”,题云:“乞食者却肉,吾竟不爱吾腹。”第十段“行乞”,题云:“辞禄之臣,乞食之人。”第十一段“漉酒”,题云:“衣冠我累,曲糵我醉。”陈洪绶一生创作了大量陶渊明题材的作品,目前存世或见于著录者即达15件之多,而此《归去来图》可谓其中内容最丰富、最富有代表性的一幅。

二.陶渊明故事画的历史渊源

陶渊明作为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恬淡自然的一代诗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还乡、隐居终老的人生经历和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可贵气节,也不断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咏。从六朝时期开始,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高贵品质就不断在诗文作品中被提及、转借和引用,陶也由此从一个文学家而转化成为一个文学形象。相对于陶渊明走入文学文本,其走入绘画文本的时间则要稍晚。文献记载中年代较早而且比较著名的陶渊明画像,当推唐代郑虔所绘《陶潜像》。而现存最早的描绘陶渊明故事的绘画作品,是传为北宋李公麟所绘《陶渊明故事图卷》,该画将陶潜的生平事迹分段穿插于壮阔的山水背景之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其构图形式与我国唐代以后寺观石窟的大型宗教故事壁画相类。从宋代以后,以陶渊明故事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不绝于绪。台北“故宫博物院”今藏南宋梁楷绘《东篱高士图》,而清厉鹗《南宋院画录》亦著录有梁楷《渊明图小绢画》;另从南宋诗人梁栋所作题画诗《渊明携酒图》中,也透露出此时期画家创作陶渊明题材作品的信息。元明以来,仍不断有画家以陶渊明故事为题材作画,元初著名画家钱选和何澄都曾作《归去来图》,以单幅的形式表现陶渊明乘坐扁舟归隐田里这一特定情节,以宁静的田园风光衬托诗人不甘同流合污的高雅情怀。稍晚一些的朱德润则有《陶渊明故事图》传世,已采用以长卷形式分段描绘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影响到明代,现存同类题材的明代作品大多采用此种构图。明清易祚,许多清初遗民画家通过图绘陶渊明而抒发自身“忠愤”之情和归隐之志,而陈洪绶晚年所作的这幅《归去来图》长卷,则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陶渊明故事从文学文本走入绘画文本,并且成为宋代以后许多文人画家所乐于描绘的题材,是与北宋以来文人画的逐渐兴起密切相关的。宋代以前,文人画的题材主要为佛道、鬼神、帝王、烈士、先贤、贞妇、美女等,这些题材都带有强烈的宗教和政治色彩。陶渊明作为一个超逸出尘、藐视权贵的文人形象,是不可能被纳入绘画题材中去的。而宋代以后,伴随着大量文人画家的出现和文人趣味逐渐主宰画坛,陶渊明这一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偶像才会在绘画中被描写,并且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一种自我写照。这是因为,受儒家“入世”思想和佛、道“出世”思想的双重影响,文人士大夫往往在“出仕”和“退隐”之间徘徊不定,尽管更多的人最终选择了前者,但这也同时更加强了他们对后者的向往。陶渊明归隐乡里、不事权贵的高尚品行使他成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典范。在这种情况下,对陶渊明的描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人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表现追求的一种手段。也正因如此,从陶渊明故事画产生之日起,它就带有文人理想中的自我写照的性质,这个性质是我们理解陈洪绶《归去来图》创作意图的关键。

三.陈洪绶《归去来图》创作意图探析

《归去来图》作于1650年,时陈洪绶53岁,离他去世仅三年时间。画后附作者自跋:“庚寅仲夏,周栎老见索。夏季林仲青所萧数青理笔墨于定香桥下。仲冬却寄栎老,当示我许老友,老迟洪绶,名儒设色。”按周栎老即周亮工(1612—1672),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收藏家和鉴赏家。其人“广交游,喜好仕”,与当时一大批文人、书画家往还交际,虽为降清贰臣,却因博雅多才、礼贤好士而在清初遗民中享有极高声誉。陈洪绶与周亮工交谊甚深,周亮工《读画录》载:“家大人官暨阳时,得交章侯,数同游于五泄。余时方十三龄,即得以笔墨定交。”陈洪绶比周亮工年长十三岁,陈雅好周诗文,周则仰慕陈绘画技艺,二人相知相惜,“遂成莫逆交”。

考察陈洪绶和周亮工的交游状况,再结合上述跋文,学界普遍认为《归去来图》是陈洪绶专意为周亮工所作,以此劝谕好友辞官归隐,不要屈节为清朝统治者服务。此说确实令人信服。但是,如果我们结合文献深入地考察绘画内容,就会发现陈洪绶创作此画的本来意图,似乎在谕人之外,更有明显的自喻性质。

如前所述,《归去来图》采用分段独立叙述的长卷形式来描绘渊明逸事,类似的构图在元代朱德润的同题材作品中已经出现,明代也有类似构图的版本传世。相对于前代和同时期的其他同类作品,陈洪绶对题材进行了取舍,所题诗文中也处处体现出其特有的个性特征和人生感悟。具体如下:

第一,此卷《归去来图》中,重在表现陶渊明归隐田园,虽贫病交迫却守志不阿、刚介不屈的个性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劝谕”的主题,但如果理解为是作者自我理想人格的写照则似乎更为合理。“归去”一段并未像一般的陶渊明故事画那样,描绘陶“载欣载奔”归赴田园,而是表现其手持藜杖,衣纹劲举,傲然离去。“解印”一段,陶渊明形象伟岸,气宇轩昂,洒脱交印;而其后小吏形体短小,躬身捧接,一副拘束猥琐之态;自题“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直接点明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却馈”题词“乞食者却肉,吾竟不爱吾腹”。该段情节取自萧统《陶渊明传》的记载,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拜访,请其出仕并馈以粱肉,而“偃卧饥馁有日”的陶渊明竟“麾而去之”。画面中陶渊明卧于病榻,正挥手拒绝来人敬献的粱肉,面容清癯而傲骨铮铮。1644年,明朝灭亡;1645年,清兵南下攻下杭州,陈洪绶的师友刘宗周、祝渊、祁彪佳等或绝食,或自沉,纷纷含恨而尽。陈洪绶虽未有慷慨赴国难的壮举,却终因愧悔于苟且偷生而在心灵上承受着巨大煎熬。其从此“混迹僧徒间,自称老迟,亦称悔迟,亦称老莲,纵酒狎妓则如故。醉后,语及国家沦丧,身世颠连,辄恸哭不已”,感慨自身“不死不忠不孝,非仙非佛非儒”。然而,在怪诞颓唐的外表之下,陈洪绶清高桀骜、不与世苟合的高士情结却至死未蹈。周亮工《读画录》载:“(陈洪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捐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云:‘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素强之画。章侯科头裸体,漫骂不绝。显者不听,遂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况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也。以此多为人垢厉,年五十六,卒于山阴。”在这里,周亮工若有保留地道出了陈洪绶的死因,即“以不画死”。从中可以看出陈洪绶的性格是多么的刚烈和倔强,而其与陶渊明的不屈气节又是何其相似。正是基于这种个性上的相通和默契,使得陈洪绶始终将陶渊明视为偶像,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的人格理想投射到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中去。

第二,此卷《归去来图》还花费了大量笔墨,描绘了陶渊明放达自适的田园生活。而这方面的内容更是和“劝谕辞官”的主题无关,更多地表达出作者追求洒脱不羁、闲适恬淡生活的个人理想。“采菊”一段,不仅让人想起了陶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且还以“黄花初开,白衣酒来”的题句,提示出陶渊明菊下酣饮的故实。“无酒”一段题词云:“佛法甚远,米汁甚迩,吾不能去彼而就此。”画面描绘患有脚疾的陶渊明坐篮舆中,由二人抬舁前行,其神情超迈,不拘“佛法”而欣然赴酒。孟远曾评价陈洪绶“颓唐自放”,而陈洪绶也称自己的性格是“不肯就绳墨”。这与陶渊明放达不羁的性格无疑有很多相通之处。“赞扇”一段取材于陶渊明诗作《扇上画赞》,表现诗人为扇上所绘八位古代隐士题写赞辞、表达对他们的羡慕与敬仰之情的特定情节。陈洪绶自题“寄生晋宋,携手商周,松烟鹤管,以写我忧”。正是表达出其作为遗民画家,总是意欲于乱世之中寻求避匿、于古人中觅求知音的强烈渴望。陶渊明曾作《桃花源记》,而历经国变的清初遗民画家们,难免会与桃花源中的“避秦”居民有着身份上的认同感,这一点也是陈洪绶和陶渊明精神相契的一个重要纽带。

第三,此幅长卷中,或隐或显表现饮酒题材的画面特别多,计“采菊”“种秫”“无酒”“贳酒”“却馈”“漉酒”六段,占到总篇幅的二分之一还多,这似乎与陈洪绶本身嗜酒有着密切的联系。“种秫”一段亦出自萧统《陶渊明传》:“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画面中陈洪绶摆手摇头,坚决之态溢于言表。题云:“米桶之人,争食是力;狂药之人,无须是食。”“贳酒”一段,自题“有钱不守,吾媚吾口。”陈洪绶曾自云:“二十岁外嗜酒学诗工书画。”这一点在其他人的记载中也屡见不鲜。如毛奇龄撰《陈老莲别传》云:“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亦云“每文酒高会辄醉”。陈洪绶如此多地表现陶渊明嗜酒的事迹,显然在有意无意中流露出了以诗人自况的本意。

此外,陈洪绶从少年期就开始创作以陶渊明为题材的作品,直至终老。这一方面足以说明陈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喜爱,另一方面也表明陈一直利用陶渊明这个既有典范来塑造自我的理想形象。同陈洪绶以往所作多幅同类题材绘画相比,此《归去来图》选材和题跋上都似乎更为精心,因此也更加鲜明地流露出画家借陶渊明抒怀且自喻的创作意图。陈洪绶在创作此画时或许确有规劝好友周亮工的意图,但更多的则是将此画作为自我形象的写照和人格理想的寄托。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更为合理地解读《归去来图》,并且更为深入地了解画家陈洪绶。

(作者系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陈洪绶陶渊明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你好,陶渊明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镜花水月 变古为新——陈洪绶《摹古册》白描清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