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干预

2016-04-04 21:29:10周燕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8期
关键词:静脉炎肝素无菌

周燕梅

(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厦门 361000)

探讨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干预

周燕梅

(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 厦门 361000)

目的:对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干预进行探讨。方法:总结近年来200例新生儿PICC导管的临床护理干预。结果:200例新生儿当中,穿刺成功者195例,成功率97.5%,一次穿刺置管160例,二次穿刺置管18例,三次穿刺置管17例。171例痊愈或好转出院拔管,9例放弃治疗拔管,感染拔管、脱出拔管、静脉炎拔管各3例,堵管拔管、导管裂管拔管、导管移位拔管各2例。保留时间1~45 d,平均23 d。摄取胸片后确认导管顶端位置:180例位于右上腔静脉,9例位于锁骨下静脉,位于右心房和颈静脉各3例。结论:在新生儿中应用PICC导管,既方便又安全,患儿不必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高渗药物对血管的影响,降低了护理人员工作量以及恶性刺激对新生儿带来的身心伤害。而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在于对PICC导管的护理,这一技术护理人员应操作熟练。

PICC;新生儿;并发症;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新生儿治疗方法[1],特别是对于早产儿,由于机体各系统发育不全,因此极易伴随一系列并发症,需要持续地静脉输液。传统留置针、头皮钢针穿刺,尽管方便操作,护理简单,但容易脱落,不能长期使用,需要反复穿刺[2]。新生儿浅表静脉较细,静脉内血流较为缓慢,容易发生静脉炎以及皮肤坏死。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优点是操作便捷、成功率大、安全性高、容易护理、并发症较少,非常适合药物液体输入、静脉营养供给、危重症患儿抢救等[3]。在西方发达国家,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治疗中,我国PICC技术也在逐步发展。本研究对200例新生儿使用PICC静脉输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本研究的200例新生儿中,男125例,女75例,胎龄25+6~41+2周,体重0.75~4.5 kg,其中33例体重在0.75~1.00 kg,108例在1.00~1.50 kg,44例在1.50~2.50 kg,15例在2.50~4.5 kg。经耳后静脉PICC 27例次、颞静脉PICC 34例次、腋静脉PICC 47例次、头静脉PICC 17例次、正中静脉PICC 21例次、贵要静脉PICC 54例。

1.2 方法(1)新生儿准备。将新生儿放置于预热好的远红外辐射台上,确定穿刺的血管,若患儿体温没有持续升高,则用红外线烤灯照射,直至置管静脉清晰可辨,穿刺成功几率更大。(2)测量穿刺长度。将穿刺点作为测量起始点,依次到胸锁关节、第三肋间的长度即为穿刺长度。(3)穿刺。需双人配合操作,一位给患儿做好清洁消毒,一位铺无菌治疗台、无菌洞巾、修导管长度。导入器的穿刺点和穿刺针呈斜角扎入患儿皮肤,角度25~30°,沿着静脉走向进行穿刺,若感到忽然无阻力或出现落空感,即表示穿刺成功,可见回血。(4)置管。通过导入器,将静脉导管导入至患儿中心静脉,每次导入0.3~0.5 cm左右,再将导入器引导管退出,撕裂导入器不可再用。导管接口与肝素帽连接,利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进行导管冲洗。(5)固定。置管完成后,用碘伏对穿刺点针眼消毒,用无菌棉球按压1 min,在距离穿刺点0.5 cm处导管上扣上白色固定翼,摆放时与血管方向相逆,呈S形状弯曲,连接器的翼型处用输液胶布固定好,再贴上透明贴膜,下端和翼型处的胶贴下端对齐,然后将纸胶布对折以后呈蝶形交叉固定好,再将输液接头用胶贴做横向固定,最后用弹力绷带按压穿刺点进行止血,操作时间为0.5~1 h。

1.3 观察评定指标观察新生儿PICC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患者资料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并分别行t检验与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新生儿当中,穿刺成功者195例,成功率97.5%,一次穿刺置管160例,二次穿刺置管18例,三次穿刺置管17例。171例痊愈或好转出院拔管,9例放弃治疗拔管,感染拔管、脱出拔管、静脉炎拔管各3例,堵管拔管、导管裂管拔管、导管移位拔管各2例。保留时间1~45 d,平均23 d。摄取胸片后确认导管顶端位置:180例位于右上腔静脉,9例位于锁骨下静脉,位于右心房和颈静脉各3例。

3 PICC并发症护理讨论

3.1 静脉炎PICC静脉炎主要是早期机械性静脉炎为主,最常见原因是穿刺的静脉比较浅,而且细,穿刺速度太快,穿刺侧肢体活动太大,药物刺激性太强,没有严遵无菌操作原则。关键的护理措施在于保证操作的无菌性,护理人员应掌握熟练、专业的穿刺技术,最好能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送入导管的速度尽量慢一些,以避免对血管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在输入刺激性药物时,速度要慢,每天都要测量新生儿的腿围、臂围。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将患儿患肢抬高,使用抗生素,进行热敷。让患儿保持安静,用喜疗妥涂之,人工皮贴于红肿部位。每日观察静脉炎缓解效果,必要时暂停输液,若经过以上护理后,静脉炎现象仍未好转,则应考虑拔管。

3.2 不完全堵管原因(1)错误的正压封管,导管受到压迫或者打折。(2)输入的血制品或者高营养液体过于黏稠,分子颗粒太大,从而附着在血管腔上。(3)导管外接肝素帽不牢固,没有形成正压。(4)输液不连贯有中断现象,没有定时冲管和正压封管。预防措施:利用输液泵24 h不间断地保证输液连续性,若需要暂停输液,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务必保证正确,为避免堵管现象,要在肝素帽中插入头皮针。输入高营养液体时,不能与钙剂同时输入。若停止输液时间超过12 h,则要用含有1 U/ml肝素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有报道称[4],冲洗导管的液体肝素盐水和生理盐水各一半,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仔细观察新生儿的输液情况,保证导管畅通,以防堵塞。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导管,一边推进一边回抽。见到回血后先抽取1~2 ml弃掉,再冲进生理盐水,换上肝素帽,不能轻易放弃,多次重复后都可再通。如果一直不见回血,可以先关闭导管0.5~1 h,将血栓泡在溶栓液中,然后再次抽吸。

3.3 导管断裂导管断裂会有两部分:体内部分以及体外部分。导致断裂的原因是导管固定错误、敷料更换不正确、患儿肢体过度活动、高压注射导管等。主要预防措施:正确的导管固定方法,外翼用无菌胶布固定,加强巡视查房、床头交接班,若患儿脱皮现象严重,要特别注意固定贴膜,避免松动脱落。更换敷料时操作要正确,从下到上揭开无菌透明贴膜,为避免导管发生破裂,要用10 ml以上的注射器冲管。

3.4 导管相关感染有研究指出[5],置管技术、导管材料、静脉选择、新生儿体质、置管时间、操作是否无菌等均可引起感染。倘若导管留置时间太长,那么血流感染、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几率就更大,因此治疗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应将导管拔除。若发现患儿有临床感染特征,或者实验室的感染依据[6],即便能肯定不是因导管造成的流血感染,也要将导管尽早拔掉,以免细菌附着于导管上,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抗生素同样是有效的治疗感染措施,新生儿通常需要静脉内输入脂肪乳剂等高营养液,所以很容易导致毒菌、细菌在脂肪乳剂中生长繁殖。预防措施:插管时务必保证无菌操作,勤于更换敷料,勤冲管。在输入血制品、营养液之后要用生理药水将导管彻底清洗干净,肝素帽也要更换,避免有形成分的黏着。

3.5 导管移位经贵要静脉置管时,最容易移位的位置是颈内静脉,其主要原因是新生儿的错误体位所致。穿刺时要抬高患儿头部并侧向穿刺侧,使下颌靠向肩膀,可有效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移位腋静脉是经头静脉穿刺时的最常见现象,可导致送管困难,可更换患儿肢体方向,缓慢推进生理盐水,缓慢送管。体外测量不精确可导致导管尖端移位右心房,容易造成心肌损伤、心律异常等现象。预防:有报道称[7],新生儿的右上肢贵要静脉穿刺的测量方法与成年人不一样,要让患儿的患肢和身体呈90°角。从穿刺点开始,沿着静脉走向直至右侧胸骨旁线和第二肋间交叉点的长度便可,若穿刺太深也可以纠正,置管完成后结合X线片结果退出便可。

PICC不仅拥有了静脉置管的优势,且只需要做外周血管穿刺即可,操作直观便捷,穿刺点浅显易见,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患儿痛苦,降低了药液外渗对患儿皮肤的伤害,值得推广应用。

[1]韩冬韧.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循证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1921-1923

[2]董荣芝,张晓丽,王晖,等.185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72-74

[3]陈艳.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0):190

[4]黄月丹.新生儿PICC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防范[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4):115-116

[5]林英秀.80例新生儿PICC常见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药前沿,2015,5(13):197-198

[6]Johansson E,Hammarskjold F,Lundberg D,et al.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compared to other central venous lin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cta Oncologica,2013,52(5):886-892

[7]Johansson E,Hammarskjold F,Lundberg D,et al.A survey of the current use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in Swedish oncology departments[J].Acta Oncologica,2013,52(6):1241-1242

R473.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8.040

2016-07-05)

猜你喜欢
静脉炎肝素无菌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24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2015年13期)2015-11-13 06:15:34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无菌服洗衣机
机电信息(2014年35期)2014-02-27 15:54:33
无菌服洗衣机
机电信息(2014年20期)2014-02-27 15:53:23
无菌服洗衣机
机电信息(2014年5期)2014-02-27 15: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