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共性中的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透视

2016-04-04 19:10朱海龙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价值

朱海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6)



文本共性中的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透视

朱海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6)

道德教育政策文本既是推动中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制度性力量,也是发展历程的缩影和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就是中美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政策文本。通过对两个政策文本“共性”的还原分析,不难发现中美制定该政策文本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面临新世纪文化大变局以及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此起彼伏的境遇下恰逢其时的必然应对。两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扮演了强力角色,以德性伦理作为道德教育资源,道德核心价值为精神取向,深化大学生作为“政治人”“文化人”的道德教育,展现出一幅蔚为大观的道德教育图景。

文本;共性;中国;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透视

道德教育政策文本是指表现为文件形式,由国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相关法令、法规和制度文本。道德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可以看作是从不同社会视角及学术背景分析道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方法,涵盖从定量数据分析到定性学理分析的全部内容,并且时常处于社会关注的中心,因为它规定“社会竞争的时间和地点、政策问题及‘游戏规则’。”[1]正如贝尔(Les Bell)所说:“如果没有理解反映了教育机构的多级性特征的政策,要理解在我们的教育机构内发生了什么是不可能的。”[2]尤其是道德教育政策文本被制定、修改或删除时,它清晰记录了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面对内外压力所做出的即时应对,这一过程也反映出道德教育领域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心理变迁,而中美两国在世纪之交推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作为两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就为我们从“共性”中体验这种变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一、恰逢其时:《中央16号文》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出台

21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文化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文化蔚为大观,全球化趋势不可挡,相对主义的“价值解构”与文化帝国主义的价值统合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冲击不可小觑,道德教育必须以全新的理念、灵活的机制、果敢的措施予以应对,2004年8月公布的《中央16号文》顺势而为,它是我国从战略高度对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走势、21世纪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各路文化思潮以及全球化的精神脉动准确分析把握基础上推出的最重要德育政策文本。《中央16号文》是自建国以来特别针对大学生公布的最权威、最详实的道德教育政策文本,该文件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主导作用、有效途径、重要作用、工作队伍建设、良好社会环境以及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方面分为9大部分,共计30小项,而且同时配发6个辅助文件,调动从各级党委、大学、共青团组织、普通社团、师资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共同完成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艰巨任务。

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遭遇着道德教育的文化困境,价值相对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民族极端主义、无政府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等打着所谓“后现代”旗号竞相登场,美国大学生乐此不疲,道德失范行为此起彼伏,为了能够让青年大学生传承美国的国家意志和文化价值观,一场道德教育的大变革正在酝酿,《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应运而生,它的目标是“让所有美国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思想,为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做好准备”。[3]虽然,该法案并不专门指向大学生道德教育,但主要倡导者如总统、教育部长、州长、各级行政机关以及法案中多次提到以道德核心价值把青年培养成合格公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不难看出,中美两国《中央16号文》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出台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自身道德教育的内在需求,可谓恰逢其时。

二、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共同文化境遇

《中央16号文》与《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诞生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一个“交织着文化错位、心态失衡的情绪焦虑、感知着价值分裂,认同丧失的道德困境,承受着无可回避的理想冲突与意义失落的精神迷惘”[4]11时代,中美两国大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走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和所谓“后现代精神”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大学生的影响无所不在,面对光怪陆离的文化价值观,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以及当代价值尚未完全把握。《中国新闻周刊》组织了一次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的调查活动。结果显示:关于传统文化的现状,20%的人认为势力仍很强大,认为还有影响的占40%,认为很难判断的占16%,认为正在消逝的占24%;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表示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不到25%。[5]

大学生要对这些外来文化做出及时且准确的价值判断并非易事,因为他们还缺乏入木三分的道德判断力,无法辨析多元文化背后隐藏的价值相对主义危害,以及“后现代精神”裹挟下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真实动机,加之当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种种不足和低效都让年轻的大学生频频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其中热衷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有之,贪恋物质享乐主义的有之,高呼“存在即合理”的有之,主张学习无用论的也有之,更多的大学生则是渐渐滑入到更加危险的价值相对主义“道德陷阱”中去,结果出现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6]为了及时解决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困境,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正式出台,大学生道德教育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由中央联合教育部、各级党委、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德育思路落实到了制度层面。

与我国情况相似,美国也是在目睹大学生沉浸于价值相对主义的文化漩涡后下定决心推出《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此时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扭曲,道德行动力匮乏,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竞争力。美国大学生吸毒,加入黑帮组织、恐怖组织以及种族歧视,校园枪击等道德失范行为引发了从联邦政府、社会到每个家庭的强烈担忧。作为多元文化的忠诚拥护者,美国也开始感受到这种文化背后隐匿的价值相对主义的无形杀伤力,尤其是它对应有道德价值观的肢解功能令人揪心。此时美国政治、经济的严峻形势也加重了大学生的失望情绪,战场上的杀戮和政客们的责任推诿让大学生们对“公正”道德影响力颇为怀疑,他们厌恶党派斗争,反感军事干预,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参军的热情连年下降,不但对政府的信任消失殆尽,也让他们丧失了对道德精神的执着追求。同时,由于美国在经济上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下行趋势,国内经济运行开始出现疲软,大学生失业的现象与日俱增,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迷离,他们中酗酒、吸毒的人开始增多,还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干脆直接去领失业救济,江河日下的大学生精神世界亟须道德救赎,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美国政府出台了推进全国教育改革,培养公民道德责任感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三、中美教育政策文本共性中的精神价值取向

(一)“人”的意义:举足轻重的大学生

中美两国在多元文化时代“人”的价值被不断解构的严峻形势下,所颁布的道德教育纲领性文件不约而同地以大学生为着重点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邃文化意义的战略布局。首先,大学生是当然的“政治人”,是国家意志的继承者和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人。在我国,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主席都多次强调大学生对国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学生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在《中央16号文件》中就提到“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然而,“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所以,唯有实施合理有效的道德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这些当然的“政治人”成为国家意志的继承者。美国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与我国相似,历届总统对大学生是否能秉承美利坚的民族精神,习得美国式的道德价值观寄予很高期望,因为“在20年之内,美国有色人种将接近美国总人口的50%,在许多地区,少数群体将变成新的多数群体。”[7]在这种局面下,《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就是从文化价值观认同入手强化不同族裔的大学生对美国的国家制度认同,确保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秉承国家意志,担当社会责任。

其次,大学生是博弈于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化人”。大学生是文化精英群体的代名词,在我国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尚不足14%,美国约为50%,他们是向社会各行业输送人才的精英群体,因为他们的学识水准和学习能力远在其他群体之上,这也决定他们对文化信息特别敏锐,总是满怀热情地去体验、践行新的文化价值观,时常走在各类文化思潮的最前沿,被人们称为“时代的弄潮儿”。比如,著名的“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就是冲锋在前的文化群体,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争取妇女权益运动中大学生同样是摇旗呐喊的“文化先锋”。所以,在“随着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增强,深入把握其本质和影响对今日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8]的特殊时代,对思维敏捷、充满激情又善于学习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价值疏导就非常必要。美国对大学生的文化引导就是从文化认同切入的,通识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课程大量讲授道德核心价值,如善言、诚实、爱国、同情、友谊等等,以此构筑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大学生还是未来的“生产力”。邓小平曾言“科学就是生产力”,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主要群体恰恰就是大学生,以此视角而言,大学生便是未来的生产力,是一国发展的长期动力。多元文化时代的基础是以科学为引导的经济全球化,哪国拥有更多掌握先进科技,秉持道德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该国就会在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正是基于这种情势,中美两国制定了如上两个道德教育的政策文本,以道德水平的提升来促进大学生未来生产力的飞跃,培养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美国寄予厚望的负责任的全球公民。

(二)回归道德核心价值: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 “精神取向”

《中央16号文》与《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颁布意味着中美大学生道德教育回归道德核心价值的“精神取向”已经明确。《中央16号文》在“主要任务”部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这里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基本道德规范”并不是 “新生儿”,必然是源自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除此之外,该文件还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以及社会整体环境视角要求向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抵御多元文化时代鱼龙混杂局面对大学生造成的价值干扰,无疑都需要道德核心价值的不懈滋养。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部分中也明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9]这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未来阶段坚持以源自传统文化的道德核心价值作为教育资源做好了长期准备,也使道德核心价值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地位有了清晰的“文化坐标”。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加速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向传统道德核心价值复归。饱含德性伦理气质的品格教育受到重视,“自1994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白宫品格教育会议’,总统及夫人分别在品格教育会议上发表演讲,同时总统还制定了品格教育的测试方案,每年拨款400万美元予以支持。”[11]专门用于培养大学生和其他青年从学习经验中习得良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有21个州接受了美国教育部“品格教育试点合作项目”的拨款,将品格教育渗透到课程中去。[11]小布什(Gorge Bush)在2001年总统就职演说中旗帜鲜明地倡导全社会尊崇传统道德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在这里重申一个新的信念,即通过发扬谦恭、勇气、同情心和品格精神来实现我们国家的理想。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品质优良,尊重他人,为人公平和宽宏大量。”[12]542005年,美国前总统卡特(Jimm Cater)出版《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的道德危机》一书,呼吁保护美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而现任总统奥巴马对复归道德核心价值同样不遗余力,他告诫青年们要奉行尊重、责任等价值观。正是历届美国政府的不竭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自上而下复归道德核心价值的热潮。

(三)价值导向下的中美两国政府强力角色

中美两国德育政策文本的最大特点在于价值导向下政府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面支持。在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一直都备受国家重视,各级政府也是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开始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尝试对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进行梳理,明晰各自的文化功能,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委托国家教委(国家教育部的前身)于1995年制定旨在解决20世纪末大学生道德教育一系列问题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这是一部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大纲,借此深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党的十四大之后,大学生道德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高潮,德育目标也定位在“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中央政府特别联合多个部门及单位制定并通过《中央16号文》,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切的实现没有中央政府的强力介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美国政府深谙此道,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价值冲击令联邦政府不得不走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前台来,一扫先前由各州、各高校自行决定,既无统一标准也无统一部署的局面,1983年4月里根政府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这虽然不是法案,但却对80年代的道德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991年,老布什主政时期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制定了6项2000年要达到的国家教育目标;1994年3月,克林顿政府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向道德教育又迈进了一步。由此可见,一贯执行各州分权的美国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上却力破众议,积极走在最前列,足见联邦政府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四)德性伦理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资源

德性伦理与强调外在制度规范的规范伦理相对应,它关注的是“‘我应该是什么类型的人’的问题而不是‘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3]《中央16号文》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正是中美两国对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的政策回应。在美国,价值观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权利,也关乎社会根本利益,所以大学生应该接受道德教育逐步成为文化共识,“美国州立大学和赠地学院国家协会于1997年号召人们对大学生的品格、良知、公民素养、宽容、文明修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责任表示更多地关注。”为此,“美国大约有9个州颁布法令以政府的名义正式推行道德/品格教育;大约有11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积极号召进行道德/品格教育。”[12]46联邦政府对各州政府、各大高校进行的道德教育财政支持力度空前加大,这让以道德核心价值为中心内容的德性伦理加速回归势头,并直接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资源,通过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传播道德价值的主要载体,要求大学生成为未来有道德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

2011年9月,美国的民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发布《民主的保障:学校的公民教育使命》( Guardian of Democracy:The Civic Mission of Schools),该报告特别对大学提出建议,“加强大学生的公民学习,公民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还需要在大学继续教授公民学课程。”[14]主要通过充满德性伦理气息的通识教育课程去完成,使大学生掌握道德核心价值的真谛,了解到这些源自德性伦理的道德价值对于“人”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显示大学生“……对于正义、责任、公民权责、忠诚、勇敢和个人职责等问题的理解,可作深入的理性思考与反省。”[16]让大学生可以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找到应有位置而非随波逐流。值得一提的是,民间道德研究的学术机构一直与政府并肩作战,致力于德性伦理回归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比如,课程发展指导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ASCD”)就起草了《学校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报告,特别列举了一个道德成熟的人所应具备的六种品格,重视品格联盟(the 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还提出应以信任、尊敬、责任、正直、关爱和公民意识六种道德核心价值作为基础德性,在政府、大学与民间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德性伦理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资源终成大势所趋。

然而,这种趋势并非美国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内的独有现象,它也与我国五千余年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德性文化不谋而合,经过当代意义的重塑,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文化资源,为他们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时代淡定从容的生活服下一颗“定心丸”。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历程,从党的十四大至十八大,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无一例外地提出要把道德核心价值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就是要让积淀已久的德性伦理再次回到大学生的灵魂世界。所以,1995年公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道德教育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16]《中央16号文》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要求对大学生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以道德核心价值来感染和引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从课程内容的设计、学时安排上也开始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文化大讲坛”等系列人文素质讲座对我国道德文化有深刻解读,而国家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学习教育活动则直接以诚信、尊重、爱国、俭朴等德目形式出现,让大学生的价值观结构更趋完整、合理,兼顾理想中的崇高和生活中的质朴。

除此之外,我国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多媒体手段宣传新时期的优秀道德事迹,评选道德模范人物,弘扬道德文化,比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央宣传部每年“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以及由中央电视台联合多家地方媒体发起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滚动播放的“文明中国礼”“点滴与文明”等公益广告都在全社会营造了对仁爱、孝敬、尊重、诚信、奉献、勤劳、俭朴等道德价值观的尊崇气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1月28日在山东曲阜孔子学院调研时关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发扬光大的寄语更是激动人心,点点滴滴都形成了浓郁的德性伦理文化氛围,浸润在此番文化中的大学生所受道德价值的习染是可以想象的,也弥补了大学课堂道德教育的先天不足,以德性伦理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资源的意义不言而喻。

[1]BALL S.J.Sociology of Education[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0 Vol.IV:1836.

[2]BELL Les,STEVENSON Howard.Education Policy:Process,Themes and Impact[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6:9.

[3]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EB/OL].[2016-04-02].http:∥www2.ed.gov/legislation/GOALS2000/TheAct/into.html.

[4]李振纲.文化忧思录——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5]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J].新闻周刊,2004(16):11-13.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6-04-05].http:∥wenku.baidu.com/view/5256b908bb68a9827/fefaa8.html.

[7]BRADSHAW,Wilson G.The Changing Face of American Education[J].USA Today Magazine,2002(9):2688.

[8]DAWICOWICZ P M.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on Education in a Closed Cultur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2000:24-28.

[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6-04-0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12389320.htm.

[10]朱晓宏.复归与重构:当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11]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6.

[12]杨超.当代西方价值教育思潮[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4.

[13]HURSTHOUSE Rosalind.Normative Virtue Ethics,in Oliver A.Johnson and Andrews Reath ,eds.Ethics:Selections from Classical & Contemporary Writers(9ed)[M].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Inc ,2004:54.

[14]Guardian of Democracy Report [EB/OL].[2016-04-02].http∥Civicmission of Schools.Org/Site/guardian of democracy.

[15]Harvard Committee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M].Cambridge Mass Office of the Dean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Harvard University.1978:29.

[16]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EB/OL].[2016-04-02].http:∥ wenku.baidu.com/view/69afe8d4b9f3 f90f76c6/bb5.html.

(责任编辑:魏 霄)

Perspective on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In Text Similarity

ZHU Hailong

(TheHigherEducationCenterofGuangdonguniversityofforeignstudies,Guangdong,Guangzhou510420,China)

The moral educational policy text is not only an institutional pow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ral education,but also a carrier and an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No.16 document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are classic policy tex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Using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two country's policy texts simultaneously,it is not hard to find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tablishing the policy text is not a historical accident.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in response to the cultural changes and frequent collegians' morality-unconstraint in this new century.Both governments play a strong role in considering virtue ethics as mo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regarding the core value of morality as spiritual orientation and intensifying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ho are known as political men and educated man,which shows a splendid sight of the moral educational picture.

Text;Similarity;China;America;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Perspective

2016-04-21

教育部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项目“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实证研究”(15JD710073);广东省2014年教育科研重大项目“高等教育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治理转型研究”(2014JKZ014)

朱海龙(1977—),男,新疆塔城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G647

A

1008-7699(2016)06-0097-0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价值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