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璞 聂鹤云 丁兆辉(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03级本科生 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
从气机的角度浅析“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刘璞1聂鹤云2丁兆辉3#
(1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3级本科生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3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关键词:咳嗽;气机;宣降;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江西省卫生厅科研项目(编号:2015A097)
《咳论》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为纲领,论述了咳之病机在脏腑间的传变,以及不同脏腑引发咳证的特有症状。然而无论是哪个脏腑发生了病变,咳,在本质上都是肺气上逆。因此在气机上的调理,是必不可少的。故在临床治疗中,应考虑对气机进行针对性的调理。
咳嗽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及症状,究其本质乃是肺气上逆。《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有言:“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然而在《素问·咳论》中则从五脏一体的角度又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表述的侧重点虽不同,但都可看出,气机的升降失调乃是咳嗽之基本病机。无论是外感六淫的侵袭,抑或七情内伤的干扰,只要影响到了肺气正常的宣降,机体便有很大的可能出现咳嗽这一症状或疾病。如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袭华盖,肺卫失宣,肃降无力,上逆为咳;或脾虚生痰,上渍于肺,扰乱气机,上逆为咳。
心者,君主之官,“诸气者,皆属于肺”,“诸血者,皆属于心”。肺主气,心主血。“气以帅血,血以载气”,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若气血不足,心阳不振,痰阻心脉等导致血气异常,影响肺气正常的宣发和肃降功能而导致咳嗽[1]。
肝者,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若肝气疏通,全身气机畅达,则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无阻,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协调。反之,若肝失调达,肝气郁结化火,上逆侮肺,木火刑金,肺失肃降,可致气逆作咳。
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为脏腑气机升降枢纽。若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调,聚湿成痰,上渍于肺,亦可扰乱肺气之宣降而咳。
胆者,既为奇恒之府,又为六腑之首。《脾胃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另外,少阳主枢,条畅一身气机,诸多病因,或因外感,或因内伤,犯及少阳自然影响肺宣肃之气机,肺失宣肃便会出现咳嗽[2]。
至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传化物而不藏,其气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腑气不降,可扰及肺气之肃降,如大肠壅实,腑气不通,可引肺气上逆为咳。此外六腑咳证,还可由五脏所传:五脏咳嗽日久不愈,移于相表里的六腑所致,其症状除咳嗽外,伴有六腑功能失调[3]。
《医学三字经》云:“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肺者,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其气通天,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华盖,为娇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也”。其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宣发卫气,肃降宗气以资元气。
从肺的功能特性上看:因肺有呼吸之能,又外合皮毛,故外感之邪,或从口鼻喉,或从皮毛,皆易内传干肺;而肺为娇脏,喜润勿燥,不耐寒热;既受邪气所干,肺易失其清肃之性,使肺气不得宣降而壅滞于内,则发为咳嗽、气喘。
从肺的经脉巡行上看:《灵枢·经脉》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故《咳论》云:“其寒饮食入味,从肺脉长至于肺,则肺,因而克之,则为肺咳”。
从肺与其他脏腑的联系沟通来看:《素问·经脉别论》又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也,受百脉之朝会,脏腑、百脉之经气,皆通于肺,故它脏之邪可各传与之,致肺气上逆而咳[4]。
既然咳嗽的本质在于各类病因导致的肺气上逆,那么只需要辨明病机,因证施治,调理气机,恢复肺正常的宣降功能,使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重归正常,咳嗽自止。
如风寒袭肺之咳,因肺气不宣上逆为咳,则用麻黄汤主之,麻黄伍杏仁,一宣一降,以合肺气宣降之机。又如脾失健运,湿聚成痰之咳嗽,以二陈汤主之,其中以半夏为君药降逆燥湿,臣以陈皮理气化痰。二者相须,助肺气肃降。又如肾阳不足,痰涎壅肺之咳,以苏子降气汤主之,亦用苏子、半夏、厚朴等降肺气之药。至于心火犯肺之咳,亦可用桔梗汤治之,此多赖桔梗宣发肺气之功,以复肺气宣降之机。一则验案如下:
钱某,女,34岁,于2015年2月7日就诊。咳嗽3月余,以干咳为主,气上冲逆则咳,无明显咯痰,咳甚时牵及两胁部胀痛不适作胀,口干口苦,时有头晕,二便尚可,舌红,苔薄,脉弦。追问病史,患者平素情绪易激动,情绪变化时咳嗽明显加重。证属久咳,金不制木,肝肺气机不和,肺失肃降。治宜疏肝达肺、降气止咳。药用:柴胡10 g,前胡10 g,枳实15 g,枳壳15 g,旋复花10 g,厚朴6 g,枇杷叶15 g,紫菀15 g,款冬15 g,甘草5 g。服用5剂,咳嗽大减但未净,口苦好转,加用杏仁10 g,白前10 g,再服7剂,自愈。
按《柳选四家医案》云:“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仍宜治肝,兼滋肺气可也”[5]。此病证正合此病机。方中柴胡、前胡治之,凭借其通达上下,宣通内外,条畅气机之功,配以枳壳、枳实、旋复花、厚朴、枇杷叶降气止咳。
内经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中医整体观的又一体现,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则是构成这一整体的基石之一。各脏腑以气血津液相沟通联系,并依赖气血津液之运动变化以发挥其生理功能。咳嗽作为一种气机异常的症状或疾病,在对症治疗时,则应针对性的调理其上逆的气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鸿.心咳证治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1):1061-1062
[2]孟达,寇辉.从《伤寒论》谈咳嗽治从少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2):75-76
[3]肖利华.《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临床体会[J].江西中医药, 2008,39(6):21-22
[4]王全林,李水芹,陈敏,等.基于《内经》的“五脏六腑咳”的理、法、方、穴、术体系探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4):669-671
[5]魏瑜,韩树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临床举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1073-1075
●康复与护理●
●基层临床●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2.036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研项目(编号:2013A107)
#通讯作者:丁兆辉,E-mail:417894682@qq.com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