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路径

2016-04-04 10:52姬翠梅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姬翠梅

(山西大同大学思政部,山西 大同 037009)

·高等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路径

姬翠梅

(山西大同大学思政部,山西 大同 037009)

当前,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和基本职能发挥方面缺乏生态教育意识,滞后于生态建设实践,致使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滞后和消费行为失范。深入剖析高校市场化中人才培养急功近利,教育范式情感缺失,学科间壁垒增加的成因,积极探索具体可行的育人理念、制度保障、协同机制、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育人的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彰显高校“绿色”发展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素质;生态意识;生态责任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标志着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对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绿色”理念,自然成为高校彰显时代价值的重要维度。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行者,厘清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深入剖析现状成因,进一步探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路径,对于高校“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党在十七大着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生态文明教育也被单独提出,并纳入国家教育计划之中。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生态文明理论、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主渠道。虽然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但还是完成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启蒙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就显得滞后,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大学生生态素质状况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状况密切相关。

(一)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生态教育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后,高校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宗旨,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重技能应用轻基础研究,助长了人才培养的功利化趋势。高校人才培养偏重职业化、技术化、操作化,所以在当前的专业设置总体规划中,技术类的或理工类专业占据主导权。面向市场的培养思路的确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也的确增强了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能力,但难免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生态素质的培养,造成“功利的专业职业教育与公益的生态文明教育之间权重失衡的强烈反差”,[1]专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强烈反差。

目前,虽有多所高校设置了与生态相关的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亟需的生态人才,但高校对生态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当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应该及时地做出响应,在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上充分体现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结合开设专业制定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生态文明知识、生态素质和生态保护技能做出明确规定。

2.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以保障,或者说课程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一些以农林业为专业优势的高校纷纷开设了生态文明系列知识教育,有些也正在积极探索构建生态文明课程体系。但在一些高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优势的学校,并未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构建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更谈不上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必然导致高校教育滞后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滞后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大学生获取了一些生态知识、生态信息,也逐渐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太过碎片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整体的生态意识,明确的生态价值取向、坚定的生态立场显然是薄弱的。鉴于此,高校尤其是以理工专业为优势的学校,应该从整体上设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生态文明知识传授,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生态文明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

3.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及思想觉悟、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有必然联系,或者说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生态知识的储备、生态意识的增强,教师是关键。增强生态意识,养成生态习惯,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关键是拥有一支知识深厚、品格过硬、思维敏捷、教法灵活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开展高效的系统灵活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还非常匮乏。生态文明教育涉及领域较多、内容较为广泛,或涉及人文伦理哲学,或涉及环境等自然学科,对教师的要求极为严苛。而当前高校教师大部分是在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对顺应时代的生态文明系统知识知之甚少,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担当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教师队伍显得异常迫切和重要。

4.教材编写滞后

目前,已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许多高校还没有给教师提供教学所使用的统一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一般是通过网络拼凑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零散、杂乱,造成系统的教学遭遇了缺少统一教材的专业性障碍。有些高校教师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展开教学,但由于教师或擅文或擅理,编写的教材或侧重人文知识或侧重自然知识,教材很难权衡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的权重,易陷入片面性,教材质量很难保证,教学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还有,生态文明教育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如何推广实践教学,难免陷入困境。鉴于此,高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集结更多的优秀教师集思广益,编写统一的教材,保证教材质量。

(二)大学生生态素质现状

1.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相对滞后

“巨大的社会变革不是由单独观念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2]我国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观念才有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正是有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才有了经济的腾飞发展。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先从转变观念开始。严峻的事实是我国不仅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而且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此状况在大学生中也较为普遍。多数大学生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却对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漠然处之;部分大学生对严峻的生态危机缺乏忧患意识,更缺乏生态责任感,认为生态文明只是党和国家层面的东西,参与性不高;部分大学生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脱节,虽把保护环境挂在嘴上,但却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表现出随意丢弃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等现象。此状况与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更高要求相悖,也与大学生即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的作用相悖,不能不引起警惕。

2.大学生消费行为失范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在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得以发展,人类得以进步,社会趋向文明。但是,也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给人类带来了危害。生态危机的重要表现就是生产与消费的双重异化,即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是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野蛮消费等。一定程度的异化消费是刺激生产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如果消费超越了度的范畴,就会加剧生态恶化。大学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方式自然对生态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追求时尚,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新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易于接受并效仿;再加上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消费形式,所以,日常生活中就易显现出冲动与攀比式消费、同学间人际交往的过度消费、频频刷爆信用卡恶意透支的不良消费、与经济条件不相匹配的奢侈消费等。大学生的消费异化如形成常态或群体范围得以蔓延,必然会给资源环境带来更大压力,使生态危机雪上加霜。因此,矫正大学生异化消费就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内容。

二、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原因剖析

(一)人才培养的功利之风 高校以它特有的建构和模式成为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人才兴盛之地和科技前沿阵地。伴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探索万物机理和传授知识的教育活动,越来越紧跟市场脉搏做出及时的反应与调整,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重理轻文,重技能轻素养,人才培养具有了急功近利的特点。“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不断同化和改写大学的教学、科研、售后服务的时间规则,从而严重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文明导向的充分扩展,动摇了师生群体的生态价值立场得以牢固确立所必要的学术自由、精神独立之校园文化根基。”[1]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因其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应在人才培养中将提高技能的科学技术教育与保护生态的生态文明教育相互交融,在职业专业教育中持续注入生态教育的价值导向。如果高校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态文明素质积淀就会薄弱,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态意识,可能造成他们在未来职业和生活中随波逐流,认同以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参与到对自然的无限开发利用中,对生态造成更大程度的破坏。

(二)教育范式生态情感缺乏 传统生产方式中,人类对自然无限敬畏。传统教育范式注重对自然的热爱赞美、憧憬守护,人与自然有畅通的情感交流,所以守护了自然界的美。虽然传统生产方式效率过于低下,但人类所抱有的对自然的敬畏守护仍应值得借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下,掌控自然的科技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高校自然形成了以传播科技理性主义进行实验科学论证为核心的教育范式。目前,高校热衷于营造理想的实验条件,经过严密的实验程序来认识自然的研究范式。过度的科学理性实质压抑着大学生对自然的直观情感体验,在他们的认知世界普遍形成“自然-人”对立的框架,把自然视为完全脱离自己的与己无关的机械体,缺乏与自然畅通的情感交流,忽视对自然的赞美,轻视对自然的守护。所以高校教育范式太注重实验科学论证,而缺乏对自然生态情感的体验关怀,就隐含着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力量,就会加深和扩大人与自然间已有的裂痕。

(三)学科间的壁垒 我国高校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了体型巨型化、专业精细化的特点,提高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率。虽然日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使各专业在教学科研及应用上不断向纵深发展,但也造成了各学院、各学科和各专业群体间的彼此隔绝相互疏离的现状。此状态就难以整合现有资源进行跨学科通力合作的生态保护研究,更难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校精细化的专业分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生产实践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彰显出专业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隐含着专业教育的弊端。专业化技术人员仅仅关注自身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效能,而一般不会考虑技术使用所带来的系列反映,也就是说技术上的使用可能造成滥用带来的连锁生态破坏效应。高校各学科的不对称发展,尤其是人文学科发展的滞后性,造成所开设的生态教育无法获得专业科学知识教育的强有力支撑而失去效果。重理轻文背景下,师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修养积淀和超越自身学科的宽广视野,也就难以从更深层次上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进行有效反思,更难以提供有效摆脱生态危机的长效机制。所以,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需探索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四)大学生某些价值观背离生态文明建设 价值观在人的行为习惯定向和调解中起重要作用。当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5后为主体。新时期经济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经济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使他们更强调功利,更注重物质利益,而轻视丧失功利色彩的生态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日常生活实践,处处以人类为中心。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万事万物的主载,万物始变均以人为中心,人可以凭借自身的意志能力征服世界改变世界。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易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丧失对自然的敬畏,无节制地在自然中进行索取和无情地对生态进行践踏就成为常态。手握鼠标成长的大学生,认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可以破解一切难解之题,所以,部分大学生认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切生态问题都可以在科学技术上找到解答,对生态问题不以为然,看不到科技的局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分辨能力不强,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很有市场,片面追求享乐而忽视生态保护。

三、高效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路径探索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时代价值之首选就是让大学生建构完备的生态认知体系,具备善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生态意识,履行生态责任。

(一)转变育人理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否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校领导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转变观念,兼顾人才培养的专业市场导向和生态公益导向,把利用自然的科学技术教育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同置并重,在职业化专业化教育中融入生态保护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彰显高校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将生态文明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真正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真正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大学生应具备的生态知识体系和生态保护技能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大学生具备了应有的生态保护意识,才能在未来审慎利用自然,才能在对生态造成伤痛时进行卓有成效的修复。

高校应对在校生进行调研,掌握他们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针对现状,构建有效的教育模式,积极制定并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现状的生态文明教育。教育模式中,虽然学校教育是最系统最有效最集约化的模式,但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社团的有效资源,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社团教育模式,形成四方合力,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加强制度保障 好的理念必须有配套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才能加以落实,所以制度就成为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载体。制度可以传递抽象性的价值理念,可以把枯燥理论与具体生活有机结合,促进价值理念转化为实际的生活行为方式,这是促使生活行为方式常态化可持续化的有效路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通过具体制度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规范他们的行为。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详细制定大学生在校园、教室、寝室、图书馆、操场、餐厅等公共场所的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和违反规范后具体的惩罚措施。譬如《大学生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守则》、《大学生餐厅生态文明行为规范》等。条款要尽可能详尽并具有操作性,如餐厅严禁浪费食物,并明码规定,浪费食物的区间和确定的罚款金额;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白色污染物,禁止使用高能耗的电器等,并明确违反规定由谁处罚怎么处罚。好的制度必须加上有效的操作才能落实,学校教务处可以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设定2学分,违反生态文明行为守则的条款就扣除相应学分,并规定扣除的学分通过哪些补偿途径可以弥补和修复。学生会可以成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督导组,成员主要来自于大学生志愿者,督导成员在校园各公共场所进行督查,发现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督促不当行为的修正。

(三)形成协同机制 高校学科专业日益精细的划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局限在自身狭隘领域,仅用专业视角观察分析特定领域,无法形成超领域的宏观整体视野。学科间的壁垒注重科学技术应用的同时易造成对生态的伤害和破坏,为了预防破坏,把伤害降到最低,高校应在学科专业建设时确立宏观整体的发展视野,统筹考虑科学技术对自然利用的限度问题,避免对生态的随意破坏。从更长远的学科发展视角来看,有必要探索构建校内跨学科的专业协作联盟,摆脱学科间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联系,整合成果,形成学科优势互补的生态文明教育合力。跨学科的专业协作联盟形成,会促使一些学者倡导的生态保护思想和研制的生态保护技术超越本学科的局限而得到尊重和使用,也会促使学者间围绕生态建设展开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这就意味着“一大群学识渊博的人埋头苦干于各自的学科,又相互竞争,通过熟悉的沟通渠道,为了达到理智上的和谐被召集起来,共同调整各自钻研的学科的要求和相互间的关系,他们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切磋、相互帮助。这样就营造了一种纯洁明净的思想氛围。”[3]在如此开放协调的学术氛围中,大学生也会超越所学学科专业,形成宏观整体的生态视野,形成既注重自身学科又注重生态保护的整体思维模式,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四)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其中;组织文理精通的专家学者编写生态文明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便教学有序开展;打破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教学壁垒,把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理念融入现有课程中;开设增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系统传授生态知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聘请校外生态专家、生态保护模范、生态保护志愿者等给大学生做深入的生态讲座,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感染大学生,真正让生态价值观念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并最终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高校应尽快建立一支具有系统生态知识、有责任有担当的生态专业教师,这就需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创造到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国内高校学习访问的机会,并积极引导生态觉悟较高的教师组建大学生生态素质提高团队,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五)注重实践育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更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注重实践理应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让大学生塑造生态校园,每所高校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建构,通过大学生亲自设计和塑造理想中的生态校园来传递生态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演讲、辩论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教育效果。二是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倡导适度消费,崇尚节俭,抵制奢侈的野蛮的虚荣的消费;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的可持续的消费,坚决抵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不良消费。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高校应倡导大学生积极组建生态文明协会,建立以体验为主的社会教育模式。如学生在协会的组织下向居民宣讲环保知识,生态道德规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再如让大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体会自然之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唤起共识提升学习效果,让生态价值理念转变成内心坚定的信念。

[1]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01):92-97.

[2](美)查特尔·墨菲.王恒,臧佩宏译.政治的回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英)约翰·亨利·纽曼著,高师宁译.大学的理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博强.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102-105.

[5]陆林召.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2):21-22.

[6]蔡美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04):83-84.

[7]姬翠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0-92.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ath of Universi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JI Cui-mei
(Department of Ideologiy and Politic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popers aims to promo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reveal the value of“green”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At present,the universities lack ecologic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and basic functions.The universities lag behind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so the students'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lag and consumer behavior anomie.We should insight into the marketization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the universities lack of emotional education paradigm,increase the cause of the barriers between disciplines.actively explore new education idea,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form synergy mechanism,construct course system,pay attention to practical education are education effective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640

A

2016-04-05

姬翠梅(1976-),女,山西高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教育。

1674-0882(2016)04-0077-05

〔责任编辑 冯喜梅〕

Key work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ecological quality;ecological consciousness;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