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洁,谭晓平,廖肇羽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市 832003)
试析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薛 洁,谭晓平,廖肇羽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市 832003)
本文基于屯垦的主要内涵界定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范畴,并搜集整理了部分清代新疆锡伯族的屯垦传说故事,总结发现: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具有以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传述内容的纪实性、个体间关联性和鲜明的文化活力等特点;保护和传承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对研究新疆屯垦历史和屯垦文化、在边疆地区加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基于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特点和传承价值,笔者从调查和搜集屯垦传说故事、建立古屯垦传说故事档案和开展关联性传承等三方面,提出了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非遗保护
屯垦,又称“屯田”,是我国历代政府在新疆实施的以保卫边防、开垦边疆、治理边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为主要内容的重要国策之一。锡伯族是新疆屯垦事业中独具代表性的一支队伍,在新疆屯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①参见佟克力.新疆锡伯族的屯垦业绩及其历史地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4):30-35。。1764年清政府从巩固边疆安宁,抵御外来侵略,开发建设边疆的战略高度出发,征调锡伯族官兵到新疆伊犁屯垦戍边。西迁的锡伯族在开发大西北、保卫西北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正是在驻守边疆,亦军亦农的实践中集体创作、传承了许多与屯垦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250多年来,这些传说故事是极其珍贵的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更加生活化的形式,向人们真实传述屯垦时期锡伯族民众所感受和历经过的劳动和生活,寄寓着锡伯族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憎褒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部研究新疆锡伯族的鲜活文史资料。然而,由于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草根出身的民间传说故事长期被忽略,传承后继乏人,日渐衰微,所以,对其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一)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范畴
传说故事是广大民众基于现实生活而集体创作、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屯垦传说故事就是基于屯垦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而集体创造、口耳相传的精神食粮。“西迁的锡伯族生活在特殊的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里,他们除了在那荒无人烟的边陲兴修水利、垦荒造田,战天斗地以期发展和生存外,还肩负着守卫卡伦、换防台站的重任”①《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110页。。这些成为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创作题材,也构成了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屯垦军民保卫边防、开垦边疆、治理边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内容,并涵盖屯垦军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管理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内容的传说和故事集合。
(二)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特点
基于所界定的屯垦传说故事的范畴,以清代为时间轴,以新疆锡伯族聚居区为空间轴,收集、整理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共搜集到清代乾隆以来在新疆锡伯族中流传下来的屯垦传说故事30余篇,细读后归纳出新疆锡伯族古屯垦传说故事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的屯垦传说故事占主要部分
在类型上,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以人物类和历史事件类为主。人物类传说故事以人物为中心,“主人公一般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传说既记述了他们的传奇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情感”②可参见贺元秀:锡伯族文学简史,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18页。。比如民间故事《色布西额》讲述的是锡伯营总管色布西额为了扩大农垦,开凿新渠惨遭失败,被革职后历经艰辛重修湟渠的故事③参见王刚,金永辉.新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264-268页。。故事的开篇就以“从小就比一般孩子聪明”“孩子王”凸显主人公色布西额的聪颖独特,随后已升任锡伯营总管的色布西额“想为屯垦戍边和伊犁老百姓做些事”开启了主人公传奇事迹的篇章,并以此为主线叙述主人公从满腔热血开新渠、惨遭失败后总结反省、签字画押重修湟渠的曲折经历。故事尤其注重对主人公言语、神态、动作、思想活动等细节的深入刻画:初想出开新渠来扩大屯垦时,主人公“深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顿觉心旷神怡”,新渠开凿遇挫失败时“色布西额见状傻了眼,‘天不助我也’!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愣了大半天”,罢官后听闻重修湟渠时“喜出望外”等,这些细节的描述突出色布西额满怀抱负、百折不挠、发奋图强的人物个性,塑造出一个鲜活饱满的一心为民的好官形象。又如民间故事《图伯特》,故事将屯垦的发展与主人公图伯特的一生交织交融,从年幼时期随父西迁的满怀好奇,到青年时期在军营中艰苦历练获得赏识,再到中年时排除万难修建大渠,以及老年时荣归故里的人生,整个故事将人与事串成一线,让读者从图伯特的身上阅历了早期的屯垦发展历程,又从屯垦的发展中看到了一个为边疆屯垦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英雄人物形象③。类似的传说故事还有《义士英雄伯克德苏》《何一鹏的传说》《哈掌柜的逸闻》等。
历史事件类传说故事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传说故事,也有农民起义的传说故事。比如《活捉张格尔的传说》,讲述“清道光年间走投无路的张格尔被两位锡伯族勇士活捉时取下扳指相送,以尔认输,但他俩因兴奋过头喝醉了酒,不料被别人抢去了头功,最后只得以扳指为凭才真相大白的故事”①参见新疆锡伯族语学会编:人物传说故事:http://www.xjsibe.com/lswhztyjk_content.asp?id=439。。类似的还有《收复喀什噶尔的传说》《杨统领起义的传说》《浑巴什河的传说》《顾尔佳卡夫的故事》等。
而且人物传说故事和历史事件传说往往相互交织,人与事难以分开,如《沙景阿的民间传说》《总管德格图的传说》等。最典型的是民间故事《博勒果素》,故事讲述了锡伯族英雄博勒果素带领锡伯营平定叛乱、维护国家领土,最终命丧小人之手的英雄悲壮故事②参见王刚,金永辉.新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乌鲁木齐,2008(04):241-263。。整个故事就像是主人公博勒果素的个人传记,前两节以夸张的手法记述了主人公童年时期智斗牧羊犬、“虎神附身”、野猪口下救人的英勇事迹,为其成年后的英雄创举埋下伏笔。在后五节中故事将人物和历史事件结合,博勒果素的个人发展与张格尔之乱、七和卓之乱、中俄塔尔巴哈台谈判三个事件的紧密相连,人物塑造与事件陈述同时进行,以博勒果素在平叛等历史事件中的英勇、顽强、机智表现为主线,铺陈三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通过博勒果素一人勾勒出事件的发展与结局。
2.屯垦传说故事内容的纪实性特征凸显
由于屯垦是新疆锡伯族发展的历史史实,因此,锡伯族的屯垦传说故事都具有纪实性特征。该传说故事依附于真实事件、人物而流传,多以写实的风格,客观地展示与屯垦相关的人物、事件与过程,以更加生活化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了大量与屯垦相关的史实。如《喀尔莽阿二、三事》记述了沙俄入侵占领伊犁时期,喀尔莽阿坚持抗战立场,带领伊犁各族人民,同沙俄侵略者作斗争,后被沙俄逐出伊犁,又进入察哈尔营带领官兵发展农垦、参与中俄边界勘定谈判的诸多事迹③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 合订本(6-10辑).伊犁金圣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厂)印制,2009(12):79-84。。该故事记述的是伊犁被沙俄占领期间的历史史实,在《清德宗实录》中对喀尔莽阿在屯垦中的诸多事迹都有所记载,如卷三二二记述“在伊犁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锡伯营总管暂署锡伯营领队图记,并将各营事务一体照料的事宜”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锡伯族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7(10):9。。卷四五中记载了喀尔莽阿因屯种军粮有功而受赏,卷二七、卷三六分别记载了喀尔莽阿赴边界勘界及办理与俄谈判事宜⑤参见《清德宗实录》卷45、卷24、卷36。;卷一四七记述“察哈尔领队大臣喀尔莽阿因公前赴伊犁,行至萨墨尔彦布拉克地方遇刺,谕令伊犁将军金顺等务必查明被害原因,据实奏报”⑥《清德宗实录》卷322:7。,卷一七九还有清廷谕令优恤因公遇害的喀尔莽阿的记述⑦参见《清德宗实录》卷179。。若将《清德宗实录》中所述之内容整合(也就是传说故事内容所讲述的内容),二者遥相呼应,印证了屯垦传说故事内容的纪实性,也体现出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对研究锡伯族屯垦历史和锡伯族历史人物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传说故事篇章个体间关联性强,形散神聚
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是以独立的篇章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但篇章个体间往往基于某些关联点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同时所有的个体又围绕屯垦主题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个传说故事集合形散而神聚。如民间故事《图伯特》讲述了锡伯营总管图伯特从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力排众议,带领锡伯族军民挖凿察布查尔渠的故事⑧同②,第230-240页。,而故事《聪明的大喇嘛莫陆默》“讲述锡伯族历史上著名的大喇嘛莫陆默协助图伯特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真实故事”⑨同④,第252页。。两个故事之间通过同一事件将故事的人物和情节联系起来,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充实了“开凿察布查尔大渠”事件的整体。又如《关于素花的传说》和《晚年素花的传说》分别叙述主人公素花不同年龄段的爱国故事①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第31辑)。新疆伊犁日报印刷厂,2012(1):136-147。②参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7(10):270。。个体间基于某个情节、事件或人物而关联密切,整体上又围绕屯垦主题,折射出新疆锡伯族屯垦历史文化的各个侧面。
4.屯垦传说故事代代相传,具有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在搜集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很多屯垦传说故事在现实世界中都有与其紧密关联的文化符号,即现在还能找到与之相关联的活动或事物,还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两座纪念图伯特的“图公祠”,前往“图公祠”祭祀图伯特成为锡伯族群众西迁节期间回顾历史、缅怀先人的必要仪式。2014年8月,在纪念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60周年、锡伯族西迁25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人齐聚锡伯民族博物院前,共同公祭在锡伯族西迁历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族领袖“图伯特”③参见西迁250载:锡伯族公祭民族英雄“图伯特”,中国青年网:http://picture.youth.cn/qtdb/201408/t20140820_5655003.htm。,以祭文、朗诵、击鼓、歌舞等形式演绎图伯特的传说故事,向世人传颂图伯特的丰功伟绩。可以说,图伯特的传说故事已经不只是记述锡伯族屯垦历史的文化符号,它们已经升华为支撑当代锡伯族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精神的支柱,并将会随着锡伯族整个民族的兴盛、发展而持续流传,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人。这些与屯垦传说故事紧密相连的文化符号,告诉我们屯垦传说故事不是被封存的文化表象,它们还富有鲜活的生命力,是存活在当下、仍然影响着当代人生活的文化现实,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一)为研究新疆屯垦历史和屯垦文化提供了史料
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以历史史实为基础,内容既涉及重大的屯垦史事,汇聚大官小卒平民百姓的屯垦事迹,又涵盖屯垦时期的风俗、地理、人文等丰富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屯垦历史和屯垦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图伯特》故事中对清代乾隆年间锡伯族西迁入新疆后,锡伯营人口增长、营地改制、土地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记述,还对锡伯族百姓在屯垦过程中对西迁屯垦的态度、环境的适应、生产方式的改变等都有所反映,这些对于研究新疆锡伯族的文化适应、民族发展、文化变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些古屯垦传说故事是用老百姓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讲诉历史,它既是对屯垦正史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正史的一种验证,是研究锡伯族、乃至整个新疆的屯垦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因此,对以锡伯族为代表的新疆屯垦传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认知新疆屯垦历史和屯垦文化,对研究新疆屯垦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
(二)为边疆多民族地区传承中华文化注入了养料
“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隶属于中华文化圈,它是中原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延续和发展的‘活化石’”④参见张玉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兰台世界》,2014年,第4四期,第97-100页。。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是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传于西域边疆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细节上,屯垦传说故事处处体现出“关公崇拜”“牛录制度”“摔跤”等锡伯族的文化元素符号,是中原文化流传于西域边疆的佐证;而从整体而言,屯垦传说故事从组织制度、生产方式、精神信仰、饮食习惯等方面呈现出新疆锡伯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多元化特征,从侧面反映出富有满汉文化元素的锡伯族文化随着西迁屯垦而发生的文化迁入、以及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和发展,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融合的佐证。因而,新疆锡伯族古屯垦传说故事也是见证中原文化在西北边疆的延续和发展的活化石,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就是对边疆地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三)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作出了表率
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不仅仅记述了锡伯族屯垦历史和文化,还记载了清代新疆的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为边疆稳定所做出的共同努力,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作出了表率。最典型的是《托库拉克尚柏克拯救锡伯族的传说》和《布堂阿的传说》,前者讲述了伊犁沦陷后一些民族仇杀份子妄图消灭锡伯族时,一个叫托库拉克尚柏克的维吾尔族人挺身而出,最终使锡伯人免遭一劫的故事①参见人物传说故事,锡伯族语言学会:http://www.xjsibe.com/lswhztyjk_content.asp?id=439。。《布堂阿的传说》讲述了清末一位叫布堂阿的锡伯族闲散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不仅年年为锡伯营困难户接济粮食,而且为山区一带贫困的维吾尔族百姓无偿援助,深得维吾尔族百姓爱戴,又在他受困时给予回报的故事②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 合订本(6-10辑)。伊犁金圣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厂)印制,2009(12):91-96。。这两则传说生动地描绘了屯垦时期锡伯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互动,是新疆各民族团结互助、齐力抗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佐证,也彰显出新疆各族人民对边疆安定、民族团结的希冀,表现了各族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当前,新疆的稳定和团结是关系新疆长治久安的关键,古屯垦传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对研究新疆的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是新疆锡伯族的口头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是见证锡伯族西迁至新疆,在祖国西北守卫边疆、创建家园这一神圣历史使命的佐证,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是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和承担的责任。但目前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专项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因而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笔者结合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留存现状与其自身的特点,提出三点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一)深入普查和搜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对非遗的留存状况摸清家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散布于民间,散见于史料、西迁节传统活动和民众的口耳心目中,目前亟需对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再度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本人在收集过程中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只能从已经出版的汉语文献资料中搜集到少数的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同时也从中感受到应该还有较大的搜集空间,如锡伯文的民间文学等。如果连遗产的留存状况都不清楚,那么所有的保护与传承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因此新疆锡伯族古屯垦传说故事保护与传承的当务之急是对它的续存状况进行全面的再度普查和搜集,收集记录屯垦传说故事的文献和音影像资料。通过调查,摸清古屯垦传说故事的底细,弄清现有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数量、年代、分布区域等内容的详细情况,发现屯垦传说故事的讲诉者、传承人,结合传承人现状和故事留存现状,对单个屯垦传说故事进行定性,定性出亟待记录、录音和录像的重点抢救对象,并对重点抢救对象进行记录、录音和录像,以避免屯垦传说故事的失传。
(二)建立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档案
档案保护是目前广泛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档案保护应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文本档案手段。文本档案需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档案整理工作,“就是按照一定原则和方法,把处于凌乱状态的档案系统起来,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工作”③参见聂萌,牛倩倩《以传统风俗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兰台世界》,2014年第82页。。对屯垦故事资料的整理,可以划分传说和故事两大类,在大类下按照单个传说(故事)划分小类,然后对每个小类的相关资料进行编辑、整合,小类间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立卷,最后编制案卷目录,形成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档案,并对档案进行长期的保存与管理。第二,数字档案手段。基于传说和故事口耳相传的特性,单纯的文本档案无法全面、真实地展现屯垦传说故事的全貌,而且文本档案易于损毁或遗失。因此我们需要在调查和搜集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数字化录音等,将其整个展示过程和场景进拍摄,这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生动地永久保存下来,而且使遗产的档案资源实现共享”①张玉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兰台世界》,2014年第4期,第97-100页。,还要运用电子扫描等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扫描,整合数字资料,构建屯垦传说故事的数字档案库,以实现屯垦传说故事的灵活性保存、管理和共享。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用锡伯文或满文进行文本和电子档案整理、保存的同时,应尽可能通过专业人士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汉语翻译和注释,避免由于语言文字差异而产生歧义,影响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传承、传播和利用。
(三)开展屯垦传说故事的关联性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②祈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页。,对新疆锡伯族屯垦传说故事的调查搜集和建立档案只能确保古屯垦故事的长久保存,并不能完全保证它能够在民间继续流传,所以我们还要想办法加强屯垦传说故事的传播,以实现它的“活态传承”。鉴于屯垦传说故事具有历史真实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又能够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实物和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找到能够与每一个传说故事关联起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活态传承的民俗活动,以及历史遗迹、地理环境等文化符号,将屯垦传说故事和相关联的文化符号进行捆绑,对二者进行联合性保护与传承。如可以将《图伯特》故事纳入到锡伯族百姓的祭拜“图公祠”活动中;将《关公显灵》的传说在锡伯族群众祭祀关公时进行传播;把《西迁节的由来》传说纳入到西迁节的纪念活动体系中等等。这种捆绑式的传承,主要是依附现有文化符号的影响力与活力,来强化屯垦传说故事的存在感,使其在传播中不至于太过单薄而逐渐被遗忘。这样只要这些活动还在继续,那么屯垦传说故事也一定会随之活态传承下来,也就保证了屯垦传说故事的动态传承延绵流长。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2007.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伊犁文史资料第26辑[M]伊犁金圣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厂)印制,2009.
[3]《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
[4]贺元秀.锡伯族文学简史[M].中央民族出版社,北京,2010. [5]王刚,金永辉.新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集[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乌鲁木齐,2008.
(责任编辑:李登叶)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ettlement Legends and Folktales in Xinjiang Xibo Ethnic Group
XUE Jie,TAN Xiao-ping,LIAO Zhao-yu
(School of Marxism,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0,China)
The settlement legends and folktales of Xinjiang Xibo Ethnic Group is a very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This paperdefinesthecategory ofthe legend and folktale in line with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settlement.Collecting some of these legends and folklores in Qing Dynasty,we find there are four characteristics:highlighting main characters and historical events,recording inclination in content,inter individualcorrelation,and distinctculturalvitality.Th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ofsuch legends and folktales are of important value in such three aspects as studying on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Xinjiang reclamation,strengthen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border areas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border areas.In consideration of above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value,we put forward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uch legends and folklores:to investigate and collect such legends and folktales,to establish professional archives,and to carry out related inheritance activities.
Xinjiang Xibo Ethnic Group;settlement legends and folktales;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2059;I046
A
1671-0304(2016)06-0001-09
2016-10-10
时间]2016-08-31 8:10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疆屯垦社会民俗文化研究》(14XMZ032)、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兵团军垦特色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教育示范》(gjwhcxgcxm2014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薛洁,女,甘肃兰州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民族学、民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教学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