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丽芳,王曙文,周全丽
(1.昆明学院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14;2.云南警官学院 禁毒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3.陕西师范大学 学生处,陕西 西安 710062)
云南巧家县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模式研究
毕丽芳1,王曙文2,周全丽3
(1.昆明学院 昆明科学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14;2.云南警官学院 禁毒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3.陕西师范大学 学生处,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巧家县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是国家级贫困县,旅游开发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巧家县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人文与自然资源丰富,有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本文在分析巧家县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巧家县旅游开发模式。
关键词:巧家县;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模式
巧家县,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是滇东入川的重要通道。巧家县历史悠久,多民族混居,文化深厚,生态良好,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巧家的药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中药材为特色的自然保护区,巧家古堂琅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浑厚,还拥有众多民族的风俗风情,巧家县地处滇东北的金沙江下游东岸,即将建成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巧家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巧家县有将近58万人口,2014年8月经历了地震灾害,目前地震抢险救援及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态环境独好的巧家,可通过旅游开发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对自身的发展背景与现状有所认识,采取相应的开发措施。笔者在实地勘查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巧家县的旅游发展背景,分析巧家县旅游发展现状,从而提出巧家县的旅游发展模式。
一、巧家县旅游发展背景
(一)大城市边缘区,交界区域旅游发展较好
未来大城市边缘区与核心城市的联系将日益紧密。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周末与小长假都会选择短途游,给大城市边缘区的县城等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巧家县地处云南省会昆明和滇东北城市群的交通要道,并有交通干线与其直接连通。且昆明、水富等地有如东川红土地、汽车拉力赛、西部大峡谷等知名品牌,周边区域旅游发展较好。
(二)旅游资源非优区,境内旅游发展滞后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旅游资源数量或质量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区域,其表现是景观美学价值偏低、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或景区开发程度不高等。[1]根据勘察与调研发现,巧家县旅游资源多呈散点分布,品位偏低,缺乏全国范围内独有的旅游资源,最优的旅游资源当属药山自然保护区。据调查,目前巧家县仅有一家3星级酒店,三家2星级酒店,六家2星级农家乐,尚无A级景区,旅游设施落后,导致无法对接外部区域旅游形势和发展。
(三)经济发展落后,道路交通发展缓慢
巧家县古堂琅文化历史悠久,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困难较多,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农业县,虽紧邻云南省会,但境内多以高山峡谷为主,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根据巧家县2013年的国民统计公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8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和五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5亿元,造成道路建设投入不足,交通发展缓慢,这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两江一河一山,典型的高山峡谷县
巧家县地形特征为“两江一河一山”,金沙江自县域西部湍流而过,牛栏江环绕于东、北两侧,马树河自南部悄然而过,中部则是以大药山为主峰的高山地区,全境狭长。江河沿岸受河流切割影响,较陡峭,山谷相间、地形复杂。巧家县国土总面积3245 km2,县境南北长98 km,东西宽57 km,地势东高西低,地形以山地为绝对主导,占全县总面积的98.9%。[2]
(五)生态环境良好,民风民俗淳朴
原始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与交通瓶颈,反而使巧家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当地的民风民俗淳朴,少数民族风韵独具。巧家生态植被较好,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267万亩,森林覆盖率48.2%(含灌木林),活立木总蓄积511.7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有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鸟、哺乳4纲31目83科264种,昆虫11目69科154种,维管束植物194科742属1639种。[3]
二、巧家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症结剖析
(一)增速快,接待少
1.巧家县旅游客源规模
2009年以来,巧家县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对旅游市场的投入较大,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特别是2011年以来,巧家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增速很快,根据2009-2013年巧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09年到2013年全县共接待197.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01万元。与东川区、昭阳区等附近旅游地相比,巧家县相对市场占有率不高,客源市场的发育现状既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状况不相匹配,也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这也意味着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巧家的客源市场尚有较大的向内和向外的扩容空间。
2.客源市场地域结构
旅游资源的吸引区域主要是昭通市、昆明市、会泽、宁南等,对其他周边市县的吸引力较弱,较远区域的游客多属偶尔达到或过境。与东川区、昭阳区等附近旅游地相比,巧家县的旅游客源市场在地域上较为集中,说明巧家仍是一个区域性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
3.巧家潜在客源市场特征
(1)巧家本地潜在市场特征
巧家县有58万人口,本地居民就是巨大的客源市场,而且随着巧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收入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当地居民的出游能力逐步增强,出游意识强烈,市场前景广阔。巧家气候相对炎热,当地居民偏爱绿色避暑、亲水降暑旅游。白鹤滩水电站的修建对巧家旅游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2)云南省内及周边省份潜在市场特征
云南省外与省内居民较少到巧家旅游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巧家,这是因为巧家知名度不高,而且特色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同时由于昭通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例如大山包、扎西会址、水富西部大峡谷温泉等的形象屏蔽效应,巧家县的旅游景点在云南省内外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竞争力弱。
(二)有文化,未彰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巧家县在历史上孕育了众多的优秀文化,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堂琅文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拉花灯》、《朱氏唢呐》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树红毡》、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炉房斑铜》等[4];拥有药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中草药文化等等,尽管背靠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导致巧家县旅游发展过程中未能有效彰显其文化内涵。
(三)有设施,多初级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巧家已修建了为数众多的旅游基础设施与保障设施,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改善并提升县内旅游接待设施,规划建设大寨旅游集镇、毛椿林温泉度假村服务接待中心等。尽管如此,巧家县旅游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公路交通等级较低、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主题度假与特色酒店空白,设施总体数量少、档次低,缺少集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
(四)有资源,缺产品
巧家县旅游资源赋存丰富,从人文旅游资源到自然旅游资源、从山地到湖泊峡谷、从历史文化到民风民俗、从观光休闲到运动度假,种类多样,也因而便于旅游开发多种多样的产品,但对照巧家县现有旅游产品谱系,基本以观光和温泉旅游为主,缺乏深度开发,没有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的旅游产品体系。
(五)有建设,少爆点
根据初步计划,巧家县已陆续上马一批项目、建设一批景区,以达到丰富巧家县的旅游内容、提高其接待能力的目的,但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目前建成的项目与景区都属常规建设,缺乏爆炸性项目,无法帮助巧家县利用爆点项目建设吸引旅游市场的关注,进而引发期待。
(六)有推介,轻营销
巧家县的旅游推介工作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巧家县政府网站专门辟有文化旅游专栏和旅游六要素的二级网站,大力推介巧家旅游,这在政府部门网站是极为少见的,同时这也足以窥见巧家县的旅游推介力度。[5]与之不相对应的是巧家县旅游营销的力度却要差很多,巧家县极少参加大规模的旅游博览会、也很少利用媒体开展旅游营销,巧家县诸多旅游资源和产品尚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始状态,不利于当地旅游快速发展。
(七)有保护,有破坏
巧家县能够保持如此众多的旅游资源,与政府部门和民众的努力保护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更是有所加强,从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草原监测点等行动能够切身感受到巧家人对资源的热爱,但同时由于保护理念的偏差,在资源保护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保护目的相悖的现象,可以称得上是保护性破坏,最为严重的就是蒙姑古镇保护措施的机械套用,导致古镇失去了古朴的真实性,这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巧家县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一)巧家模式解析
1.发展瓶颈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本质是相对于旅游资源丰度和品级较高的地区,巧家县的风景资源的美学价值不高,旅游资源品味偏低,也就是说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活动并不利于巧家县的旅游发展,因此,巧家县旅游开发思路需另辟蹊径。
2.突围研究
巧家县具有邻近大城市的客源市场优势,因此在资源禀赋不突出的情况下,需要重点以市场为突破口。“资源非优区”并不一定是“市场非优区”,特别是像巧家县这样的城郊旅游资源非优区。随着大昆明和滇东北城市群建设的不断升级、大城市居民出游次数增加,旅游偏好与市场需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转变,常规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度假休闲游已成为大趋势。
作为典型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巧家县可凭借相对良好的人文氛围、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和市场条件,通过滨湖旅游体验、自驾旅游体验、公益旅游体验、中草药养生体验、草甸风情体验、乡村休闲体验、爱情文化体验为特色旅游产品,发挥自身优势,摆脱周边知名景区的“形象屏蔽”,以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巧家模式建构
1.具体对策
(1)以移民灾民安置为契机,建设旅游小镇
巧家因为修建白鹤滩水库和8·03地震灾害的原因,有大批群众需要搬迁或重建家园,国家充分重视群众安置工作,以此为契机,恰好能够争取到国家政策和建设方的大力扶持,帮助巧家县大幅改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群众安置牵涉大量的重建工作,大破大立,重建时只需稍加用心,就能够轻易地在新巧家加入大量旅游元素,如新建村落的整体风格、文化寓意、功能定位、接待设施等等,这也有利于巧家县创新发展移民灾民安置和城镇化的新模式。
(2)抓住区域格局重构时机,高位定位巧家
要站在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建设、旅游强省建设与滇东北城市群建设的高度,重点分析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的形势、特征以及其各精品线路的运营需求。抓住当前格局重构的时机,务必将巧家县旅游纳入到区域大旅游的格局中,通过有机融合,实现高位定位巧家,高规格编制科学旅游发展规划。
(3)整合巧家优势资源,点上做强突破
为实现高位定位巧家旅游,必须高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包括景区、人力、物力、财力、制度、机制等,以白鹤滩水库、大药山、马树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将重点旅游区做精做强,初步达到区域旅游精品景区的要求,以重要节点的身份切入到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中。
(4)以点带点强化组团,组团带轴规模成片
在点上做精做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强化节点身份和地位,以重点带次点组团,形成点群合力,强化点在区域游线中的作用与地位。同时发展其他次级旅游组团,并在组团之间发展轴线,突出西部金沙江旅游线、中部山地旅游线和东部牛栏江旅游线,将零散的组团形成片区,进一步扩大旅游开发的带动作用。
2.具体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路
巧家县对旅游产业的主导思路“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在“调整结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弘扬文化、保护生态”等方面的作用要形成统一认识,全县一盘棋,加大旅游产业建设资金投入和宏观指导,强化旅游产业建设执行力度;要时时分析旅游市场供求,对周边地区巨大的休闲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反映,全面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投入的观念。
(2)进一步整合资源
新阶段巧家旅游产业的建设需要在合作开发、错位建设、联合发展、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交通组织等方面发力加强,如马树的农家特色和药山的中草药度假特色之间的协调与互补。并注重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力度,以有效构建旅游产业链,解决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等问题。
(3)进一步招商引资
巧家县可做开发旅游项目数量较多,除继续保持现有招商引资手段以外,仍需增加手段,务必积极主动,采用走出去的策略,与全省甚至全国具有旅游投资意向的企业主动,如浙江的小企业主联合会、传统的矿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等。
(4)进一步凸显特色
巧家县旅游产业尚未形成“点、线、区”有机结合的产品体系,旅游产品单一,以传统的观光型产品为主。而且旅游与文化结合度较差,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现代娱乐、康体养生、运动休闲等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缺乏。因此,巧家县的旅游产业需要立足资源禀赋,整合资源,凝练特色,统领整个县域旅游项目建设与产品开发。
(5)进一步拓展市场
巧家县的旅游市场主要分布在县域内部、宁南县和昆明市及其周边地区。为壮大巧家县旅游产业规模与品质,巧家县的旅游市场需要进一步拓展,形成合理的旅游促销营销机制,有效解决促销经费筹措渠道单一、宣传面窄、量少、单一和主题不鲜明、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6)进一步提升服务
完善巧家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行业服务功能配套,提升经营者必要的经营管理、规范服务的知识技能,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解决服务水平偏低的问题。
(7)进一步夯实基础
巧家县旅游接待体系不健全,通达性较差、旅游区定位不明晰、酒店特色不明显、餐饮特色不突出、新型业态缺乏。因此,巧家县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需要在产业基础上大做文章,针对旅游六要素做出全面部署与安排,致力于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参考文献
[1]曹华盛,程春洁.三峡库区旅游旅游资源非优区判识及其发展途径[J].经济地理,2014,34(3):187-192.
[2]胡生君,孙保平,王同顺.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以云南巧家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7):79-83.
[3]钟晓娟.云南巧家县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4]巧家县志编纂委员会.巧家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123-146.
[5]陈礼碧.建设美丽药山三步曲巧家发展大家谈[EB/OL]. (2014-06-10)[2016-01-05]http://www.bht.yn.gov.cn/Article/2014/20140610160013.html
[6]张金鸥.金沙江昭通段“三大梯级电站”水电旅游产品整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编辑:武云侠)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tourism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in Qiaojia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Bi Lifang1, Wang Shuwen2, Zhou Quanli3
(1.InstituteofKunmingScientificDevelopment,KunmingUniversity,Kunming650214,China; 2.DrugControlInstitute,YunnanPoliceOfficerAcademy,Kunming650223,China; 3.StudentsAffairDepartment,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Qiaojia County, which belongs to the city of Zhaotong, Yunnan Province, is a national poor county.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dri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 residents' income. Qiaojia County has a unique geological landscape, rich in human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Qiaojia Coun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Qiaojia County.
Key words:Qiaojia county;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Develop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6-0417-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3032);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5063)
作者简介:毕丽芳(1983-),女(彝),云南石林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旅游效应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