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硕果的集中展示①
——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上的开幕词

2016-04-04 03:38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乐学大会舞蹈

萧 梅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300191)

一次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硕果的集中展示①
——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上的开幕词

萧梅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300191)

编者按:2016年7月10日~13日,为期4天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在我院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家协会承办。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大会共收到论文387篇,青年论坛的论文50篇。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音乐学界的454位专家学者及音乐届同仁,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大会分为主题发言和五个分会场进行,有238名代表发表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跨学科视野下的传统音乐研究、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北方草原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新研究等五个领域,同时大会还为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辟了青年论坛专场,为传统音乐研究的新生力量提供展示自己和交流的平台。为展示本次年会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刊特选编一批本届年会上专家学者的大会发言与论文,全文发表,以飨读者。

尊敬的主席、尊敬的前辈、各位艺术家、各位代表、各位同行朋友,大家好!

16年前,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地处乌鲁木齐的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那次的大会是学会在1984年之后,首次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共同举行年会,并被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2000年年会”。16年后,学会再次于地处少数民族区域的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并以“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为其主题,有其特别的意义。因为就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而言,无论在时间维度上形成的河流还是在空间范围上交互着历史、地方及其关系语境下的生态,我们要继承和展开先辈学者所理想的中国传统音乐整体内涵,都是要真正以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其叙事框架的。

在学会的第十六届大会,即学会成立30周年的大会上,乔建中会长曾在发言中将1916年萧友梅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交出的博士论文《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现代研究”的元年,距今正好100年。他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之所以能在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进步,依靠的是三种精神的维护。也就是建设的精神、开放的精神和反思的精神。这三种精神呼应着古人的教诲,所谓建设的精神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开放的精神,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反思的精神,则不仅为“君子慎独”,它与人文学科的成长与生俱来。

在过去的两年里,学会的会员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努力耕耘,无论是教学、科研和出版成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学会还分别在2015年9月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长安论坛·音乐分论坛——丝路明清俗曲展演暨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湖北襄阳合作协办了“全国第四届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并将在2016年10月20-2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协办由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上的抱弹类鲁特琴”专题研讨会。学会也希望能与会员们保持密切联系,支持并参与相关学术会议的协作。作为学会秘书处,我们也希望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会员们,并真诚地希望收到各位对于学会工作的建议。每次谈到学会的财务状况,总是令人羞于启齿。不过这两年,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协作活动,并未花费学会的经费。因此经费持平,依然是57321.88元。

本届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387篇,青年论坛50篇(不包括博士)。从这个数字看,学会的年会实质上也成为了青年学者踏入学术领域的一个摇篮。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届年会,都有新鲜血液流入,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下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每届年会流动人员的比例。但无论年轻学子最终的工作流向,我们相信历届年会给予他们的学术历练,都将给予他们人生宝贵的积累和经验。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队伍中,上至白发的前辈,下至90后的新生一代,他们经历并正在经历着的,是对田野的真诚。并参与了从20世纪中叶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对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考察、收集、整理、修撰,乃至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音乐传承的事业。无论社会是否浮躁,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只能也必须是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坚持不懈。

在此,我也想借机会,代表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向参会的代表们预告明年8月份将在爱尔兰Limerick的大学举行的第44届世界大会。这次大会将迎来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的70周岁。因此大会的主题首先包括了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讨论。其中从国际民间音乐学会到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再到现在即将更名的包括舞蹈范畴的学会名称,这些变化的背后隐含了什么样的视野、表述、研究、方法和话语建构?就当前国际间的地区冲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如何思考和研究传统音乐或音乐的传统?

该届大会的第二主题为“音乐与舞蹈中的遗产和想象”。大会学术委员会将“遗产”定义为“一个既回溯过去又展望未来的概念”。祖先的遗产是在延续、传播和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们在当今的境遇如何?我们又如何为子孙后代创建遗产?我们如何想象遗产保存、坚守和传承着的过去?当我们创建着遗产时,我们又在想象什么?而对那些将要在未来掌握我们遗产的人们我们又会如何想象?

大会的第三个议题是民族音乐学、民族舞谱学(舞蹈学)、数字人文学。2010年的巴黎宣言,标志着数字人文领域的建立。它的定义是“学科、体现所有方法、体系、启发式的视角与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数字相联”。根据数字人文中心的国际网络平台——CenterNet显示,数字人文学的体制化目前包含了驻扎在24个国家的196个研究中心。由这一视角产生的知识主要关注使用数字工具、手段和资源便于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最终产生档案平台。鉴于这样的发展态势,了解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蹈学在数字人文学中处于何种地位就十分重要了。

在何种程度上,数字人文学的定量角度才能与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谱学(舞蹈学)的定性资料相兼容?采用数字人文学的方法是否会把音乐与舞蹈的感觉、感性和情感维度降低到分析的二级、次要层次?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蹈学怎样才能对数字人文学语境中的音乐与舞蹈知识的“审慎的技术”起到促进作用?

大会的第四议题是探索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蹈学中的音乐分析和运动分析。对于音乐-声音以及运动-肢体、身体的分别分析曾经在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蹈学研究中扮演了辅助角色。这两个领域长期建立的分析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修改、扩充,而且或许也会因为新的技术和方法论提出新的可能性。可以就此机会去回顾音乐分析或运动分析在民族音乐学和民族舞蹈学中的地位、处境。诸如动作捕捉等技术能够提供什么可能性?我们应该将音乐与舞蹈作为统一的现象来研究吗?(对于传统音乐而言)

大会的第五个议题是音乐、舞蹈、宗教政治和宗教政策。音乐、舞蹈、宗教和政治在人类社会中十分盛行且紧密相连。这一主题使教育家-学者-表演者将音乐与舞蹈置于相关背景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因为这些涉及到执行或改变有关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宗教意识形态,并且要应对国家和宗教干预。国家和宗教政治政策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而试图控制体现于表演艺术中的表情和叙述。意识形态的改变,也将影响从业者。

民族音乐学或民族舞学能否在支持音乐与舞蹈,以及支持由于宗教政治政策而濒危的相关从业者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是新研究领域的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加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的世界大会,尤其是年轻学者,让国际学界听到日益增多的中国声音。2017年的世界大会的详细情况和递交申请的办法,大家可以在中国音乐学网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网页上得知。这里仅仅是预告,并告知递交申请摘要的截稿日期是2016年的9月30日。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为这次大会作出贡献的内蒙古艺术学院。大家从这次大会的筹备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真诚、热情,以及学术态度。大家可以看到这次大会的新气象,即充分利用了“自媒体”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并第一次在学会的宣传中重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因为自然生态和传统音乐的人文生态,都是我们面对的未来。

注释:

①本文为萧梅老师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上的开幕词”,经作者本人审定,题目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徐英】

A Showcase of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The Opening Speech at the Nine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Society

XIAO MEI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Shanghai , 300191)

J60文献标识码:A

1672-9838(2016)03-005-03

2016-08-01

萧梅(1956 -),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猜你喜欢
音乐学大会舞蹈
音乐学人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舞蹈课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