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淄博民间文化[1]

2016-04-04 03:14潘鲁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淄博齐国

潘鲁生

谈淄博民间文化[1]

潘鲁生

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是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以文化为纽带,幅员既广而得以维系,种族繁杂而容纳沟通,开化甚早而绵延至今。近代以来,经历现代化转型,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当下,转型交流加速、消解同化加剧、文化自觉自信存在缺失。如何看待这支经数千年繁衍传承、亘古不息的文化血脉,如何守望传承、创新进而发展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智慧,是关系民族文化命运的大事。不仅要阐扬具有普世价值的传统思想,也要一点一滴感知体会蓬蓬勃勃的民间生活样态,其中有我们的心神境界以及根基和活力。淄博的民间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1.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淄博民间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最重要的文脉是作为齐国古都孕育延展的齐文化。齐文化不仅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了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其文化之繁荣首先体现在“衣履天下”的造物思想和工艺创新机制上。如果说从丝绸之路起,中国制造开始广泛在域外传播,那么齐国开辟的与朝、日贸易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比汉武帝时期的“陆路丝绸之路”还早500多年,《史记》《汉书》所称道的“齐冠带衣履天下”反映了齐国造物的盛况。其时,齐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国家设计制度,无论“官手工业”还是“民手工业”均通过有效的分工、管理和运作,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结构、思维逻辑相整合,转化为生产力。

尤其在工艺设计制度上开创先河,制定形成了《考工记》这样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记载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制造工艺和一系列生产管理、营建制度,保留了大量手工业生产技术、手工艺资料。作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我国“造物设计观念与制度研究最古老的文本”,

对之后创造活动中“营造法式”“匠作则例”“成做标准”“系统设计”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脉络延展中,近代以前,中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进行器物生产,在造物中集中表达了与传统中国生活、社会、道德、礼仪等一致的价值观,无论是“器以藏礼”还是“器进乎道”,器物本身都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品质。支撑造物活动发展的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齐国在创新机制上开风气之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经济领域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思想、制度和政策。如果说“创新”是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那么齐在经济制度上的创新无疑为造物设计发展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大农、大工、大商”的思想,在农、工、商前面均冠以“大”字,不仅反映出齐国作为战国时期大国的气魄,更重要的是将古代所谓的“末业”的手工业和商业提升到与农业同等重要的高度,是一种先进的经济理念和历史的进步。管(管仲)、晏(晏婴)为齐相时期所进行的“四民分业”的经济、政治改革,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主张,规定士、农、工、商四民分职分业,同业者聚居一处,世代相袭,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和对生产力的保护及促进,并对职业传授、经验的交流和提高技术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由此也奠定了齐国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五霸”和“七雄”中主要大国的经济地位。如《六韬•六守》篇中所说:“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三宝完,则国安。”农、工、商三大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中可见制度创新的巨大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淄博孕育生长了丰富深厚的民间文化。

2.民间文化异彩纷呈

淄博的民间艺术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涉及民间美术、工艺、戏曲、音乐等领域,包含陶瓷、琉璃、丝绸、雕刻、编织、乐器等品类。以陶瓷为例,早在一万年前,伴随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升腾的火焰,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最早的陶器。此后,北辛和后李文化时期的红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陆续问世。1400年前,现淄博地区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产地,青瓷莲花尊成为那个时代的陶瓷杰作。出产青瓷的寨里窑与随后兴起的磁村窑、博山窑传承有序,组成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著名的淄博窑系列。淄博窑的青瓷、黑瓷、白瓷、玉瓷、雨点釉、茶叶末釉、黑釉白花、绞胎瓷、三彩瓷、釉下青花、红绿彩等精彩纷呈。作为淄博陶瓷姊妹艺术的博山琉璃也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明清两代赢得了“博山琉璃明清官炉”的美誉。比如青瓷,不仅具有传统青瓷的特色,而且莹绿明快,有独到之处,被命名为“鲁青瓷”。又如玉瓷,质地晶

莹如玉,首创于淄博,被称为“鲁玉瓷”,在20世纪80年代已形成年产170万件的生产能力。还有名釉产品始自汉代,品类之多、工艺之精确是自古至今的匠心文脉,应当珍视、传承、发展、弘扬。

作为东夷故土,淄博的音乐传统代代相继。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评价《齐风》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又高度评价《韶乐》:“德至矣哉!”“观止矣!”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之后,赞叹道:“尽美矣,又尽善也!”并“三月不知肉味”。《诗经》中载有《齐风》11首,是淄博民歌的最早记录。明清之后,淄博戏剧、曲艺、舞蹈、器乐等得到长足发展,聊斋俚曲、五音戏、鹧鸪戏、商家大鼓、周村芯子、淄博花灯等多姿多彩。据统计,淄博境内戏曲多达17种,有吕剧、京剧、五音戏、聊斋俚曲、鲁西梆子、豫剧、鹧鸪戏、西寨梆子、山东梆子、柳腔戏、督府四平腔、吟腔戏、八仙戏、博山褡腔、转转调、东路梆子、咕噜担等。其中五音戏、聊斋俚曲、鹧鸪戏、西寨梆子、督府四平腔、吟腔戏、八仙戏、博山褡腔、转转调、咕噜担是淄博独有的古稀剧种,也是全国范围内较为古老和稀有的戏种。以《聊斋俚曲》为例,集多种传统说唱形式于一体,既通俗易懂,又俗中见雅,是诙谐华丽、丰富多彩的大型说唱,乃民间音乐巨著。像这样的音乐传统,就是我们民间文化的瑰宝。

淄博的民间风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淄博地区民俗继承东夷文化,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如《管子·正世》所云:“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具有变革性、开放性、务实性、多元性的特点。比如受生产条件影响,临淄人喜欢做化工,淄川人习惯干建陶,博山人擅长挖煤矿,周村人精通做买卖,桓台人擅于搞建筑,于是形成了相应的生产性民俗。再如受历史上移民的影响,山西寒食节不火食等风俗在当地也有保留和传习,另外居民中也保留有插柳、踏青、扫墓、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还有一系列地方聚落民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桓台等地历史悠久,旧街巷、老字号、古村落、传统工艺和百年店铺都有遗存,既是历史沧桑的时代符号,也是民俗生活的载体。而今,以齐文化、聊斋文化、传统工艺、饮食、婚丧习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淄博民俗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民俗里映现着社会生活的画卷,也贯穿着精神文化的轴线,生动而又深刻。

淄博的民间建筑有历史古风且富地方特色。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大小城池总长21433米,约43华里,到战国中期临淄户数达7万,城内冶铁、冶铜、铸铁、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集中,商业和市场也很繁华。公元前333年,苏秦在齐宣王面前游说时盛称“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袂成帷,举衽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应该说,城垣和城内建筑本身说明,它具有一般聚落所不能及的建筑技术。文明很大程度上以城为背景发展,城是促使其发育成熟的加速器,齐城市的发展显然将分散的一般聚落集中到一起,使人口和财富更加集中,推动了当时技术和文化的进步,有效地整合了区域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民居建筑具有我国北方典型的土砖合建四合院特征,即北正房、东西厢房、南大门的布局。现存留的民居建筑有李家疃明清建筑群、上端士明清建筑群,还有王渔洋故居、赵执信故居、蒲松龄故居等。还有商业建

筑多以街面形式出现,街里设店面,店面向里长,基本满足制物、存物、住、食之需,尤以周村古商城为代表。此外,齐国是道教的起源地之一,淄博地区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寺庙建筑遗址遍布淄博各地,多建在山清水秀的山涧高地,有山门、大殿、厢房和塔,多用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体现了高超的建筑工艺。民间建筑也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3.文化创造启迪当代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经历从传统走向当代的社会转型,我们的文化也在从传统走向当代,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本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壤都在发生变化,无论是传承延续还是多元转化,无论是用物质的东西来表达精神的内容,还是追求心灵、精神的升华,最关键的,还是要葆有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正是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面对这样紧迫的问题,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民间文化是一种根性文化,它渗透延展的范围最广,不只在都市、不只在精英,甚至更多是蕴藏在乡村、蕴含在基层民众中,通俗而普遍,通过最直观、最通俗的形式传播,甚至并不依赖信息媒介,面对面的、心手相传的交流和发展,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和自娱性,是民众间自发产生的、代代相传的,以最日常和通俗的方式带来欢乐,是抚慰心灵的文化。如恩格斯所说,“民间故事诗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做完艰苦的田间劳动,在晚间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它的跷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

历史上,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今天,我们应当珍视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民间瑰宝,共同构建、整理、凝聚我们的当代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也有责任通过民间文化的梳理和研究,进一步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让文化的火炬继续发光发热、蓬勃发展,带来生产的活力,创造生活的欢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淄博民间文化》丛书的编撰具有重要意义。编撰工作历时两年,从浩如烟海的史志文集中提炼,从变迁发展中厘定梳理,以简洁直观、图文并茂的形式和明白晓畅的语言,分析和介绍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淄博民间文化,结集成为包含三卷、五册的文化著作,传播知识,资政育人,立意深远,使命深厚。

在我们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时候,首要复兴的是我们的中华文化。要走向未来,不能空空如也,要有文化的血液涌动、有智慧心境的积淀,更要有丰富的创造力。这些从古老岁月汇聚而来的思想,从民间沃土里孕育形成的创造力,滋养着民族的心田。我们需要更多中华文化的自觉者、守护者和传播者,炼铁成金,传承创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1]原文系《淄博民间文化丛书》总序

潘鲁生 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淄博齐国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老马识途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齐国强 作品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淄博建成轮胎检测第三方跑道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