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符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世界音乐系列》新闻发布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国符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世界音乐系列》新闻发布及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会议围绕《世界音乐系列》的学术价值及学科意义、《世界音乐系列》的翻译及内容特色等议题展开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世界音乐系列;音乐文化; 学科建设;翻译内容
《世界音乐系列》新闻发布及学术研讨会2016年10月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会议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南艺音乐学研究所承办。南艺音乐学院副院长杨曦帆教授主持。南京艺术学院党委管向群书记、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顾华明社长、世界民族音乐学会陈自明会长出席会议。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世界音乐系列》出版发行的学术影响、意义、翻译、特色等相关问题展开研讨。
音乐的多元文化性质在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普遍认知,但是在中国,世界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为多种原因滞后于世界水平,其中有关世界音乐的优秀图书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背景下,《世界音乐系列》的出版发行凸显其重要意义。
管向群书记首先致辞,他代表南艺党委和行政,向《世界音乐系列》的出版发行、管建华教授及其学术团队表示祝贺,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对南艺学术研究的支持表示感谢。管向群书记表示,他曾几次和管建华教授探讨南艺的东方音乐、世界音乐学科的发展,听取管建华教授的构想和建议,很有感慨、深受启发。南艺党委和行政对东方音乐学科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所以,他认为《世界音乐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意义重大,体现了三个重大成果意义。
首先,《世界音乐系列》丛书的出版体现了南京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成果。管向群书记表示,南艺的学科建设有非常深厚的底蕴,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全”和“高”。“全”体现在南艺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拥有艺术学等五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校;“高”则体现在五个一级学科的排名,在教育部都是居全国前十位,都是江苏省的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排行榜中,排名第二。南艺音乐学学科又是南艺最为悠久的、实力最为雄厚的学科之一。他认为这样的学科状况是几代南艺人孜孜以求、继续奋斗所取的成果。新世纪以来,伍老(伍国栋)、居老(居其宏)的加盟,把南艺音乐学科的建设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天,《世界音乐系列》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为南艺的音乐学学科建设,而且是对南艺整个的学科建设献上一份厚礼。
其次,管向群书记认为,《世界音乐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南京艺术学院开放办学、深度实践的重要成果。他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此形势下,南艺提出了“两个开放”的办学理念,即“面向社会开放,开放办学。”一个民族的复兴,归根结底在于这个民族站在了思想和精神的高度之上,在于社会自身的文明和强大,在于全社会公民精神世界的充盈丰满、多姿多彩。“文化自信”不会在封闭的环境当中形成,一定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向世界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音乐系列》丛书几乎涵括了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地区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介绍,无论是丰富学校音乐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乃至向社会公众提供音乐知识普及,都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第三,管向群书记认为,这是管建华教授团队治学育人的重要阶段性成果。陈自明教授认为,东方音乐学科的建设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年轻的老师走出去,置身于东方音乐研究的环境;二是带领学生走出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后备力量;三是有丰富的学术资料积累;四是有高水平的面向世界的教材建设成果。管向群书记则从“教”和“学”的角度阐释了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他认为从“教”这个角度,关键要有人;从“学”这个角度,关键要有好的教材。在介绍了学校对东方音乐学科建设需要的师资做出的决策和努力之后,他表示作为东方音乐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世界音乐系列》丛书作为“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起点高、效率高。两年的规划时间,第一年已经把其中的十二本翻译出版,这种工作效率和敬业精神值得敬佩。这套图书不仅会对南艺自身的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带来影响,而且对推进整个国家的关于东方音乐、世界音乐学科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
江苏教育出版社顾华明社长则从出版人的角度,对《世界音乐系列》的翻译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过去无论是学院还是民间,长期以来听惯了西方古典音乐和华夏民族音乐,每每提及音乐,都以为只要有西洋和民族再加上流行音乐,就是音乐的全部。这是对音乐理解的狭隘认识。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音乐样式的多样性呈现,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音乐样式;有多少种文化形态,就有多少种音乐表现。只有真正打开音乐视野,扩展听觉阈限,才能领略到世界音乐的浩大和广袤。有鉴于此,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套引进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经典《世界音乐系列》(24册)。因为这套书涉猎音乐之广,富含各民族文化特色音乐存在之深,几乎涵盖和展现了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的多姿魅力和缤纷身影。因此,丛书先期第一辑九本出版不久,就引发了一系列音乐人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评价。他用“高山流水觅知音”表达了该套丛书面世的最大意义之所在。认为《世界音乐系列》有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科的发展。
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陈自明会长以八十四高龄参加研讨会,他简要回顾了自己在世界音乐研究道路上的经历。从最初的喜欢小提琴,鄙视中国民族音乐,不了解世界音乐;到因为从事民族乐器的改良工作而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感情;再到因在印度学习音乐一年,彻底改变了对音乐的看法,进入世界音乐领域。这一经历使得他越来越热爱世界音乐,也正因如此,他才在全国28个省、44个城市做世界音乐的推广。但此过程中,教材建设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现在,世界音乐已列入师范院校必修课,各中小学校也在逐步加强世界音乐的普及。世界音乐正在蓬勃发展,教材建设的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国内也有部分教材出版,但是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需要。国外的学者撰写了不少比较好的教材和专著,但是长期没有引进、翻译到中国来,可以说目前中国的整个世界音乐学科缺少教材。所以他认为,《世界音乐系列》这套教材翻译出版非常及时,不仅对南艺,对整个世界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朱昌耀主席认为,《世界音乐系列》丛书出版对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一直以来,一讲到音乐,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处于二元结构。实际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音乐更需要多样化。现在,江苏的民族音乐、戏剧音乐,包括中国的戏剧音乐,都在受经济的影响,在走下坡的趋势,这些更应该引起学者和学术单位的重视。《世界音乐系列》这套丛书的出版就体现了南艺领导对学科建设、对学术研究、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世界有这么多种的民族音乐,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去学习、去融合。他表示这套丛书的出版,也使江苏的音乐界更加重视民族音乐、东方音乐、世界音乐。
南艺研究生处处长范晓峰教授认为,近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受到冲击,接受的都是西方艺术音乐的教育,我们好几代人的音乐观念就是二元的,要么是我们自己的,要么是欧洲的、西方的,就两种音乐不断地融合,甚至是我们一直试图融合西方的东西,西方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融合我们的东西。我们一直在围绕着欧洲、围绕着西方转,我们一直在改变自己的观念来适应欧洲的音乐。而目前《世界音乐系列》这套丛书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南艺的音乐学院能不能尝试率先改变自己的教育体制,能不能不把钢琴课作为必修课。印度的音乐学院可以只教授自己的传统音乐,不学习西方的音乐,中国的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是否也可以这样尝试,是否可以只教授中国传统音乐、东方音乐、世界民族音乐。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音乐学理论研究的层面,真正要改变的是音乐教育。只有改变了学生的观念,那么几代人努力下来,这个学科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普及。所以,如果仅仅把这套教材仅仅作为一门课程的教材使用,就降低了这套教材的实际价值,不能把这套教材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世界音乐系列》的翻译汇聚了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深厚研究基础的学者,这也保证了其在翻译中从学术到语言保持“信达雅”的原则,使得丛书从内容到风格都尽可能得到原样呈现。专家学者就本丛书内容、特色以及翻译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
顾华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他坦言对于艺术的挚爱和投入几乎成了一种本能。多年的出版人经历又常常使他对于一本好书的付梓情不自禁地激动。这套《世界音乐系列》的出版让他再次体会到这种激动。他认为这套图书的翻译出版具有世界的眼光、权威的审定和原味的特色。
第一,世界的眼光。顾华明认为这套音乐图书内容涉及了全球各地音乐的多元化研究,展现了全球各地的民族音乐特色,大到音乐文化各色范畴,小到音乐乐器的不同格式,都有详尽而专业的细致表述,同时又不乏普及音乐知识、传播音乐理念的生动描绘,就其整体内容而言,可以说是开国内此类图书出版之先河。他表示通过这套丛书可以体现叔本华说的:“世界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现和表达。”
第二,权威的审定。全套丛书每一本由南京艺术学院管建华教授担任中文版主编,国内音乐学界的权威专家担任顾问,二十多家音乐学院及台港澳音乐学院的音乐人担任编委,主编和编委对译稿的精心耕耘和严格把关,也使得这套丛书原本具有的极高权威性和代表性,在中文语境里同样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性和受众面。
第三,原味的特色。国外的专业类图书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面向读者的可读性。《世界音乐系列》带有音乐人类学家们实地考察音乐的亲身感受,不仅有着鲜活的音乐活动氛围,更有着浓郁的异域文化生活气息。一个音节,一枚音符,都渗透着它们背后深邃的文化底蕴,显露出相应的多彩文化风貌和曲情之美①《世界音乐系列》每一本书都附赠了一张DVD,配套了书中的音响,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字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同时,通过音响获得更直接的音乐体验。,正所谓“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李渔语)。因此,对于广大读者来讲,无论是徜徉于音乐专业里的音乐人,还是游走在音乐专业边上的业余爱好者,都可以轻松上手,享受阅读。
顾华明表示,作为一个绘画出身的出版人,深知艺术世界的深刻和无限,也多次领略过艺术世界的那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空灵和“一览众山小”的宏伟,因此,对于目前《世界音乐系列》丛书的面世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和激动。最后,他用罗曼•罗兰的话语:“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表达了他的感受。
江苏省翻译协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文智先生是《世界音乐系列》丛书全套二十四本书的版权引进人,他回忆了十几年前和管建华教授合作引进提顿主编的《世界音乐》教材版权的经历。笑称是因为欣赏管建华对学术的追求和对世界音乐文化传播的热衷才合作至今。吴文智认为,目前的这套《世界音乐系列》非常好,他个人也非常喜欢这套书,所以才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洽谈引进版权。
南艺学报常务副主编钱建明教授于2009年最早在南艺音乐学院开设了世界音乐课程,他认为,自己十多年前在塞舌尔、毛里求斯及留尼汪等非洲沿海国家两年多的工作和访问期间积累了不少有关克里奥尔原住民音乐文化元素,相关经历使得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研究触角也形成了较为直接的体验。作为《世界音乐系列》丛书的翻译工作者之一,钱建明教授认为,这套书带给大家很多新颖的信息内容:不论是学术视野、异国文化还是我们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体验,包括个人自身的提升,已经超出了文字本身。他觉得自己一方面在做翻译工作,一方面也是在学习、归纳、梳理和提升。
钱建明表示,他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比如中国关于东方民族音乐的学术挖掘和呈现,可以追溯到王光祈那个时代,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没有完全按照比较音乐学、世界音乐的眼光和王光祈相关联的这个视野发展下去,没有看到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学者,包括专业院校的学者,这个视野的建立,相当长时间来是比较滞后的。而眼前的《世界音乐系列》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他认为,作为译者翻译的文本是一种既有的文化,理应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把它描述出来。但从学术视野和学科方法角度来讲,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梳理、有所辐射、有所提升。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写作手法以及论著的可读性都值得我们借鉴。作为中国的学者,在建设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学科方法、研究对象的同时,不仅应进一步深化学理意识,同时应在全球化背景下,把这种学术方法和异域文化更好地融合起来,开创有所不同的思维,获取不同以往的成果。
张应华教授承担了“世界音乐系列”丛书其中的一部《西非音乐》的翻译工作,在其翻译《西非音乐》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反思、学习原作者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他认为《西非音乐》秉承了丛书“体验音乐、表达文化”的写作思路。作者露丝·M·斯顿从音乐人类学田野的视角,结合前人的研究,透视西非的历史、社会结构以及当代西非音乐生活。比如文本的第一部分“游历西非”详细地描述了西非、利比里亚、格贝列社区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描述了作者本人在格贝列社区的经历以及作者的格贝列音乐经验的转换。另一方面,在对不同音乐表演的描述中,露丝·M·斯顿总是把具体的音乐表演放置到具体的“文化场域”之中,在体验具体音乐的同时,表达具体的文化。张应华认为,露丝·M·斯顿的《西非音乐》首先是解释学的,主要表现在她对格贝列人音乐的多面性、音色的分层现象、声部的呼应关系、节奏节拍的复合特征等方面的全面解读。露丝·M·斯顿的解读不同于康德所说的那样,“通过概念来理解和规定对象”,而是悬置了原有的西方音乐所谓的普适性概念,解放了作为“对象”的西非音乐,将西非音乐从“对象化”、“物化”中解救出来,使之还原到其原本的生态环境之中,还原为一种活态的生活事实。在《西非音乐》的文本中,露丝·M·斯顿对于格贝列音乐的解释不仅是“我思”的解释,同时还是“我在”的解释。露丝·M·斯顿将自己完全地放置到文本中,将自我对象化,将对象主体化,通过对象反思自我、理解自我、修正自我,在与对象的对话中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在主体与主体的相互理解中生成新的意义,一种既不是格贝列人生活经历中的意义,也不是露丝·M·斯顿主观想象中的意义,而是露丝·M·斯顿与格贝列人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意义,这种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值得中国学者借鉴。
中国艺术研究院金经言先生表示,在如此短的时间翻译如此多的内容非常了不起。他认为,这套丛书包含许多历史、文化上的内容,作为教材非常合适,因为了解世界音乐不可避免地要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音乐文化的哲学基础。金经言还提议研究出版“世界音乐术语”的辞典,可以方便全国的译者对世界音乐名词的统一。对于东方音乐学科建设,金经言建议可以参考德国的经验,每个专家全力研究某一个国家或者领域,这样十几个、几十个人最终联合起来会形成很大的合力。
河北师范大学齐易教授表示,从2004年开设世界音乐课程以后,有学生后来反馈这门课非常有意义,收获很大。但是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材问题,没有好的、系统的教材,所以教学很难。但是即使这样,他本人包括学生还是觉得这门课程很有价值。现在终于有了这样一套从内容到地域都比较全面的教材面世,他觉得这是承担世界音乐学科教学的教师很好的机会,在教学中这套丛书必将不断开拓教师和学生的眼光,从而也逐渐彰显它的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张玉瑧教授从多年参与世界音乐教学、研究的体验出发,提出未来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她认为,应该以《世界音乐系列》出版发行为契机,理论与实践并行,同时用行动诠释世界民族音乐,用实践检验学科教学成果,用耐心打磨世界民族音乐专业建设,用恒心坚持世界民族音乐在中国前行之理想,一步一步地将这块正在开垦的处女地渐进式地在中国发展起来。
陕西师范大学尚建科博士认为,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观念已经逐步深入学科发展之中,陕西师范大学的部分视唱练耳、基本乐科和一些器乐教师看到这套丛书非常感兴趣,纷纷表达了学习的愿望。尤其是有个担任视唱练耳教学的老师,从美国回来后感慨,一直以来欧洲音乐体系对音感训练是非常单一的,这是有问题的,美国大学关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对他们的冲击很大。这种观念的转变所带来的带动力量将是巨大的。尚建科表示,他在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观念的转变还是比较快的,关键是有好的教材和清晰的思路,要突破学科界限,关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麻莉表示,自己原本学习的是西方音乐史,到了德国后接触了民族音乐学才发现世界如此丰富。在德国,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是并立的两个不同学科,在德国学习包括后来在德国大学的世界音乐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就翻译工作而言,非常困难,可能为了一句话、一个词语的表达会纠结很久。而《世界音乐系列》在很短的时间就取得如此大的成果,让她对南艺的学术氛围和管建华教授的学术追求感到钦佩。
杨曦帆表示,近几年南艺音乐学院在管建华老师的带领下,在世界音乐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最近两年的《世界音乐系列》翻译工作,可谓甘苦自知。他认为世界音乐这门课程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学中确实也有很多方面非常难以把握,包括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等。杨曦帆认为,世界音乐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反思性上,它像一面镜子,反照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可以透过它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
其他与会专家也对教材的出版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影响发表自己的看法。管建华教授回顾了图书翻译、出版的过程,认为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有各方支持,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素养提高,需要去看整个世界,中国人也应该了解这个世界,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世界音乐的学科建设肯定会越来越好。
长期以来,中国关于东方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研究仍然比较少,相关出版物更是稀缺。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也因各种原因无法见诸国人。总体看来,我们关注的焦点仍然是西方音乐,而对占世界百分之八十八的非西方音乐关注远远不够。在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个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是一个迫切的需求。《世界音乐系列》图书版权引进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由管建华教授主编,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参与翻译。其在世界音乐研究方面的全面和权威性以及翻译的准确性都有极大的保证。丛书涉及全球化、文化变迁、身份认同、音乐与政治、国家音乐建构、生活世界、现象学解释学等学术前沿,既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也可以作为普通公民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读物。它的出版必将对中国的世界音乐学科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钱建明)
J605;J607
A
1008-9667(2016)04-0180-05
2016-11-10
陈国符(1970-),男,江苏宿迁人,南京艺术学院2015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东方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