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演奏中的“备谱”与“蓝谱”

2016-04-04 03:05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关键词:乐谱音响作曲家

祁 瑶(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音乐演奏中的“备谱”与“蓝谱”

祁 瑶(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

笔者自幼习筝,后习作曲。音乐表演经历使笔者对演奏者看待音乐作品的方式较为熟悉。学习作曲的经历及创作的实践引发了笔者对以往思考习惯的反思。从事专业教学后,对所发现的问题不断斟酌、琢磨,自觉演奏、作曲、教学三种身份的结合使笔者对于音乐演奏方面的认识与他人略有不同。笔者针对教学中所遇现象和问题,对演奏前准备工作——“备谱”与制定“蓝谱”进行了思考。

音乐表演;演奏;演奏技术;作品结构;备谱;制定蓝谱

一、部分音乐表演学习者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古筝专业教学十余年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面对一个不熟悉的曲目时,对作品的学习过程过于随意,其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

(一)部分学生在面对一个不熟悉曲目时翻谱即弹,对曲目本身的背景、内涵、美学风格等因素有意无意地忽视,只是关注如何用技巧把曲子弹奏出来,这类学生往往寄希望于熟能生巧,慢慢找到作品的“乐感”。这种边弹边熟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一种手指劳作方式,在练习过程中大脑几乎处于休眠状态,手慢慢“加热”的同时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力却加速退化,重复产生的肌肉惯性使动作相对于思维显得极为强势,大脑还没有发出指令,手指已然按部就班地“木然”弹奏了。更为严重的是,日积月累下的行为方式渐成习惯,不仅加大了日后调整的难度,对思维、听觉等综合能力的成长也形成阻碍,那些小时候显示出音乐才能的孩子在多年专业训练中逐渐对音乐麻木的现象亦出于此因。

(二)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依靠网上视频、音频跟弹模仿的另一部分学生,先入为主的音响与长期对已有资料的依赖,使他们错失了对音乐想象力、感知力、音乐内心听觉的珍贵的培养过程和锻炼的机会,减弱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空洞廉价的艺术复制,对模仿对象错误的麻木不觉。

这两种情况的共同点是都会带来音乐表演二度创作过程中主动性的缺乏和音乐表演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割裂。音乐感知力与综合能力的退化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范围渐渐缩小、逐渐单一,他们在意慢板是否用尽所有情感和全部气力,尽管看似粒粒充满饱和情感的音符却常使优美流畅的旋律充斥着怪诞的悲剧性的色彩;他们关心快板的速度,仿佛在进行一场奔跑的比赛,而快板前的过渡如同等待已久的发令枪声;他们对着镜头不断练习和调整某个外形动作,期盼潇洒的手势获得观众的喝彩,却不顾是否逾越了音乐内容和作品本有美学风格对表演的规定性。专业音乐表演领域这种情况的出现又对社会音乐教育产生了“示范效应”,这使音乐表演领域出现一种浮躁、肤浅的风气。

二、解决问题的手段——“备谱”和制定“蓝谱”

演奏家是作曲家与听众的中介环节,是音乐作品的传播者,也是作曲家思想的体现者。音乐演奏者应该具有透过视觉的乐谱信息来感受音乐深层内涵的强大能力,应该能结合自身经验和对音乐独到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二度创作按“谱”“索”骥,将乐谱中被褐藏辉的音乐内涵与内容进行细腻的恢复与丰富的延展,这种带有鲜明个性意识的音乐观念与音乐处理的方式是演奏者智慧高度的体现。为了保证作品在创作最后环节完整与精彩的体现,我建议演奏者养成练习前“备谱”和制定演奏“蓝谱”的习惯。

(一)备谱

音乐是通过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方面有组织地音声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声音艺术。音乐创作中,作曲家把一些不表达意义的原料(声音)通过一定的比例关系组合成具有意义的表达作者意图的形式(形象)。动机的发展、结构的安排、织体的运用通过严格巧妙的布局将作曲家脑中升腾的音乐内容或思想在预设中逐渐显现,时疏时密的点线之下显现出缜密的乐思,乐谱中承载着作曲家思维中的声音。

如果说蓝图是建筑设计师向建筑施工者提供的所有信息和要求,乐谱则是作曲家向演奏家传达信息和要求的唯一途径。与建筑蓝图详尽的数据标记不同的是,缘于音乐抽象的特性,音乐的全部内容并不能完全体现在乐谱中。乐谱记录主要围绕音高、节奏、速度、演奏技法等相对易于明确表达的音乐信息,而作曲家脑中的音色、声部、层次、乐句间和段落间的彼此关系与逻辑、气息的缓急与力度的分配等感受却难以详尽标注,有时殚精竭虑的“绘涂”不但显得寸莛击钟,“极为具体的要求”还会影响演奏者读谱的流畅性。简单地说,作曲家在创作时头脑中的音响在记录为乐谱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都流失了,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以乐谱上的视觉符号为基础,回溯音乐作品本有的丰富的音响形态,并及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笔者认为,这个溯源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备谱”。

“备谱”顾名思义就是演奏者在练习和演奏前,以乐谱为基础对乐谱的相关内容进行认知,为蓝谱的制定和音乐作品音响的恢复所做的准备工作。备谱包含两方面内容:

1、对乐谱及相关内容的分析

1) 对作曲家的了解。作曲家个人背景、学习与生活经历等因素对日后审美的形成和艺术个性最终的构成产生直接影响。演奏者如要将作品意义完整体现则需以乐谱为线索顺藤摸瓜、深挖细究、探其“音源”,方可对深藏其中的部分匡鼎解颐,在展现作曲家思想与个性的同时展现出演奏者的智慧。

2)对有关作品内容范畴的了解。包括对该作品题材与体裁、作品内容、作品时代背景、音乐风格、创作手法等诸多方面的了解,以便对该作品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

3)对作品内部结构的具体分析。音乐结构是将单一音符组合在一起的重要方式,是音乐语言的逻辑体现。作为备谱中的结构了解,主要指对乐段结构、织体与手法等曲式方面的分析。对以上方面的总结、分析与归纳将有利于作品的整体感与表达的合理感,避免段落功能雷同而造成结构的重复与多余,从而大幅提升此后的练习效率。

2、在分析之上对乐谱的本有音响状态进行恢复性想象

表演者在对乐谱和乐曲的背景进行了解和解读的同时,其实乐谱所代表的音响形态的恢复性想象往往在表演者头脑中已经开始进行,只不过,和较为成熟的二度创作的想象相比较,此时的想象是以乐谱和其他文化信息为基础,对音乐作品音响的恢复性想象。作为音乐载体的乐谱,它实际记录的只是作曲家思想的大致轮廓。扩展的意识引发对乐谱深层含义的挖掘,并对内容“留白”部分进行恢复,演奏者通过气息、音色与音质、力度等方面的安排将蕴藏在音符背后的具有情感个性的深层涵义体现出来,从而尽力缩小作曲家思想——乐谱——演奏者过程中内容的折耗。

需要指出的是,在备谱阶段所进行的恢复性想象,更多的是在解读作品本身的过程中,对作曲家所设定的作品音响形态在头脑中进行初步的构拟,这个过程是二度创作的组成部分,但在整个二度创作中,这种恢复性想象的创造性还不强,只能为下一步在蓝谱制定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打下基础。尽管如此,这种恢复性想象还是较为重要的,恢复性想象是音乐表演客观性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阶段,表演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就是空中楼阁,缺乏严谨和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蓝谱”

备谱完成后,演奏者需要在内心备谱阶段初步形成的音响形态基础上,考虑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定位,确定二度创作中曲目需要呈现的音乐风格,将作曲家对作品的规定性和作品原有历史文化背景所规约的作品特征,和表演者自己对作品样态的创造性构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来制定“蓝谱”。“蓝谱”实际上是演奏者对作品二度创作所形成音响形态的记录。和作曲家一样,蓝谱同样不可能将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对音响形态的创造性构想完完全全地记录下来,但考虑到大多情况下,蓝谱是演奏者记录给自己看的,所以,蓝谱的制定和记录可以使用通约性的或个性化的符号,将头脑中创造性的音响形态较为详尽地记写在乐谱上,这个记写最终的完成即是所谓“蓝谱”。

“蓝谱”一词受建筑蓝图 启发而来。笔者认为,“蓝谱”是将备谱过程中了解的相关资料与演奏预期目标通过整合最终形成的内心演奏要求在乐谱中给予较为详尽的标记和圈画;是演奏者对作曲家乐谱所做的更为细化的工作;是演奏者给自己重新制定的个性化乐谱;是练什么与怎么练的具体操作方案。

在制定“蓝谱”时,“蓝谱”包含两方面内容:

1 、音乐具体要求。演奏者就该作品对自己提出的音乐具体操作要求,是练什么的具体内容之体现。音乐内容包括:

1) 乐段与乐句。根据作品结构对乐段与乐句、声部与层次、气息与情绪等方面进行预先的划分与安排,具体包括乐段功能的划分与安排、乐句的划分与乐句间的连接与逻辑关系、乐句的连线种类、纵向声部的安排、横向层次的勾勒、音色色调布局与表达、气息的安排与变化及演奏情绪等内容。

2) 速度、力度、音色、音质。根据结构与织体的要求对速度、力度、不同音色与音质方面进行有对比的预设与安排。要强调的是,此文中音色colour of tone指应音乐的要求而进行的音乐色彩的转换,属运用范畴 ;音质musical quality指音符的质感,属技术把控范畴。音色在音质质感的衬托下更能显现出色彩的差异,而音质离开了音色则会显得单一、呆板。

3) 指法。根据音乐的语法与语气、创作风格、音色与音质等需求,结合自身的演奏机能,对较为复杂的乐句进行的预先指法设计与标注。

4)关键音。指作品中更具有深厚意义的音符,如秦腔中的苦音,其内容与情绪往往高于其他音符。演奏者根据音乐内容、风格与情绪的要求对其进行“捕捉”与圈画,以起到提纲挈领之效。

2、演奏技巧、难点标记以及预想的解决方案。演奏是音乐作品呈现的最后环节,技巧对于演奏者是否能够将精心构想付诸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1)音乐与技巧的关系:

a音乐是目的,技巧是手段。音乐的表达依赖于技巧,脱离技巧的音乐如同纸上谈兵,完美的技巧不但能表达音乐表象目的,还可以展现语言无法表达的深层次的内涵。同样,技巧只有在实现音乐的表达和内涵时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具有鲜活的生命。如脱离了音乐,技巧如同生命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技巧存在的根本意义。

b音乐与技巧的协调发展。当音乐的表达遭遇落后技巧的牵制,音乐内容不但难以完整,且空洞乏味。反之,当演奏者内心音乐内容干涩,缺乏对音乐的深层理解和感受时,技巧的表现将显得多余而浮夸。

c音乐和技巧是相互促进发展的。音乐内容和内涵的丰富是促进演奏技巧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动力。当演奏家通过训练的技巧可以较为轻松地描绘音乐内容时,作曲家内心更复杂、更丰富的音乐感受便会升腾起来,脑中的音乐表现再次被拓宽。反之,这种感受下难度不断增加的乐谱也给演奏家提出更高的技巧要求,技巧被促使着不断发展。

2)练习前对技术难点的排查需要演奏者锻炼细致的读谱能力、较强的内心听觉与模拟演奏想象,对难点的圈画不仅能引起演奏者的高度重视,更利于他(她)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面对难点、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练琴习惯最终获得真正的演奏自信。

3)难度预想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是对演奏者思考能力的检验。演奏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检与总结的能力,在练习前对难度进行解决方案的预设将大幅提升练习效率,而针对难点所做的种种预想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该作品中的技术窘迫,对解决其他作品类似的技术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

4)有效的技术拓展训练办法——四变法。对于较为普遍的技巧困难,建议对某种技巧在较小的范围内(一般不超过四小节)采用变速、变序、变距、变力的四变法加固技巧,使之逐渐稳定。变速法:将单一的演奏技术由慢渐快、由四分音符至八分至十六分音符,不断改变速度的训练方法;变序:包括改变弹奏顺序与弦序两种方法。前者为作品中原指法开始,逐渐将顺序交换,以使各个手指功能相当;后者为由作品原弦序开始,逐渐以此做把位移动,不仅使手指逐渐适应不同粗细琴弦的张力,在不同把位上的移动也加强了手指的耐力;变距:作品中原指法开始,并逐渐加大或缩小原指距离,以此加强手指张力与柔韧;变力:将该技术用不同力度进行训练,以加强手指控制能力。

结 语

音乐是具有思想性的,它是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与审美取向结合的反映,并呈现出对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思考,雨果也曾说:“音乐是思维的声音”。演奏者面对乐谱需要严谨的态度更应具有创造性的思考,而不能只是随意堆砌音响和一味模仿。专业演奏者通过“备谱”和制定“蓝谱”,充分发挥专业演奏者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寻找作曲家思维的基础上实现对真实自我的寻找。当演奏者将斟酌已久的思考仔细勾绘在乐谱上时,这份载有作曲家与演奏家思维印记的蓝谱不仅闪烁着他们创造性的智慧,也述说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只有这样的音乐才是属于音乐人的音响,才是真正体现作为每一代音乐表演者的担当的有价值的艺术品。

文章仅为个人对音乐表演教学所遇问题的思考,蓝谱的提出粗浅而唐突,请前辈、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1]周晓琴. 以“自然”为审美意象的传统筝曲及其审美追求[D].武汉音乐学院, 2014.

[2]李月晴. 阐释古筝演奏技法与历史题材音乐表现的二度创作[D].武汉音乐学院,2013.

[3]谢静杨. 音乐表演中的意境生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4]杨易禾. 意境——音乐表演艺术的审美范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3(4).

[5]李锋,左建新. 钢琴演奏中的艺术构思[J].艺术百家. 2006(7).

[6]陈沛. 钢琴演奏中的思维性背谱[J].人民音乐. 2008(7).

[7]范晓峰. 音乐理解现象中的“音心对映”关系[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8(3).

(责任编辑:李小戈)

J604.6;J605

A

1008-9667(2016)04-0161-04

2016-10-21

祁 瑶(1973— ),女,江苏南京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筝表演与教学。

猜你喜欢
乐谱音响作曲家
山之高
小小作曲家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乐谱:放飞梦想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基因密码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