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实秋的译德

2016-04-04 01:13冯春波
关键词:梁实秋莎士比亚译者

冯春波

(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论梁实秋的译德

冯春波

(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职业活动中则应该遵循职业道德,译者自然应该受到译德的约束。梁实秋是我国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独立译为汉语的翻译家。他译德高尚,是译者的典范。该文首先论述道德、职业道德和译德问题,之后结合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从翻译动机、原作选择、翻译策略、对其他翻译主体的忠诚以及其他方面(如对待报酬的态度),论述这位翻译家的高尚译德,以期对译德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并对我国译者有所教益。

梁实秋;道德;译德;翻译

URI: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61019.0134.028.html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的对象往往是翻译客体,即原本和译本,但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表现之一就是对其职业道德关注不足。

一、道德、职业道德与译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1]。谈到道德,就不能不提到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原则”[1]。不论是道德还是伦理,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规范、原则。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由此必然会产生种种矛盾和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准则、规范、原则来约束其行为。另外,有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叫伦理学,又称道德学、道德科学、道德哲学。可见,伦理和道德是同义词,在汉语中,它们有时交替使用,有时并列使用。我国英汉辞书中,ethics的对应词为“道德,伦理”,而汉英辞书中,“道德”和“伦理”的对应词也均为ethics,morality,moral principles。实际上,ethics、ethic和morality、moral均来自希腊语ethos(习俗、习惯、人格)。

在谈到道德问题时,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良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得服从某种内在裁决。这种裁决威慑着他,使他心怀敬畏”[2]71“作为理存在者的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特定的正当规则,或理性的‘绝对命令’”[3]224。然而,至少在当今社会,事实并非如此。

麦金太尔在其《德性之后》一书中说,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进步和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道德的巨大退步,而新技术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更加剧了物质进步与道德沉沦的大分裂,使得人类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哲学处于深刻的社会危机中[4]57。在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经过历史的沧桑巨变,比如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呈现衰落颓势。

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不论哪一职业,有了道德规范,才可能保障其顺利发展,保障该职业或行业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使得职业个体在职业伦理的熏陶和约束下提升个人道德。职业道德是个人道德的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是自从职业分工后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麦金太尔曾经指出,古代社会是以德行为中心的,而现代社会是以规则为中心的[5]18。处于职场的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则,译者自然也不应该凌驾于其上。

前文提到了伦理学这一学科。有伦理学,自然也有职业伦理学(也称职业道德学),相应地也应该有翻译伦理学这一翻译学或伦理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翻译伦理学方面的专著。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翻译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翻译道德或译德,后者在汉语中更为常用。

谈到译德,首先要谈到译者,因为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要操作者。一些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文本,这时,译者的动机和选择的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待译文本不是由译者选择的,但译者有权决定是否接受翻译任务。接受任务后,主要由译者决定翻译策略。随着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增多,翻译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译者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也是关键性的。

当前,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的驱使和名利的诱惑,翻译界出现了不少问题,多数与道德有关,已经引起注意。2002年,中国12位著名翻译家提出了“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6]。许均认为,翻译界出现了许多不良现象,但是翻译批评不够。“翻译批评的失语与缺席,对于翻译事业无疑是不利的……翻译批评的伦理力量对于‘不健康的翻译道德’而言,无疑是高悬着的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7]我们认为,翻译批评固然重要,弘扬优秀翻译家的高尚译德也是必要的。

二、梁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翻译中的译德表现

梁实秋(1903—1987),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词典编纂家,是中国第一位独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工作的翻译家。

20世纪初,西方文化经过卢梭等倡导的打破束缚、放任自我、弃绝典章制度、复归自然的“一种”浪漫主义冲击之后,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逆潮头而动,抨击了泛情人道主义和科学人道主义,批评了想象上的过度放纵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呼吁节制情感,恢复人文秩序。白璧德对佛教及孔、孟、老、庄等都颇有研究,师从于他的梁实秋深受影响。

受儒学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两种文化思想的共同影响,梁实秋推崇中庸之道,力图在自然主义的纵欲和宗教的灭欲之间求得平衡。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普遍、永久的人性,强调以理制欲,崇尚典雅、适度的美学原则。这一中庸人生哲学态度自然影响其翻译观。梁实秋高尚的译德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译者的职业道德应该体现在翻译过程中。彭萍认为,翻译活动可以分为翻译的动机、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的策略、译者的责任感、译文的接受[8]89-179。笔者认为,将译者的责任感和译文的接受看作是翻译活动的环节,较为牵强,因为译者的责任感,或者说译德,是体现在翻译活动中一种道德感。至于译文的接受,如果译者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翻译应该具备的才能,译文是会得到接受的。即使由于偶然的原因,译文未能或暂时未能得到接受,也不能就此否认一位高尚的翻译家的译德。

本文将从翻译动机、原作选择、翻译策略、对其他翻译主体的忠诚以及其他方面(如对待报酬、保密)对梁实秋高尚的译德进行论述。

(一)翻译动机良好

道德主要约束人的行为。正常人的行为,总是从动机开始。动机会产生行为,行为会产生结果,因此,动机应该受到道德的制约,是道德评价的对象,正如康德认为,“行动的道德价值中那本质的东西是:道德法则必须直接地决定意志”[9]237。翻译自然是有动机的,也自然涉及道德问题。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往往具有良好的翻译动机。

梁实秋译莎的动机,可以追溯到1930年胡适就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职。胡适倡议将其作全部译成汉语,拟请闻一多、梁实秋、陈伯通、叶公超、徐志摩五人担任翻译,但徐志摩去世,其他人先后退出,最后只剩下梁实秋一人。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创作并翻译了大量白话诗歌。他译诗是为了丰富民众语言,创造新文学,强调文学的人文精神。胡适认为翻译文学名著也和译诗一样,可以“通过介绍异域文化而充实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并“唤醒国民”“教化国民”[10]82-83。虽然译《莎士比亚全集》最初是胡适的选择,但这符合梁实秋翻译第一流作品的主张,也与其翻译动机大致相同,因为“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的内在动因是阐释莎氏著作的人文精神”[11],自然是要让这种精神丰富中华文化,教化国民,其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见后文)也自然丰富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

(二)慎重选择原作

梁实秋主张译介反映永久人性的经典著作,也多次强调莎士比亚作品作对永恒人性的描写,认为莎士比亚把全副精神用到了人性描写上面,所以莎士比亚作品正合其选择意向。

梁实秋选择原作极为慎重,曾批评某些人在这方面的非理性态度。梁实秋认为当时的译者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未能采取理性的态度,其选择缺乏纪律性、目的性,结果往往把国外的三四流作品介绍到了中国。在莎士比亚作品版本的选择方面,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他克服资料欠缺的困难,广泛搜集相关材料。本着存真的原则,经过认真甄别、筛选,他最终选定了未经任何删节的牛津本。

一部书籍,无论是通过抄写、刻印或其他方法制成,由于时代、地区、条件、写刻人等有所不同,各种版本之间必有差异,比如内容的增删、修改、变化等。因此,有必要研究书籍版本,辨别真伪优劣。梁实秋高度的责任心确保了这一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翻译策略异化为主,力图存真

翻译之难在于“隔”。我国古代翻译家道安讲“五失本三不易”[12]24,言翻译梵经,有五种失原本之义并三种之不容易者,已明确说明翻译中的隔膜问题。“隔”不仅表现在于文字、词义、语法、音律、文体等语言学的方方面面,更表现在语言背后异彩纷呈的文化。翻译应对的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文化的隔阂是更大的困难,译者必须语言、文化能力兼备。如果译者的语言、文化能力算是译德的一部分[8],那么学贯中西的梁实秋自不在话下。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译德高尚者,要明确个人文化立场,而该立场的确定直接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归化和异化可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不完全相同。直译和意译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文化、美学等因素。可见,异化和归化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以译者的文化立场来区分的。面对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译者大致有三种立场可以选择:一是站在源语文化的立场上,倾向于异化策略;二是站在译语文化的立场上,倾向于归化策略;三是站在沟通两种文化的立场上,努力寻求一条中庸之道。不过,归化和异化策略并非泾渭分明。译者在同一翻译过程中不会仅仅使用其中之一,而是偏重其一,但绝非始终如一,而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策略。

梁实秋译莎士比亚作品主要采用异化策略。这主要包含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在语言方面,他注重引进新的表达方式,力求对汉语中某些规范进行扩展和充实;在文化方面,他以“存真”为宗旨,重在介绍原著,不作删改,力求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例如,莎氏剧中淫秽之词比较多,绝大部分是假藉文字游戏,尤其是所谓双关语。朱生豪先生把这些部分几乎完全删去,梁实秋觉得很可惜,认为“莎氏原作猥亵处,仍宜保留,以存其真”[13]12。梁实秋认为这些粗话俗语反映了人物的粗陋浅薄的性格特征,应该忠实地翻译过来。梁实秋的译文基本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风貌,原文高雅处还其高雅,粗俗处还其粗俗。但是,他并未以忽略中国文化为代价,相反,他怀着负责的态度,以熟悉了解异域文化为前提,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本土文化输入了养分。

再以人名翻译为例,他不完全赞同将其归化处理。他反对将西方人名翻译成中国式的名字,以免误导部分读者。但是,他没有将异化策略绝对化,而是适时借助归化策略。他把一些传达人物的性格、职业等信息的名字按照意思翻译出了出来,方便读者对他们的了解。比如《亨利四世》[14]中的英雄人物Sir Henry Percy的绰号“Hotspur”译为“霹雳火”,而不是“豪斯博”,表现了该人物性急、鲁莽的性格;将《仲夏夜之梦》[14]中工匠的名字“Bottom”“Flute”“Quince”“Snout”“Starveling”,分别译为“线团”“笛子”“木楔”“壶嘴”和“瘦鬼”,使读者了解了他们的职业分工或外貌特征。

在处理文化特有词汇方面,梁实秋十分重视文化传真。文化特有词汇是保持原文陌生感或异域性的核心内容之一。翻译即翻“异”,采用异化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才不至于剥夺源语文化的话语权。梁实秋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文化特有词汇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的同时,常常采用注释这一补偿手段,即阿皮亚(Appiah)所说的“厚重翻译法”(thick translation)[15]808-819,即为译语读者更加尊重源语文化和更好地欣赏他者文化的思维与思维表达方式,译者在译文中加入大量的注释和评注,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

尽管梁实秋注重彰显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采用了异化策略,但也十分注重两者的沟通。他认为“西海东海,心理攸同”,尽管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的情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翻译某些文化内涵相似的内容时,他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学性与可读性的结合。他承认文化对话的差异,但在差异中搭建桥梁,使异质文化从相互碰撞到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结合。

(四)忠诚翻译活动中其他主体

译德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诺德用“忠诚”区别于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认为“忠诚”是一个伦理概念,是译者对翻译合作活动中其他参与者所负有的责任,而“忠实”只是文本之间的关系。“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16]215。因此,译德要求译者忠诚于原文作者、发起人和译文读者。

1.忠诚于原作者

梁实秋一直忠诚于原作者。对于原作中的意义,他尽可能忠实再现,采用异化策略就是一个有利的证据。忠实于原作“是翻译具体操作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标准”[8]。尽管忠实观受到了挑战,但是翻译不同于创作,译者不应该有作者的创作自由,轻视忠实就违背了翻译的规律。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把源语文本的内容用译语表达出来。梁实秋的译文以散文为主,对于有韵脚的对句,也照原样译成中文,并加以相应的韵脚。他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尽量保留原文的节奏,还尽可能保存莎翁原文的标点符号。如果译者不能忠实反映原作内容,随便改变原作艺术形式,则无所谓忠诚于原作者。梁实秋忠实于原作,忠诚于原作者,符合了遵守切斯特曼所说的“再现的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17]34-43。

2.忠诚于译文读者

译者也要忠实于译文读者,否则他就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译文就会缺乏受众,就没有了市场,翻译就失去了意义。忠诚于译文读者,主要是说翻译应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他能够把自己研究莎士比亚作品获得的理解渗透到译文,使其体现出深厚的学养和较强的读者意识。梁实秋说过:“我翻译莎士比亚,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18]看来他心目中的读者是有必要阅读莎士比亚原作的人士,因此,其译本富有学术气息。在每一莎剧译文前,他都添加序言,注明写作时间,介绍故事来源、版本源流、舞台历史,说明该剧的意义,陈述批评意见等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了解异域文化。莎士比亚作品中晦涩难懂之处,如典故、双关语等,他都做了注解。译注兼顾,既能帮助读者欣赏原著,也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但是,虽然梁实秋心目中的读者是教育程度较高者,绝不意味着莎剧译文的语言总是要典雅。朱生豪先生的译文是典雅文言,而梁实秋的译文译更为平白口语化。这里有一例子,二者译风之别,可见一斑。例如,grave或者tomb,朱译为“窀穸”,wind译为“罡风”[14],如果阅读,读者未必明白它们分别是“墓穴”和“天空中极高处之强风”的意思,更不要说演出了。梁译分别译为“坟墓”和“阴风”,一看一听就能明白。口语化更合乎莎剧的特色,因为舞台上的说词观众无暇细辨。

3.忠诚于发起人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是对发起人胡适的忠诚。他相信发起人推荐的作品值得翻译,因为莎士比亚作品属于他本人主张译介的一流作品。梁实秋遵照发起人的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半生的时间,完成了翻译任务。译德高尚者不会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盲目接受发起人的委托,而是会凭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深厚的语言文学修养和卓越的鉴赏力,选择那些能丰富本土语言文化、培养读者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作品,参考发起人的建议,尽量奉献令人满意的译作。

(五)其他方面的译德

有的学者认为,正确对待报酬、为客户保密也属于译德问题[19]210。

合理的报酬是应得的,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从业目标。每一种职业都应该按照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合理收费。就梁实秋来说,他并没有得到发起人承诺的报酬。发起人胡适组织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原来暂定经费为5万元,但是后来,成员要么去世、要么退出,这一计划不了了之。后来的事实证明,梁实秋是不计报酬的。他说:“我这一生有30年的工夫送给了莎氏,我自得其乐而已。但也有无形的报酬,我从莎氏著作中,培养了一种人生态度,对世界万物抱有浓厚兴趣,对人间万象持理解容忍的心胸。”①梁实秋与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http://dailynews.sina.com.cn.1999年4月21日14:58中华读书报.

至于保密,由于其作品不是商业或其他方面需要保密的原文,不涉及这一译德问题。

三、结语

翻译是当今世界一种普遍存在且必不可少的活动。它使国与国之间的思想和物质交流成为可能,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尽管翻译活动总体上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译者道德修养不足,有时会导致劣质翻译、没有意义的翻译等问题,给翻译涉及的各方带来了经济、精神等方面的损失,影响了翻译职业的声誉。

梁实秋是高尚译德的典范。他深厚的学养和高度的责任心确保了莎作翻译工作的圆满完成,丰富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宝库,用莎士比亚的人文精神教化了读者,用优秀的译本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在翻译动机、原作选择、翻译策略、对翻译活动其他主体的忠诚、正确对待报酬以及其他方面,梁实秋都表现出了高尚的译德,堪称译者的典范。

[1]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康德.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M].向阳,刘晓建,编.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3]西季威客.伦理学史纲[M].熊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杨琳.麦金泰尔视野中的道德危机[J],哲学百家,2006,(5).

[5]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季羡林,等.关于恪守译德,提高翻译质量的倡议和呼吁[J].出版发行研究,2002,(4).

[7]许均.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J].中国图书评论,2005,(9).

[8]彭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9]康德.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康德谈道德哲学[M].向阳,刘晓建,编.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

[10]严晓江.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1]李诠林.阐释学视野里的梁实秋[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6).

[1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梁实秋,莎士比亚与性[M]//刘天华、维辛,编选.梁实秋读书札记.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4]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中英对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15]Appiah,K.Antony.1993.Thick Translation[C].In 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

[16]Nord,C.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s[C].In Anna,T.,ed.Scope and Skopos in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7.

[17]Chesterman,A.Ethics of Translation[C].In Baker,M.(ed)(ed),TranslationStudies:CriticalConceptsinLinguistics(Vol.III).New York:Routledge,2009.

[18]赵军峰.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个案研究[J].中国翻译,2007,(2).

[19]Bayles,M.D.Professional Ethics[M].Belmont,Cal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9.

(责任编辑:李登叶)

On Liang Shiqiu’s Ethics of Translation

FENG Chun-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n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Urumqi 830063 Xinjiang,China)

Ethics are moral rules or principles of behavior.Professional ethics are ethics that should be obeyed when people are engaged in professional activities.Naturally,translators should also be subjected to the government of ethics.Liang Shiqiu was the first translator to render into Chinese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He is,because of his admirable ethics of translation,an exemplary translator.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ethnics,professional ethics and ethics of translation,and then,combining with this great translator’s rendition of Shakespearean works,elaborates on his translation ethics,so as to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ethics of translation and be instructive for translators in China.

Liang Shi-qiu;ethics;ethics of translation;translation

H2059

A

1671-0304(2016)05-0120-05

2016-06-10

时间]2016-10-19 1:34

冯春波,男,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双语词典学,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梁实秋莎士比亚译者
莎士比亚(素描)
梁实秋谈付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北平的零食小贩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没留神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