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特点及启示

2016-04-03 20:40张路珊
关键词:体验式环境教育

宋 超,张路珊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特点及启示

宋超,张路珊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环境教育的目的要求知行结合,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作为“在环境中的教育”和“行为领域”教育目标,把环境本身作为教育必要条件,培养环境情感、行动能力与行为习惯。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主要特点包括:综合开发自然环境与生态文化资源,建设并有效利用环境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隐性教育功能,建设环境教育隐性课程;构成社会多样主体协作实施计划项目,推进体验式教学实践。

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特点

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工程。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起步较早,1970年世界首部环境教育法——美国《环境教育法》颁布实施。发展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境素养(Environmental Literacy)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途径。2015年我国新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要求,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环境教育教学内容综合、学科跨度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要求必须充分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加强体验式教学。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主要特点,探讨对于我国加强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启示。

一、环境教育目的要求及目标结构

环境教育目的要求知行结合,旨在培养每一个人的环境意识、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行动能力等环境素养,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新的行为模式,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环境教育“目的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1]35。1975年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会议提出,环境教育是为每一个人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行为的新模式。目的在于培养全世界的人们,为解决当前已有问题和预防新问题产生具有独立行动和集体行动的能力[2]102。

环境教育总体目的就是“造就一个由具有环境素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3]23-27。美国学者罗斯(Roth)认为:环境素养基本上来说是这样一种能力,可以感知和理解环境系统的相对健康,并采取措施维护、重建或改善这些系统的健康……环境素养应就这些值得注意的行为来定义。环境问题是由于日常经济活动引起,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创新重塑价值观念和生活样式。1977年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强调,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团体以及整个社会要在解决“环境的问题上创造出新的行为典范”[4]35-44。1980年西德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合会议宣布,所有学校都必须实施环境教育。“各学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环境意识,自觉拥护环境管理,养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5]17-21。

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ct,1990)指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都能学习环境知识和参与环保行动。环境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重要。致力于环境素养培养的教育者必须确保他们的工作关系到,而且有助于当地的、全国的、全球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运动。

环境教育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环境教育目的、目标和全球观等内部因素,以及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外部因素。发达国家解决环境问题不单依靠环保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更重视环境教育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环境素养渗透着“政治素养”( political literacy)。环境素养培养离不开政治与社会性学习的投入。瑞士重视环境专业知识教育,同时注重环境政治和道德伦理教育,注重提高价值批判与反思能力。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求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6]349-352。2003年日本政府颁布《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规定:开展环境教育是为了“发挥构成社会的多样主体各自的切实作用,以构筑可持续社会而进行的”[7]17-19。2008年韩国实施《环境教育振兴法》规定,环境教育目的包括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及意识、技能、价值与态度、行动和参与实践等层面。

环境教育目的是环境意识、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环境行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包含、彼此缠绕形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Hmes和Hungerfoni等认为,环境行为是一种基于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有意识行为[8]1-8。环境行为基础构成包括“意向”,“意向”与“动机”密切相关。而“动机”决定于“责任感”与“承诺”[9]407-424。有学者把环境意识分为感性认识、知识、态度、评价和行动5个层次,而环境态度又包含环境信念、环境价值观等要素。但培养环境意识最终目的是养成正确的环境行为习惯[10]423-426。环境行动与环境意识、环境素养内涵相近,都可以测度环境教育目的实现程度,它包含不同层次8个变量。其中,环境敏感度、环境行为策略知识与技能对环境行为最具影响力[11]31-40。

环境教育目的决定环境教育具有多层次目标。环境教育学家亚瑟·卢卡斯(A. M. Lucas)把目的与目标相应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关于环境的教育”,以提高和拓展个体的环境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传授环境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二是“为了环境的教育”,以改善环境为教育目标,学习掌握改善环境的途径、方法和行动策略;三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以个体形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和习惯为教育目标,把环境本身作为教育必要条件,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环境中体验、观察和探索,获得第一手资料,培养环境意识、情感、行为能力和习惯。环境教育目标是环境教育的思想核心、发展指南和评价监督依据。卢卡斯环境教育目标分类合理,全面涵盖美国学者霍恩斯坦(A.Dean Hauenstein)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四类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行为领域。

二、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特点

体验式教学(Experiential Teaching)具有自主性、协作性、创造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杜威(John Dewey)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都源于体验。应组织引导学生从经验中“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12]76。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作用,学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而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尊重个性发展,“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13]12。这种自组织体验教学不仅具有协作性、创造性,还具有隐蔽性。学生以潜藏内心深处摄取机制,进行内隐式的学习,“自觉”接受隐性教学信息影响,往往因环境因素刺激而无意识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14]150。发达国家重视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环境教育基地分布广并有效利用

环境教育基地作为联结正规教育系统和非正规教育系统的桥梁及多元化的教育平台,是一种拉近师生、公民与自然环境亲近距离的户外体验式场所。环境教育基地与环境教育中心、环境学习中心、自然中心等称谓内涵相近,都具有开展环境教育户外体验式教学功能。德国学者多拉瑟(Rainer Dollase)指出:环境保护是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人们热爱环境才会保护环境,自觉参与环境教育。早在1892年英国爱丁堡设置田野学习中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环境情感。1971年英国将环境教育纳入初高中教学体系,不到10年仅苏格兰和威尔士就建成环境教育基地360所。英国环境教育体验教学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环境问题。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制订《国家课程指南7:环境课程》规定环境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目标,强调“环境教育教学中心任务是加强学生自己直接体验课程设计和组织。发挥实践教学作用,促进环境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参观NCC.Curriculum Guidance7:Environmental Education[M].National Curriculun Council,1990。。

美国自1961年起国家奥德班协会推进社区自然中心建设,未及10年25个州100多个社区相继成立,提供环境体验教育服务。20世纪70年代初澳大利亚学校及社区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实践快速发展,至1988年澳全国人口仅1600万,而环境教育基地达127处。20世纪80年代瑞典把环境教育重点放在户外体验教学[15]9-37。目前北美有5000多所环境教育基地类型的机构。其中,50%以上由政府单位经营管理,39%属于私人或非盈利组织,9%属于大专院校。在地点和预算方面,乡村占37%,郊区占25%,都市占18%。在规模、管理和利用率上,32%的中心面积超过500英亩,20%的中心面积在5英亩以下,但中心专职人员仅1~5名,1/3的中心年接待单日型和住宿型活动人次超过5.3万[16]16-21。

(二)综合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文化资源

德国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均对环境教育提出指导性建议,都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文化来开发环境教育资源。强调自然的多样性、个性和美丽,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自然是经验和知识的场所、自然是艺术和音乐的源泉,要求把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环境教育源,如居住区、村庄和城镇发展、路标保存、农业景观及其历史变革等。同时,重视教育公民尤其青年学生理解基本的生态法则,认识自然资源有限性、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的脆弱性、环境负担类型及程度,了解人类活动给空气、水源、土地、气候、动植物、景观和文化带来的影响。为有效促进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德国民间环保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合作在工厂、农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园建设环教中心,如卡尔秀(Karlshohe)环教中心、尤克威克探险湖(Okowerk Teufelssee)环教中心、北海霍克岛(Hooge)沙滩保护环教中心等体验式教学基地。其中,一些环教中心配备废旧汽车改装的生态汽车,方便师生野外考察使用。这些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场所基础条件各异,有的是农场,有的是森林、草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有的是野生动物园、植物园和公园等,但都属于开放性的公共设施,随时能够为市民和学生提供认识自然、探索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一般来说,师生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共同选择环教中心,进行约两周时间的生活体验。像生物课的环境教育,学生采集标本,由教师指导实验,增强教学自主性和趣味性。

日本民间团体利用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体验式教学项目。东京湾NPO团体的“大地守护协会”、九州岛博多湾的“和白沼泽保全集会”“和白沼泽守护协会”及本州中部地区爱知县蒲郡市三河湾的市民自治团体,都是潮间带民间环保教育的主要力量。这些民间团体根据市民和学生环境教育需要协作开发“潮间带”项目,利用东京湾、九州岛博多湾、蒲郡市三河湾的潮间带引导市民和学生清理浒苔,了解潮间带栖息生物净化环境与浒苔破坏潮间带环境的原理,切身感悟浒苔清理难度,提升保护潮间带环境的认识和技能。同样,“森林·河流·海洋”环保教育,由渔协、农协等民间团体与北海道森林联合会协作进行。日本民间把“藏鱼林”称作“森林是海洋的恋人”,是指越靠近水的山越绿,山越绿鱼越多。民间团体利用这种生态文化资源开发体验教学项目,使学生通过植树体验认识森林与海洋生态关系,具有环保教育、生态文化保存、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三)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隐性教育功能

隐性教育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与显性教育方式功能互补。发达国家环教基地是公众环境教育及休闲娱乐的重要基础设施。法国利用环境保护区、名胜古迹、风景区建立环教基地,学生在游览名胜古迹参与环保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法国政府资助开设“发现班”,组织学生游览考察。美国波科诺环境教育中心(PEEC)成立于1972年,占地15.4公顷,位于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三州交界的特拉华水坝国家游憩区(Delaware Water Gap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这是宾夕法尼亚州一所专科学校承租建设的住宿型环教基地,由一个基金会负责运营,开设野生动物、森林蕨类及菌类、溪流与湖泊、生态学、气象研究、自然艺术及工艺等理论教育课程,同时开设感觉步道、化石之旅、印第安遗址之旅、观鸟、湿地保护区参观、游泳、独木舟操舟等隐性教育课程。学生在环教中心3~5天,既受到显性教育,又在休闲娱乐中受到隐性教育。

体验式教学场景内隐循环经济教育。隐性教育把教育信息内隐于环境载体,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德国绿党支持一家环保组织利用始建于1871年的德国第一家自来水厂旧址,修建尤克威克探险湖环境教育基地,保留其初创时期全部设备。该场景内隐循环经济教育,使学生了解自来水生产流程,潜移默化地受到循环经济教育[5]17-21。德国环教基地配备废旧汽车改装的生态汽车及美、日、韩等国家一些环教基地配备再生能源、污水处理、雨水回收、垃圾处理等设施,都具有循环经济的隐性教育功能。

重视校园环境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校园隐性课程特点是不专门创设场景,学生通过参与生态校园建设,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教育。美国将中小学课堂教学与户外体验教学相结合,实施各种计划项目和措施开发体验式教学。201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启动“绿丝带学校计划”(Green Ribbon Schools ),师生共建环境友好型校园,以质量评价奖励机制促进学校开展环保与节约能源、回收废弃物等活动。德国学校普遍注重开发校园隐性课程,教师带领学生种草栽花挖水塘,修建水循环节水系统,建设生态校园。隐性课程属于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如汉堡朱利亚斯(Julius)综合中学的生物课,每周安排2次共90分钟的校园隐性课程体验式教学。

(四)实施计划项目推进体验式教学实践

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及其政策目标要求,实施环境教育计划项目,使学生在各层次教育中都能受到环境教育。1971~1973年美国4000多所中小学校推行国家《环境体验学习计划》。1990年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实施后,环保署推出《环境教育和培训计划》(Environmental Edue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由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投资开发课程、培训师资。美国“绿丝带学校计划”、瑞典“学校绿色计划”等项目实施,都有效推进了体验式教学实践。日本《环境教育法》要求,国家机构、地方公共团体及民间团体等多样社会主体协作,实施环教计划项目带动体验式教学实践。其中,覆盖学校、家庭和社会从儿童到成人的21世纪环境教育AAA计划(Anyone, Anytime, Anywhere),包括环境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等联合推进的“儿童课后环境教育”计划和国土交通省负责的“海边环境教育”“水边再发现”等计划项目,力图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机会参与环境教育。韩国为推进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 2004年教育部、环境与国土海洋资源部及青少年儿童发展研究院在全国推广“跟我来移动环境教室”项目。这是利用废旧大型集装箱卡车和公交车改装,按照环境教育要求配备器材形成“跟我来移动环境教室”。根据预约开进幼儿园和小学校园,提供所需场景体验式教学空间。

三、发达国家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的启示

我国开展环境教育近30年,增进了公众环境意识。但实践体验教学尚未得到重视,公众环境技能及参与度低,知行不一现象比较普遍。新修订实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应采取“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17]4-5。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经验和特点,对我国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有以下启示。

第一,规范教育内容、统一教育目的。颁布《环境教育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知行结合目标要求,明确相关行政部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环境教育职责,强化实践与体验式教学。编发统一教学大纲,颁布体验式教学考评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政府引导支持多样主体应相互协作,构建学校、工作场所、民间组织、家庭、社区五位一体全民参与终身受教的环境教育体制机制。

第二,多样主体合作建设环境教育基地。目前部分省市已建成一批环教基地,但全国环教基地数量、规模和功能等方面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样主体应相互协作,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区、名胜古迹、生态园区与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等资源建立环教基地,并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

第三,建设环境教育基地、保存生态文化打造休闲游憩产品。环教基地作为一种市民环境素养培养平台,给居民和师生提供环境教育及休闲娱乐条件。环教基地满足学校体验式教学的期望,减轻学校设施投资和教师教学设计上力有未逮的压力。社区居民把环教基地当作休憩场所,轻松享受环境体验教育和生态文化熏陶。利用自然保护区、公园及文化古迹建设环境教育基地,将环境教育与休闲游憩、文化保存相结合,有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实践,促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第四,项目带动和基地示范推进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国家及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合作实施环境教育计划项目,带动公民参与环保活动及环保教育。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教育纳入环境教育体系,教育国民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生产和消费,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近年来我国重视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类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作用,推进环境教育体验式教学。

[1]Grunsell, A.,Wade, 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within the Formal Education System[M].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1997.

[2]Parker,J.,Rea,V.Values and Participation with focus on adult,youth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M]. Southampton: Ashford Press,2001.

[3]Moseley C.Teaching f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J].The Clearing House,2000,74(1).

[4]曹秋平编.第比利斯国际环境教育大会——简况及大会建议[J].肖德侦,傅统先校.外国教育资料,1980,(2).

[5]祝怀新,潘慧萍.德国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3,190(06).

[6]Breitin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ction Competence[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2000,29(5).

[7]刘继和,赵海涛.日本《环境教育法》及其解读[J].环境教育.2003,(6).

[8]Hlines.J M,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vsis[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7,18(2).

[9]Stem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56(3).

[10]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3).

[11]Sia A P,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et al.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6, 17(2).

[12]John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7.

[1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4]A.S.Reber,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o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5]Soren Breiting,Per Wickenberg.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 and Denmark[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10,16(1).

[16]周儒.自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杨爽)

2015-11-15

山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科技推动生态山东建设机制创新研究”(2014RZB01023);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4CXJJ08);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宋超,男,山东临沂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路珊,女,山东阳谷县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B845.6

A

1672-0040(2016)03-0085-05

猜你喜欢
体验式环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