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重出”现象研究

2016-04-03 20:40
关键词:雷同诗句李白

卢 洁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李白诗歌“重出”现象研究

卢洁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李白是盛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诗歌中的重出现象一直未引起重视。笔者发现,李白诗集中有30余例雷同和重出现象,散布于150余首诗歌中,主要有意象重出、典故重出、语义重出和名句重出四种类型。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除了诗体方面的因素外,与诗人的性情和生活境遇、“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等有很大的关系。

李白;诗句;雷同;重出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登上这座高峰的伟大诗人,无疑以李、杜称首。李白作为盛唐群英中的一颗巨星,其诗以“逸态凌云”“思疾而语豪”而“映照千载”[1]550。唐代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评价:“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集会,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1]549;宋代黄庭坚也在其《题李白诗草后》一文中说道:“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1]550。唐代以降,历代文人对这颗诗国巨星顶礼膜拜,极力推崇。直至近代,李白研究依然是学术界孜孜开垦的一片热土。或思想或艺术,李白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即便如此,李诗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笔者在对李白诗集翻阅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诗句重出与雷同现象。杨慎在《升菴集》中曾说:“唐人诗句不厌雷同”[2]475,即便是一流的大诗人李白也不能避免,我们可以从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中得到旁证:“李白在艺术上是否也有缺点呢?那当然也是有的。他的天才式的‘斗酒诗百篇’,就不免会有不够严谨的地方,也有人指出过他在辞汇上常有许多雷同重复的地方,这都是无可讳言的。”[3]223前贤指出了李白辞汇雷同与重复的问题,其指涉范围仅限于“辞汇”而未言其他。目前,学术界涉及李白语言重复方面的研究只有西南科技大学杨春燕的《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像似性》一文,但主要探讨的是李白诗歌语言在语音重叠、词类重叠、词组重复、段落重复的形式下表现出来的拟声像似和数量像似的特征[4],并没涉及到诗句的雷同问题。

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系统考察了梁代以来诗歌中出现重复的情况,举出历代诗人重复的诗句,如任昉、宋璟、许浑、苏轼、赵秉文、元好问、萨都剌、成廷珪、高启、查慎行等等[5],说明诗歌中的重复绝非个别现象,李白作为“斗酒诗百篇”的高产诗人,诗中出现大量雷同却无人触及,可见这一问题还未引起人们关注。此外,“李白之诗勿去陈言,多出新意”[1]550,人敬佩为“天仙之词”,何以出现这种诗句雷同、一语多用的现象呢?本文拟在研读李白诗集的基础上,统计李白诗句重出的数量,归纳分析其种类,并进一步探究其诗多重出的原因。

一、李白诗歌重出的数量

据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统计,李白诗歌逾千首,重出现象有30余例,散见于150多首诗歌中,约占诗歌总数的14.8%,联系到李白这样的“仙才”,这个数字确实令人惊诧。句式重出的现象在李诗中便随手可拾。例如,以“谁家子”出句的诗句就有:“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古风五十九首》),“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独不见》),“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陌上桑》),“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相逢行》),“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金陵歌送别范宣》),“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搥碎黄鹤楼》)。以“笑杀人”“愁杀人”这种结构收尾的句子就有数十句。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初月》)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古风五十九首》)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襄阳曲四》其四)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猛虎行》)

八公携手五云去,空余桂树愁杀人。(《白毫子歌》)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六首》)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襄阳歌》)

还有一些如“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江上寄巴东故人》),“东风吹山花,安可不尽杯(《金陵凤凰台置酒》),“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酌》),都是用“东风吹…”这一固定句式。再如“沉吟彩霞没,梦寐群芳歇”(《禅房怀友人岑伦》),“有使寄我来,无令红芳歇”(《送友人游梅湖》),“不知青春度,但怪绿芳歇”(《同友人舟行》)等相类似的句子。

另外,李白诗歌中也存在同一诗句的两用、三用甚至多用的情况,这种完全重复的数量不多,但不容忽视,如:

日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南都行》)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古风五十九首》)

再如,“相思不可见,回首故人情”(《寄当涂赵少府炎》),“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顔”(《寄从弟宣州长史昭》),“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类似的还有“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江夏赠韦南陵冰》),“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淮南卧病抒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大语犹可闻,故人难可见”(《江夏寄汉阳辅録事)等。

二、李白诗歌重出的类型

在李白的150余首诗中,除了上面简单的重复外,还有较为复杂的情况,大致包括意象重出、典故重出、语义重出和名句重出四种类型。

(一)意象重出

“李白性嗜酒”[1]549,喜欢花间独酌,把酒玩月,所以“酒”意象和“明月”意象在李白诗集中屡屡可见。他才气纵横,胸怀远大抱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也是诗中的典型意象,“大鹏”不仅是诗人气质和人格的外化,也是诗人理想与抱负的象征。通读李白诗篇,笔者发现李白使用的意象远远不止这些,数量庞大,而他对某些意象却偏爱有加,使用频率较高,如“流水”意象。

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古风五十九首》)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送殷淑三首》)

流水去绝国,浮云辞故关。(《闺情》)

流水若有情,幽哀从此分。(《学古思边》)

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江上寄元六林宗》)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碧云敛海色,流水折江心。(《送鞠十少府》)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

在李白流传下来的千余首诗歌中,含有“流水”的句子有33处,其中有31处都是写自然界中流水的本体。诗人频繁地使用“流水”这一意象,难道只是纯粹的写景吗?不然。正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用流水比喻时间,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不可复回的无奈。李诗中还用“流电”“流光”抒发对光景流逝、人生短暂的喟叹,与“流水”有一致之处。如“果惬麻姑言,时光速流电”(《赠王汉阳》),“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对酒行》),“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等,时光易逝,速如流电,诗人一生辗转奔波,更容易生发这种时不待我的感慨。此外,李白还用“银丝”这一意象来传达同样感受:“光景不待人,须臾髪成丝”(《相逢行》),“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赠钱征君少阳》),“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时间无情,暮年转眼已至,黑发渐成银丝,诗人此时客居他乡,功业未建,联想到这一切,内心无限伤悲。

除了以上这些意象,李诗中还多次出现“流泉”这一意象。“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相思若循环,枕席生流泉”(《去妇词》),“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寄东鲁二稚子》),“听此更断肠,凭崖泪如泉”(《秋登巴陵望洞庭》),前两句是代妇立言,抒发妇人哀感缠绵的闺思,读之令人凄惋。后两句是李白的切身体验,诗人久游在外,想到故乡亲人,听到凄哀的猿声,不禁潸然泪下。诗人用“流泉”寓意“流涕”,夸张之中饱含真切而浓厚的感情,可谓新颖独到。

(二)典故重出

根据裴斐先生《李白与历史人物》一文,我们可以知道李白诗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唐代人不计)共有158位[6],学术界也在前代历史人物对李白思想的影响和诗歌艺术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和研究,李白诗歌中的用典必然和这些历史人物密不可分,有些典故的使用频率也是很高的。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一事被用在了十三首诗中:“访戴昔未偶,寻嵇此相得”(《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淮海对雪赠傅霭》),“长卿慕蔺久,子猷意巳深”(《金陵詶翰林谪仙子》),“寻阳非剡水,忽见子猷船”(《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望月有怀》),……王子猷任意而行、不为外物所累的风格酷似李白狂放不羁、崇尚自由、率性而为的个性,诗人借此来表达对无拘无束、潇洒适意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和对魏晋士风的向往。

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日而去官的事典也被重复使用。“陶令八十日,长歌《归去来》”(《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寻阳紫极宫感秋作》),“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赠临洺县令皓弟》),“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口号赠杨征君》)。李白早年在长安有过一段短暂仕途,但官场黑暗,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所以通过援引陶渊明境况,表达自己“安能折腰事权贵”的立场,这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天宝八载,李白流落江南,觉得自己的遭遇有似贾谊,于是写下了“空余贾生泪,相顾共凄然”(《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的诗句。此后,诗人反复用贾谊的典故来寓有才之人仕途不得志,被置于无用之地的境遇。如“君登鳯池去,勿弃贾生才”(《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巴陵赠贾舍人》),“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陪族叔邢部侍郎煜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放后遇恩不霑》)等。这些诗多出现在赠别诗中,都是用贾谊比拟,抒发对迁谪之人的惋惜和慰藉。

除此之外,诗人还用“覆水难收”的典故来反映妇女被弃的不幸,用“管鲍之交”的典故来感慨知音难觅,用“许由颖水洗耳”的典故来肯定隐士高洁的品行等等。

(三)语义重出

李白诗中语义重出的现象也时而可见。如被誉为“送别诗之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传诵至今。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送别》)一句。《李太白诗醇》这样评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同一格调。”[7]2423这两句诗都是写诗人临江送别,孤帆远去,江水浩荡,怅望天际的情景,语近而情遥,把诗人对朋友的留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如“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首句是李白辞官之初陈情述怀之作,后句是回赠酒友共勉之作,两句诗歌的创作背景不同,但都表达生命短暂要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再如,“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七首》)。

这两句诗都是诗人对镜感慨,早年的“壮发”变成了如今“秋霜”,睹此不禁忽生愁绪。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武陵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入武陵源”即是说“深藏身与名”,流露诗人去朝归隐的心理。“鸣蝉游子意,促织念归期”(《感时留别从兄徐与延年从弟延陵》),“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诗人远游在外,不知何年才是归期,望见天边飘无定迹的浮云和衔山而下的落日,“游子意”顿生心头。那么“游子意”到底指什么呢?可想而知,就是对故乡的眷念和故人的相思。两句都是用“游子意”比“故人情”,澹荡而凄远。

(四)名句重出

李白虽为一代大家,但他能够虚心向前人和同时代人学习。他诗中有很多和他人雷同的诗句。李白很欣赏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诗句,他诗中与此雷同的句子就有5处,如: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梦得春草句,将非惠连谁。(《感时留别从兄徐与延年从弟延陵》)

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送舍弟》)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游谢氏山亭》)

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李白对谢朓的文采也深为倾倒,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8]778,他自己也说“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谢朓曾在宣城担任太守,李白也有一段漫游宣城的经历,二人同地不同时,诗人巧妙地把谢朓的诗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达到了与古人同在的效果。鲍照《拟行路难》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也被李白机智地化用到自己的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诗人早年怀有高远的抱负,但事与愿违,仕途受挫,“停杯投箸”和“心茫然”把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真实而贴切地表达出来,和原诗相比别有一番意境。

唐代诗坛的张若虚对李白也很有影响。他的《春江花月夜》“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李诗中被发展成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的名句,用语不同,但指归一致,同用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三、李白诗歌多重出的原因

李白为诗,正如贺知章品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9]281,他和杜甫可以称得上盛唐诗学中的“双绝”。“杜少陵千首诗无一雷同”[10]25,而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诗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重出现象呢?笔者认为无外乎以下原因。

(一)诗体的选择

在笔者统计的150多首诗中,其中五言诗占了五分之四,比例不可谓不高。诗歌发展到唐代,四言、五言、七言相继出现,古体、律体不断推陈出新,五七绝和七古是当时最进步的文体。李白在诗体选择上,以七古和七绝最为杰出。《诗镜总论》说:“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1]553《诗薮》评:“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于鳞谓,即太白不自知所以至也。”[11]108这并不等于李白不写其他形式的诗歌,他的四言和五言成就也很突出,但成就不及七古和七绝。李白诗歌以五古重出为主,这和他大力实践拟古的风气不无关系,他自己也说:“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他的很多五言诗都是拟古而成。而五古发展到唐代,体制成熟,创新空间有限。他的五古创作,似乎没有歌行那么灵活自如,创造性相对较小,才力也不能完全发挥,所以相对其他体裁略逊一筹。因此五古重出的数量最多。

(二)诗人的才性和境遇

陈维崧在《松庵稿序》一文中说:“尝与友人说诗,作诗有性情有境遇,境遇者,人所不能意计者也。性情者,天之莫可限量者也。”[12]225性情和境遇是影响诗人创作的两大因素,李白也不例外。他的个性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宋代苏辙曾说:“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而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诗病五事》)[1]550。严羽《沧浪诗话》曾提到:“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1]551既是率性成诗,就不会像杜甫“思苦而语奇”[1]550,“千首诗无一雷同”,这样以来就大大增加诗句重出和雷同的概率。另外,杜甫在《不见》一诗中怀念李白时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9] 373所以李白身上有“杯酒千诗”之说,他的创作量如此之大,出现重出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

诗人的境遇也是导致其诗多雷同的原因。李白早年出入翰林,但受到奸人谗毁,在京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晚年又受永王李璘事件牵连,流放夜郎。他一生经历两次流放,基本处于浪游之中,所以诗中表达流连山水、眷恋故人、报国无门的诗句不在少数,而这类诗句的创作多遵循这一原则:“写山水流连和诗酒风流,多用六朝名士典故;写流放飘零之悲,多用屈原、贾谊的典故。”[13]460基于这种模式的创作,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自然会大量雷同甚至重复。

(三)诗人“转益多师”的谦虚包容态度

《四溟诗话》云:“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1]551李白在多方面受到屈原影响,他不仅继承了屈原的骚体诗体制,发扬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还发展运用了楚辞中比兴手法。杜甫说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清水出芙蓉”的诗歌特点也是在向庾信、鲍照等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谢朓和谢灵运也是李白极为重视的学习对象,他在诗中多次歌咏到二人,也多次化用他们的诗句。“李白诗以陶渊明当作高逸的人生模型之处甚多,他甚至看到一景、一人、一事的时候,屡屡产生‘陶渊明幻觉’。”[13]82他对陶渊明也是梦魂牵绕,其诗中对陶渊明式的诗酒风流和悠然自得的生活极为向往,如“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戏赠郑溧阳》),“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留别龚处士》)等。就时代看,李白学习的对象从先秦一直到唐代,跨度较大;就内容看,从诗风到题材甚至形式,丰富庞杂。如此一来,李白必然深受前人的沾溉,诗中很容易出现熔铸他人诗句的情形。

(四)诗人的生活活动

150多首诗歌,就题材来看,四分之三出现在写景、咏怀和赠酬、送别类诗歌中。李白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皆有吟咏。他常以直觉拾取意象,但外界的刺激毕竟是有限的,自然风光无非高山、流水、悲风、明月、杨柳等,这些意象很容易被诗人摄入诗中,虽然也偶出珠玑,但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景意所触,自有偶然而同者!盖自开辟以至于今,只是如此风花雪月,只是如此人情物态。”[13]742所以意象的重出屡屡可见,诗意的雷同也会在多首诗歌中呈现。此外,他诗题中含有“酬”“赠”“寄”“送”“别”字的占了一半还多,可见他和友人之间的赠酬、应答活动是很频繁的。由于赠酬或送别的诗歌比较多,表达对友人的相思、安慰、祝福也就容易趋于模式化,因此,其诗歌中的雷同现象就得以反复出现。

诗文中的雷同现象,从《楚辞》开始就已存在,发展到“诗国语言高潮”的盛唐也存在这种现象。在盛唐群公中,一向以“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而闻名的岑参也“结法撰意雷同者几半。”[14]1李白这样具有非凡才力的诗人同样克服不了这种现象。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15]685李白能做到“不异而异,同而不同”而不被后人诟病,足见其才力超人、技艺高超。因此,我们在评价李白艺术成就的时候,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过分地放大这些枝节之处,毕竟瑕不掩瑜,抛开这些不经心之处,李白在艺术上代表了盛唐最杰出最典型的成就,属于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诗人的范畴。

[1]陈伯海.唐诗汇评: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杨慎.升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胡传志.遗山复句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

[5]杨春燕.李白诗歌重复语言形式的像似性[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

[6]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J].文学遗产,1990,(3).

[7]詹瑛.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8]王琦.李太白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6.

[9]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梁维枢.玉剑尊闻[M].清顺治刻本.

[1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吴宏一,叶庆柄.清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上册[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13]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4]王雪.论岑参诗歌中的雷同现象[J].中国韵文学刊,2014,28(4).

[15]薛雪.一瓢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鲁守博)

2016-01-25

卢洁,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I207.22

A

1672-0040(2016)03-0051-05

猜你喜欢
雷同诗句李白
这些较大及以上燃气事故原因如此雷同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倒下的那一刻
雷同报道的真正“雷” 之处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