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超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策略探析
高 超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文化缺省,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简便,作者省略了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化缺省体现了交际的经济性原则。 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缺省,势必会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这就需要译者从认知理解角度出发,在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搭建桥梁,建立最佳关联,进行合适的翻译补偿。
关联理论;文化缺省;翻译补偿
1986年,Sperber 和Wilson 首次提出的了关联理论,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并丰富了翻译理论。Gutt在1991 首次将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的研究并出版了《翻译语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这一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得益于1994年林克难发表的《关联翻译理论评价》一文使得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的翻译研究蓬勃发展。
实践证明,关联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关联理论本质上是一个认知基础上的明示—推理过程。译文读者需要根据译文推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作为信息和文化的传递者,译者就起到事关重大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信仰、宗教等差异,造成了文化差异,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会过度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和理解,而是在共享的文化背景下创作,所以文化缺省是不可避免的。这其实也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译者必须足够了解原语言文化,把过滤掉的文化信息补偿回来,这就是补偿翻译。
自关联理论提出至今,应用在多个领域,大大超过了语言的应用范畴。把关联理论运用在翻译上,就是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翻译是一种明示和推理的过程,而且是与大脑认知紧密联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推理是动态的、抽象的,但又不是毫无根据的,关联性就是推理的依据。语言交际活动会涉及两个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说话者为了表达其意图并要使听话者听懂其意思,采取明示的表达,而听话者对其内容进行推理,加工理解,再反馈给说者。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验证了Sperber 和Wilson 的理论,交际的双方之所以能够顺畅的交际和有效的沟通,理解对方暗含的内容,主要就是因为双方无意识地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认知模式——关联模式。但对于文学作品的译语,就不是这么容易了,毕竟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都是有差异的。所以译者的任务就是创建一种便于理解的语境,译文读者就会以最少的推理,得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Wilson 1986:158)。
关联性会涉及整个翻译过程,包括原文、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的双向的投射过程。这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投射,互相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多元的关联的网络。关联的翻译观也是如此,它不是只依赖原文,为了使翻译更准确,那么就需要把看似独立的四个部分通过关联这座桥联系在一起,以原文为基础,译者结合原文以及客观环境和自己的主观想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能力,环环相扣,再现作者的表达意图,这就是关联翻译观的本质所在。
关联性不是静止存在的,而是要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建构,从心理和大脑认知的机制建立关联翻译推理模式。不管是心理还是大脑的认知,前提就是对“语境效果”的理解。这种关联性会涉及语用学、语义学、以及话语分析等,而且是有顺序之分的,有层次的,语境效果的产生是心理和大脑认知共同作用的。建立一种关联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语境效果。随着语境效果的产生,就意味着关联性的产生。关联翻译推理模式的建构使得我们对翻译过程的探讨多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文化缺省是缺省的形式之一,对应的还有信息缺省,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会更难把握。文化缺省对于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知识的原语读者来说,省略的文化内容只是原本就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传统意识。对于原语的作者和读者来说,因为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除了一些地方的方言外,不存在理解上太大差异,文化缺省反而使语言简练凝结,但是对于译语读者,就会有不知所言的感觉。文化缺省就成为了他们理解的最大障碍。而关联理论恰恰就是译者在译语读者和原作者之间架起的一个桥梁,桥梁的基础就是认知语境,通过内在联系,找出最佳关联。最佳关联就大大地减少了读者推理的过程,一目了然,简单易懂,最终实现翻译的效果。
在文化缺省翻译中,译者是主体,认知语境是基础,关联理论是媒介,翻译补偿是手段。两种语言的文化的差异给译者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译者不仅要通晓两种语言,要对汉语文化相当了解,而且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文化背景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环境背景下。为了使译语读者真正理解文章内涵,对文章缺省的部分进行合理的解释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手段就是翻译补偿。但是补偿是有限的,适当的,不宜繁琐冗长,否则会失去其美感,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个双向的过程,既是一个明示的过程,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首先,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时,对于有碍译语读者理解的有关文化的省略部分都可以说是文化缺省。为了简单凝练,作者创作时会产生语义空白,所以,这就对译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译者既要能识别出原文章缺省的内容,推断出原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图,而且需要再结合整个语篇的语境感受作品文化氛围以及创作背景。其次,译者还要推测译语读者的认知程度,对于补偿翻译能否理解,以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作为标准,使翻译更准。
文化缺省的内容是不确定的,有的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上下文语境缺省的,这就不需要译者过多的补偿和解释,点到为止。有一些缺省的内容会涉及大文化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习俗、传说、典故、节气等,比如,“改革开放”“年夜饭”“踏青”“女娲”“纸上谈兵”“琵琶”“红包”等就需作者作出解释。下面举几个简单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例子:
a.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As the season was close to the third solar term of “the Waking of Insects”, there was no reason for snowflakes to accumulate.
“惊蛰”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农历节气,在每年的三月份,the third solar term of “the Waking of Insects”,并没有体现大概的时间,这样的翻译使得不了解我国农历节气的译语读者无法再现其情景。所以这里需要译者进行解释翻译,然后可以在文外加注。
b.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
While squatting and cramming himself under the eaves, he conjectured that.
“扒拉饭”是我国地方的民间的通俗的说法,意思就是吃饭,但是姿态不端,所以这里用了“cram”,有狼吞虎咽的意思,这和“扒拉饭”意思相近,尽管会涉及到文化背景,这种情况虽然有文化缺省,但可采用相近词义替换,这就不需要详细的翻译补偿。
c.她爷在当年就死了。但她爷的地主帽子并没有埋进坟墓,而作为主要的遗产留给了父亲和她。
The landlord hat, instead of being buried in the tomb, was bequeathed to her father as well as herself.
“地主帽子”,如果采取直接翻译,就完全曲解了原作者的意思 ,就要求对“地主帽子” 的社会背景进行阐释,可以采取文外标注的方式。
翻译补偿的方法很多,大多数前人也曾就具体案例分析过,大概有这几种:直译,意译,文外标注,文内解释,替换补偿等。用什么方法,还要看具体的文章的整体的写作环境和文化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里就不过多谈论补偿方法。
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含有一定文化缺省的,那么,翻译补偿就是解决这个的一个途径。而关联理论的提出和应用就不失为一种好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其指导下,文化缺省的补偿翻译就有了依据,利用最佳关联,呈现最好的语境效果,从而得到最大的翻译效果。
随着关联理论的发展和语言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关联理论在翻译上乃至其他领域会得到重新发扬。
[1]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Blackwell, 1991.
[2]张轶蓓.从关联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J].大学英语,2012,(09):215.
[3]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 .中国翻译, 1994,(04).
[4]白茹雪.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03):147.
[5]李占喜. 从关联理论视角管窥翻译过程的特点[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
[6]揭廷媛.诗歌翻译的文化缺省补偿——关联翻译理论阐释[J]. 2010,(01):77.
[7]王东风. 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 外国语,(06).
[8]路瑶.平凡的世界[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016-06-02
高超(1989—),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H315.9
A
1008—3340(2016)04—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