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敏
论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李晓敏
侗族芦笙舞是一种在芦笙的吹奏中进行的舞蹈,主要流行于辰州、沅州地区。自明清以来,政府开通了北京至云南的中央驿道,驿道途经辰州和沅州,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随着大量汉族文化艺术的涌入,芦笙舞抵挡不住当代文化的强大攻势,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湘、桂毗连的靖州、通道大山区,远离车马喧嚣的驿道,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侗族芦笙舞在这里得以保存下来,其古朴而优美的舞姿,时至今日仍然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势必将带来更多的文化交流。历史上流行于辰州、沅州的芦笙舞曾因此而退出舞台。在新的形势下,侗族芦笙舞会重蹈覆辙,走向消亡吗?这无疑将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
侗族,聚居于中国湘、桂、蜀毗邻地带,人口近三百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芦笙是侗家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也是世界民族乐器中较古老的一种簧片乐器和“和声”乐器。相传,在部落社会时期,一个名叫孟角的侗族头领和他的儿子们发明了芦笙。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各寨人都聚集起来吹奏一天的芦笙,祭祀孟角,庆祝丰收。后来每年一次的大芦笙会被称作“芦笙潭”。芦笙会中,约一丈来高的“芦笙王”会出来吹奏,最小的“八音芦笙”也非常活跃。侗族中流行着一首描写芦笙会音响效果的民谣,“哥哥高声吹响三十里,弟弟高声吹响四十里,声音像天上的雷公,像地面的狂风”。
侗族芦笙舞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它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之中,所以它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及表现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几乎涵盖了侗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在2008年6月已被文化部正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芦笙之乡”的称号。侗族芦笙舞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展演项目。舞蹈演员们在保持舞蹈原汁原味的风格基础上,充分展示了侗族芦笙舞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侗族芦笙舞在发展的过程注重改革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演动作更具观赏性。以前侗族芦笙舞动作单一,可观赏性较差,而现在由简单到复杂,技术技巧的能力要求更高,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二是表演范围更广。以前基本上只是本民族内部的自娱自乐,现在打破了这个界限。一些高等院校专门引入这种原生态民间舞,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舞蹈演员来进行演绎。现在,侗族芦笙舞也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演出,从而让更多人来了解侗族芦笙舞。
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心理发生巨大的变化,侗族芦笙舞原有的民族特色和最具原生态的舞蹈表演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异化。此外,在各地区进行演出能否将动作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并将其纳入训练课程;在与其他地区群体文化交流当中,如何掌控好本民族的发展控制权等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如果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就会导致侗族原生态舞蹈面临消亡的局面。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民族特色浓厚的侗族原生态的芦笙舞,对中国民族舞蹈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与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侗族民间舞蹈来自于民间,植根于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芦笙舞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地方民俗原生态舞蹈正在逐渐消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人们不尊重民族舞蹈的存在方式,对其随意改造,从而破坏原生态舞蹈的固有形态,改变原有的舞蹈艺术特征,使之商业化、利益化。第二、一些民间舞蹈老艺人相继过世,能够传授技艺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也导致了侗族芦笙舞后继无人。第三、为了所谓的创新而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没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风格。
当前,保护这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已是刻不容缓。侗族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在保持原有的艺术功能和价值,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除了舞蹈工作者的自身努力外,政府部门也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推动芦笙舞的改革和创新。首先,政府的制度保障要加强,重点扶持和培养侗族芦笙舞的接班人。其次,组织有关人员对侗族芦笙舞进行抢救性保护,采取录像、录音等方式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第三,对长期从事民间表演的舞蹈团体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使其成为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并引导和培养年轻人学习民间舞蹈。最后,可以在不同地区根据不同情况,开办民间舞蹈培训班,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民间舞蹈。
侗族芦笙舞表演形式的发展,必须以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为基础。在民族服饰、道具等方面,应保留其最具民族特色的配件和器具;在民族舞蹈动作上,应保留最原生态的舞蹈动作,以此作为侗族芦笙舞发展的根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侗族原生态的文化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也导致了侗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审美意识发生变化。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侗族芦笙舞在保持其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尽量保持芦笙舞的原貌的同时,可以尝试将侗族芦笙舞引入课堂教学。当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支撑。将芦笙舞引入课堂,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在舞蹈动作上会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会将表演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通过课堂教学的规范,表演动作将会更具有难度,表现力会更加丰富,技术技巧也会有很大提高,感染力和吸引力也会增强,从而让侗族芦笙舞能够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侗族芦笙舞是侗族原生态舞蹈,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侗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侗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护原生态民间舞蹈的重要意义。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精神财富,应将其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统中。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既要掌握好本民族文化的控制力,更要发挥出本民族艺术的特色,从而更好地推动侗族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更具活力。
[1]杨保愿. 侗族芦笙舞蹈概述[J].民族艺术,1990,(1).
[2]柳羽. 侗族芦笙舞的传说[J].音乐爱好者,1980(3).
[3]符姗姗.话说侗族芦笙舞[J].电影文学,2007,(22).
[4]石明灯、戴丽娟.侗族芦笙舞民族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李晓敏 上饶市演出管理站
责任编辑 童孟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