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关于宁河戏的一些思考

2016-08-24 09:08陈拥军匡宇新
影剧新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宁河修水县剧团

陈拥军 匡宇新

保护传承 创新发展
——关于宁河戏的一些思考

陈拥军 匡宇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刘奇葆同志近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发出了“再不抓紧采取措施,戏曲衰落的趋势将会加快”的警言,说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戏曲工作,把它放到了繁荣我国文艺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来认识。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中国人对戏曲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和原乡情结。千百年来,城里乡间生丧嫁娶都要搭台唱戏。千百年来,乡里百姓通过唱戏、听戏能辨善恶忠奸,知晓孝悌人情,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典范故事和处世哲理融合于心。

修水县宁河戏是江西的古老剧种,是修水县本土文化的重要代表,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修水县民间旧俗多敬傩神。据《义宁州志》记载:傩神,逐瘟疫之神,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威信。元明时期,修水境内凡姓氏宗族均兴傩立庙,竞立傩案,酬神还愿的傩歌傩舞风行全州,后受弋阳腔影响,渐渐衍变成傩戏。傩戏班,又称“香火班”,可分两种:一种是阳戏傀儡戏;另一种是变娱神为娱人,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大戏班。大戏班唱傩歌和弋阳腔相混的高腔,一唱众和,以鼓击节,唢呐伴奏,又称“打锣腔”,演出的剧目为《目连传》《征东传》等,至万历年以后,有“春林、三元、同庆、凤舞、鸿云、双合、春喜”等班社,以后修水建有傩案四十八部,戏班达三十多个。由此可见,修水县的戏曲起源与酬神还愿的傩案息息相连。明末清初,中国戏曲繁荣发展,康熙年间,安徽徽班向西发展,乾隆初,宜黄戏相继北上,这两种声腔传入修水县境,当地案堂班艺人兼收并蓄,先后从徽班中吸收石碑腔、九腔十牌子等曲牌和昆曲,从宜黄戏中吸收宜黄二凡以及徽班中的一些行当,形成了初始的宁河戏,演出至瑞州、饶州、九江、南昌,并流传着“宁州班子太公箱,二凡调子乱弹腔”的说法。

宁河戏声腔至清代中期,因为汉剧西皮调的传入发生了大的变化,进一步丰富了宁河戏的声腔和剧目,至光绪年间,宁河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据清人瞿炳《箴俗臆说》记载:“各城镇村落,每建一神龛,必襄金立会,置买田租,少者不下数十担,多者或至数百担,岁岁皆为演剧消耗,甚则强宗之祖祠,亦复如是。”百姓看戏热情高涨,有“三日不见戏子,眼睛要生虱子”之说。

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湘鄂赣边区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修水县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宁河戏班艺人也纷纷参加了农会,积极配合做了许多革命工作,他们组织讲演团,结合斗争实际演出了宁河戏《活捉张辉瓒》《打曹家》等剧目,使宁河戏第一次起了宣传革命、鼓舞斗志的积极作用。1953年在原有戏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修水县临时的专业剧团,后改为修水县宁河剧团,至1991年1月解散。这时期除整理了大量的传统戏如拍成电影资料片的《秦琼表功》等外,还改编了像《采桑逼封》《打差抗粮》《描画订亲》一批剧目和创作了现代戏《白云崖畔有人家》《春风红雨》《幕阜惊雷》等。其影响力在全省县级剧团中位于前列。

在宁河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艺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由于宁河戏主要是祈神酬愿,宗教色彩较浓,故淫荡、凶杀、恐怖之类的戏和表演极少。无论是行当(分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的十角头,称“十顶网子”),还是表演,均讲究正当激情,一招一式,分寸到位,美观大方。各行当均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先看一步走,后看一把口”“坐如针,立如钉,唱要鸣,做要神”;上场人物的“开山”为生角齐眉,旦角齐胸,花脸过头;“起霸”有大霸、小霸、男霸、女霸和贼霸之分;髯口有捋、甩、吹、撇等功;水袖有抖、放、丢、甩、扬、冲戏;发有散、甩、衍、丢;翎子有攀、卸、戏、扶盔转翎;腿有正腿、旁腿、跨腿、单腿片马,三步一片马;眼有正眼、斜眼、喜眼、怒眼、愁眼、情眼、贼眼;笑分喜笑、冷笑、痴笑、假笑、苦笑、笑、狂笑、皮笑肉不笑。演出中讲究功架稳健,情景贴切。如《采桑逼封》中齐王在跑马表演中,用右手捏住蟒袍的前摆作马头,左手撩起后摆作马尾,表现上坡、下坡、行走之状,生动逼真,具有喜剧特色;《秦琼表功》中秦琼在陈述临潼山救驾的表演中,用“怀里抽剑”、“月中偷桃”等六十四种身段,形象准确地表现了一个勇猛英雄的一次战斗过程。

宁河戏唱的是“香火戏”,在当地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戏神”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是驱邪除恶、祈福托远的神灵,同时也是劝人修身行善的楷模。每年请神唱戏举行的仪式,隆重而庄严,“戏神”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皆在门口摆案敬牲,烧香放炮,十几里路,一路案堂一路鞭炮,甚是壮观。2013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拍完“三帝”出殿的场面后,感叹地说“这是中国戏曲界的一大奇观”。

2015年我局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县域的全丰、渣津、溪口、港口等乡镇的5个农村宁河戏剧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了解这些戏曲团体的现状和发展情况。现况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些剧团仍坚守在农村,而且每年有千余场的演出,剧团所到之处,百姓皆空巷观看。看戏、听戏、唱戏对于他们来说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观众赏戏往往与戏中人物感同身受,沉浸其中,一起笑,一起哭,在看戏、听戏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精神和艺术享受,是广大群众重要的生活寄托。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剧团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剧团能演的剧目极少,而且这些剧目都未经整理,不合理的情节、冗长的篇幅,拖沓的节奏,人物性格不鲜明,唱词不精准等问题较多,急待挖掘整理。二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行当缺失,二度创作人员几乎没有。三是演职人员素质低,表演不规范,唱念不讲究,乐队不齐全,演奏水平低。四是舞台、灯光、音响等硬件设施差。五是各剧团普遍处于负债运行状态。这些问题如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宁河戏衰亡的趋势将会加速。

因此,我们必须把保护、传承的工作放在首位。宁河戏有源远的历史,鲜明的艺术特色,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和传承好祖先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人的责任,更是历史赋于我们政府的责任。当下我们要抓紧做好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工作,争得宁河戏原有的地位,搜集、整理好宁河戏的剧目和唱腔,传承其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使宁河戏艺术血脉延续并发扬光大。建设好宁河戏博物馆;宁河戏有丰富和独特众多文物,目前这些东西仍散落在民间,这些宁河戏的活化石不加以收集保护,将面临流失。修水县文化局已在溪口的小溪、县文化馆建立两个宁河戏文物展示厅,搜集整理工作正在进行。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和剧目整理抢救工作,传承需要剧目、唱腔和演员。2014年以来我们举办了两期宁河戏培训班,请宁河戏老艺人、文化馆戏曲辅导老师、省京剧团老师进行辅导,整理、复排了宁河戏《平贵别窑》《二进宫》《空城计》《杀庙》《大登殿》等剧目,展示了宁河戏在剧目和表演方面的特色,取得一定的效果,演出水平得到了提高。鉴于编、导、音乐、舞美方面人才的空白,抓好这方人才的选拔引进、培训工作应提升到重要日程上来,我们可以从艺术大专院校选拔艺术生,在实践中进行培养,也可以从现有的剧团人员中挑选进行培训。录制一批宁河戏经典剧目和唱腔,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宁河戏需要普及、宣传,让一些动听的唱段广泛在群众中传唱,也可尝试宁河戏进校园的方式,培养宁河戏的票友、戏迷。努力争取中央、省对戏曲的投入,政府可考虑建立戏曲发展基金,动员社会力量扶持戏曲发展,将戏曲列入社会公共文化项目建设,为宁河戏的传承创造宽松的空间。

创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同样,戏曲也需要创新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才会永远充满活力,才会经久不衰。改编、整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使之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更符合时代需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创作一批新戏、现代戏、小戏,贴近生活,弘扬正能量,发挥戏曲的受众面广和教化作用,使之更好为人民服务,为我们这个时代服务。

宁河戏文化研究目前是个空白,宁河戏要发展就要重视宁河戏文化的挖掘研究。中央电视2013年在我县溪口“三元班”剧团拍摄了宁河戏请“戏神”活动的专题片,由此揭开了宁河戏文化的面纱,第一次提出了宁河戏文化的命题,揭示了宁河戏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宗教内涵。我们还应该将这个命题进行系统的解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民族,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振兴戏曲,是我们这时代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我们责无旁贷。

陈拥军 修水县文广新局

匡宇新 修水县文化馆

责任编辑 范干忠

猜你喜欢
宁河修水县剧团
宁河区举办“‘宁’新聚力 合创未来”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于方舟
江西修水县三帝殿傩神堂
江西修水县三帝殿傩神及傩案班考述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