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再探

2016-04-03 16:06卢思源
关键词:外语教材语言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ESP再探

卢思源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此文为作者近年发表的三篇文章(《ESP/EST纵横谈》、ESTasISeeIt、《ESP管窥》)的续篇。从ESP的教师、学员和教材等角度,探讨如何以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期内尽快获得英语习得的最佳效果。内容覆盖面颇广,涵盖了“学习需要”“学习技能”“学习策略”“项目规划”“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收集资料”等多方面。与此同时,论述ESP师生应如何扮演好教师和学员的角色,以解决ESP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ESP教学;教师;学员;教材;教学效果

关于ESP的肇端、发展和现状,笔者在《ESP/EST纵横谈》[1],ESTasISeeIt[2]和《ESP管窥》[3]三文中已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拟从ESP的教师、学员和教材等角度,探讨如何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学员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尽快掌握好可用于各自不同目的的专用英语。

应当说明一下,这里所说的“专用英语”,是指“专门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许多西方学者,如Hutchinson,Waters和Strevens,都一致认为,ESP实质上是一种教学方法(approach),而不是某种产品(product),为此,人们可把ESP理解为一种以学员的需要为基础的学习语言的方法。而所谓“学习需要”(learning needs)是指学员在学习语言项目和技能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它们可大致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学员在工作岗位上对英语的各种需求以及学员在学习英语时所遇到的各种学术需要。在过去数十年中,有一些英语教师和学生在听到ESP一词时会产生误解,以为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一种具有专门的词汇、特殊的语法现象和句子结构的语言,实际上,所谓的“专门”或“特殊”(specific)是指“目的”(purpose)而言,并非是指“语言”。由此,我们应该把ESP视作语言的习得手段,通过此手段,可满足学习者的工作需求和学术需求,以使他们的英语习得尽快获得最佳效果。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数十年来,ESP的存在理据早已十分清楚,但至今依旧有些人士对此存疑!

今年9月4日至5日,全球有20个国家的元首莅临我国杭州共商世界经济大事,在大会召开之际,作为一个ESP教学或工作者,会自然地想到或期盼ESP在大会上发挥其独特的语言特质,展示出其多元学科和专业化的protean(扮演各种角色)功能,为国际经济、商务、金融、外交、新闻等各界与会人士出色地展现出其作为国际外交谈判工具的特色,以解决当前国际经济处于困境的问题。由此,笔者想起了Peter Strevens在他的EnglishforSpecialPurpose:AnAnalysisandSurvey一书中所言——“ESP是一种世界的现象”“ESP正在全球飞速发展”,不禁由衷赞叹他当年对ESP的发展和功能的判断和预测是多么中肯、贴切和正确!

ESP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在我国,它是以科技英语(EST)的面貌问世的。1979年秋天,上海机械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理工大学”)在机械工业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科技外语系”。在随后的几年,ESP迎来了它的第一个春天和发展高潮,国内有不少的理工科高校相继成立科技外语院系或开设科技英语课程。但好景不长,国内大学英语界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争论,某些人士对ESP的发展施加了阻力,有些外语院系的领导和教师也在其中,从此,ESP就无声无息地消沉下去,直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贸易和交流激增,人们才逐渐认识到ESP的多元化和专业化特色,与此同时,也开始感到,大学英语的改革和发展不应该停留在“通用英语”(EGP)一条路上。其时,有些知名学者和教授也转变了他们对ESP的看法。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ESP严冬的消逝,春暖花开的季节又已来到。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在未来的两三年里,要把ESP教学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付诸实现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我们应未雨绸缪清醒地看到,在推行ESP有效教学之前,首先要解决下列三大问题。

一、师资问题

西方学者Dudley-Evans & St.John在其所著Developmentsin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98)[4]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当一名合格的ESP教师,需要扮演好五个角色:1)英语教师;2)课程设计者和教材提供者;3)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4)研究员;5)教学评估者。不言而喻,若对照我国当前一般大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和条件,在近年来将他们培养为如此高规格的师资,那是难以实现的,目前只能要求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这个远大目标奋勇前行以缩短差距。在此阶段,头脑里不应有好高骛远的想法。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ESP教学的师资,不难发现,他们主要来自两条途径:一是英语专业毕业的EGP教师,若干年前改行教ESP;二是来自各种理工科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在领导的劝导下,为了服从大局需要,改行当ESP教师。前一类教师的英语基础较扎实,能胜任EGP教学,但缺少有关专业知识,难以从事ESP教学;后一类教师缺少英语教学经验,不懂英语语言理论和规律。这两类不同身份和出身的教师大都难以获得ESP学员的好评,也难以满足他们日后的工作需求或目前在课堂里学习英语时的学术需求。为此,在过去,曾有人尝试,为了发挥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各自专长,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把他们同时请进同一个教室为学生唱好同一台戏,但实践证明,此举效果并不理想,为之拍手鼓掌的人甚少。

笔者认为,从实质看,ESP是一种语言教学,不是专业知识的教学,这副教学担子应由外语教师来挑为宜,关键是在于当前如何把这批EGP教师尽快培训并转型为称职的ESP教师。不言而喻,这是一项非常艰巨又需投入大量资金、时间和精力的任务,它并非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

据笔者看,在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和转型机制出炉前,至少要完成下列四个方面的工作。

(1)数以万计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乃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重大改革工程,在动真格之前,首先要争取到各地教委和学校有关领导部门的理解和有力支持,否则就会像以往一样,出现口号喊得震天响,大伙仍在原地踏步的尴尬局面。

(2)在大批教师转型前,有关教育部门要建立一个良好完善的师资培训机构。培训的课程除ESP教学理论和技能外,还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训生的需求教授与该ESP教学班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培训时,可考虑各校的具体条件采用校内外或国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培训期间,学校的有关领导部门,如教务处和外语院系,要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以之鼓励参加培训的师生,使他们安心教学和学习。作为上课教师,要根据培训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培训期限的长短,在讲课时,要根据学员的不同需求对学员的听说读写译提出不同的标准和侧重点。

(3)经验告诉我们,ESP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即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员的具体需求(关于“教材应如何编写”可参阅本文的最后一节)。

教师在授课时应时刻牢记,ESP和EGP都是EFL(英语作为外语)学科的重要分枝,但二者的学习目的大相径庭,前者以应用为目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它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和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学员顺利进入专业学习或日后走向职场做好准备,因此,我们说,ESP是为了满足学员的特定需求而开设的;后者着重打好语言基础,以应试为目的。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专业英语阶段要由学科的专业老师授课,而且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后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由于前后两者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两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然随之大不相同。

ESP的教材内容主要为专业内容,其教学法是通过分析和讲解语篇内容、体裁风格和语言特色,以培养学员在其特定的领域里掌握他们所需的交流技能。有些西方学者则认为,学习ESP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Learn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为此,ESP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获取书面和口语话语中的信息。可以这么说,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不是提供特别的语言知识,而是使学习者成为优秀的信息处理者。在进行篇章阅读教学时,教师则应根据篇章的上下文,指导学生如何推断课文中陌生词语的词义。这种技能称之为“篇章阅读技能”(text-attack skills)。

(4)在ESP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也给学员讲解一下有关ESP理论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的情况,以让他们对ESP的发展史有所认识,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是有所裨益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ESP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它让学员知道,各种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词汇和句型结构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第二个阶段称为“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其特点为教学的重点放在全篇课文上而不是放在孤立的句子上,从而促使学生去自如地使用语言而不是孤立地去练习句型和造句。第三个阶段称为“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 analysis),它出现于70年代末,它要求教学者先根据学生的各种具体要求来编写教学大纲并以之确定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西方还出现了颇引人注目的教学法,例如,以通过专业学科进行英语教学的content-based program,它来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Use”,即“通过语言的使用来学习语言”,此外,J.Munby编著的CommunicativeSyllabusDesign[5]都是最值得ESP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的教学法和读物。若有人问,在现有的ESP各种教学方法中,以哪一种为最佳?实际上,ESP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言,ESP教学法随着学员的需要和学员英语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班上学生的需求和现有的英语水平最终决定了具体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笔者想提一点建议。为了使ESP学员尽快获得较佳的习得效果,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授课时,应全部用英语讲课。因为用英语讲课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的词语和句式,以此鼓励他们在自然的英语课堂情景中,大胆地去锻炼并运用英语对专业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提高用英语表情达意的技能。为此,用英语讲课可视作ESP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学员问题

如所周知,在20世纪期间,国内外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课堂内外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师说了算。20世纪中后期,人们开始认识到,若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度,应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从那时开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离我们而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称为“student-centered learning”,亦可称为“learner-centered learning”。其特点为,学习被视为学生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课堂上学习什么课程和内容应由学生来决定,课程的学习目的亦由学生参与决定。正如Dudley-Evans & St.John在其书中所言,外语教师要扮演好五个角色,其中之一就是要当好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能只是学生的“帮助者”“建议者”和“顾问”而已。

但从ESP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外语教师的任务却是相当繁重的,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履行各种职责外,还需要思考自身的专业发展前途,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和策略,考虑与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方式,设计课程规划并提供教学资料,最后还需要做好ESP的各种测试和评估工作。难怪有些EGP教师一听到可能要转型为ESP教师便心怀恐惧,坐立不安。实际上,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入学之初,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颇为繁重的。现略举数例,以见一斑。

(1)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规划和策略,为自己设计和绘制一个清晰的学习进程表。在此期间,要充分汲取老师的指导意见。学习规划表的重点为:1)指出自己外语基础知识方面的“短板”,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短板进行补缺和充电;2)围绕日后的工作和专业需求加强学习。如果你的专业是机械,打算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在学习期间就应加强阅读和写作科目。如果毕业后,你想从事外交或导游工作,就要把听、说、译列为你的学习重点。总而言之,每个学员对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都要有不同的学习侧重点,以满足各人不同的工作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经常聆听有关老师对自己的评估意见,以及时修正航船的方向。

(2)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将它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以在日后工作需要时拿出来使用。我们今天学习ESP,其目的也在于此。1978年,英国学者H.G.Widdowson在其著作TeachingLanguageasCommunication[6]一书中提出了“usage”和“use”的问题。他强调指出,语言教学的重点应在于use而不在于usage,因为,usage是论述语法规则的知识,而use是指如何运用这些规则去实际使用语言,语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授这两种不同的知识并区分它们各自何所指。学员在学习ESP时也应如此,他们必须在“用”(use)字上下功夫,把英语课上所学的语言知识和专业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串联在一起,使之相互渗透,在日后遇到外国同行或参加国际会议时能顺畅地将有关的专业内容用英语表达出来。为此,学员在课堂上,要遵循“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原则,将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并举,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克服以往英语课与专业课、学与用相互隔离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

(3)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学员要有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如所周知,改革和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当今社会的最强音。在学习期间,ESP学员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或有无学术成就,而应当经常静下心来,观察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班上使用的教材和辅助材料是否符合职业化的培养目标等等。在课余之暇,学员应阅读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专业文章,阅读后要反复思考,发挥思辨能力,以从中悟出道理,思考为何作者能在这些方面有所发明创造,用这些方式读书才能激发出你的创新意识。

三、教材问题

ESP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三方面的元素构成,它们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都重要,缺一不可。它们三足鼎立,相互支持,如一方先天不足或残缺不全,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教材的好坏对教师和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是促使师生互动的媒体和桥梁。教学的成败与教材的质量如何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编写一部良好的教材,提供一套与之密切配套的辅助材料,大体上需要经过如下的五个步骤。

(1)编写教材一般有三种途径:1)从现有的教材中去挑选,通过评估后选用,此种方法称为“教材评估”(materials evaluation);2)修改现有的教材,使之适合使用,此法称为“教材改编”(materials adaptation);3)由外语教师编写自己使用的教材,称为“教材开发”(materials development)。

在我国,ESP的教材大多是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因为ESP学习班的教学目标和总学时数是根据学员的具体需求和有关单位领导的决定而制定的。在某些学校,总学时数不明确,每周上多少节课,学习班的学习期限是三个月、半年或一年也难以确定,都是未知数,为此,大多数人认为,设计课程、编写教材以及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应当由任课的外语老师去承担为宜。

(2)确定编写教材的教师后,要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教学大纲(syllabus)是指用以描述所要讲授课程的内容及其讲授顺序的文件。大纲的种类颇多,常见的有:话题型大纲(topic syllabus)、情景型(situational s.)、功能型(functional s.)、技能型(skills s.)、语篇型(discourse s.)、任务型(task-based s.)、交际型(communicative s.)和技能/策略型(skills/strategies s.)。

笔者认为,在上列八种类型的大纲中,对ESP教学而言,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最后三种,即任务型、交际型和技能/策略型。教材编者可荟萃三者之长,撷其精华,结合ESP学员之需求编写大纲。在制定大纲以后,要根据学习总目标和总时数以及学习期限去制定教材的具体内容。此时,编写教材的教师会发现,ESP教学难以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为,从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都需跟着班上学员的具体英语水平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3)接着是研讨如何确定班上学员日后工作岗位上的具体需求,针对各种需求设计有关课程的内容,此过程称之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需求分析”是编写教材的“主心骨”和“指挥棒”。一部优秀的ESP教材应明确显示学员学习外语的目的,清晰展示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在最短的期限里最大程度地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

1978年,J.Munby出版了CommunicativeSyllabusDesign[5]一书,书中对ESP学员的各种需求有颇为详尽的论述,其覆盖面颇广,包括交际环境、交际目的、交际方式、语言功能、语言技巧、学习策略等等方面。在探索学员的“需求分析”时,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4)真实性(authenticity)。在编写ESP教材时必须要遵循“真实性”的原则。1977年,西方学者K.Morrow在其AuthenticTextsandESP[7]一文中写道:“编写教材必须要注意课文的真实性。课文中所出现的讲话者、书写人、听者或观众都必须是真实无误的,所叙述的故事或信息也不能有任何虚构之处。”他认为,只有真实的语篇和真实的事件才能真实地反映出ESP教学的特色。

(5)人们在选编课文时要注意遵循三条原则:1)要挑选适合学员专业方向的语篇,内容要有科学性、典型性和趣味性,以满足学员的各种需求;2)语篇中的专业知识不要过深,课文中避免出现过多的纯科技性词语(pure technical terms),如大量出现,可将它们改为半科技性词语(semi-technical terms)或普通科技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语;3)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式要在整本教材中具有一定的反复出现率,并考虑这些常用的词语和句式是否适合师生在进行课堂活动时使用以及在编写课后练习时应用。

四、结束语

本文从教师、学员和教材的角度探讨在进行ESP教学时所应注意之点,以期获得较好的英语习得效果。但文中所言只是一孔之见,错误不妥之处不少,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据称,我国高校现有三千多万学生,大学英语教师已逾十万人。按当前外语界形势发展,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外语是一个特殊的交际工具,对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外宣工作、“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均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为此,如何搞好当前的大学英语改革是不容小觑的问题。如所周知,ESP和EGP教学的利弊在过去数十年间已是有目共睹,希望有关方面,尤其是广大的外语教师,在此关键时刻引起重视,各抒己见,为外语理论的创新和教改实践,提出真知灼见,以使我国的外语教育尽快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

[1]卢思源.ESP/EST纵横谈[C]∥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卢思源.EST as I see it[J].外语研究,1991(1):49-53.

[3]卢思源.ESP管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1):3-7.

[4]Dudley-Evans T,St.John M.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Munby 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6]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7]Morrow K.Authentic texts and ESP[M]∥Holden 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Lon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Ltd,1977:13-15.

(编辑: 朱渭波)

An Exploration of ESP Once More

Lu Siy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This article may serve as a sequel to the writer’s three articles(RandomRemarksonESP/EST,ESTasISeeIt,andAGlimpseofESP),written respectively in recent years.The primary aim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iscuss and explore how to employ the most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 and learning method to obtain the best results of ESP studies.It lays much emphasis on such issues as Analysis of Learning Needs,Learning Skills,Learning Strategies,Program Planning,Course Content,the Compilation of Ideal Textbooks and Collection of Reference Materials.In the meanwhile,it draws together some of the key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major roles of ESP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uts them in a wider language teaching perspective.Anyhow,it is an attempt to work out appropriate solu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SP.

ESP teaching;teacher;student;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effect

2016-09-01

卢思源(1933-),男,教授。研究方向: 科技英语、翻译学。E-mail:sylu95@163.com

H 312

A

1009-895X(2016)03-0201-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3.001

猜你喜欢
外语教材语言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语言是刀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