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早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2016-04-03 15:45梁燕芬百色市右江区妇幼保健院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研究

梁燕芬(百色市右江区妇幼保健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综 述·

晚期早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梁燕芬
(百色市右江区妇幼保健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晚期早产指妊娠34~不足36周(238~258天)分娩者,这段时间出生的新生儿称为晚期早产儿,经过统计发现,晚期早产是当前分娩人数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早产群体。因晚期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及外貌特征非常接近足月儿,临床上常被认为是一个发育基本成熟且发病率低的群体,早产指南也提出,安胎的时间不能够超过34周,因此晚期早产阶段妊娠的胎儿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研究表明,晚期早产儿在患病率、病死率、神经发育、再入院率等方面均明显高于足月儿。本文针对晚期早产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综述,从而引起相关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从而降低其发生率。

【关键词】晚期早产;预后;研究

晚期早产(Late preterm,LP)定义为妊娠34周~不足37周(238~258天)分娩者,被称为近足月产。该范围内的新生儿相较于普通新生儿在身高、体重及外貌上并无明显差异,两者十分接近,并且,人们通常会将34周作为胎儿是否发育成熟的时间节点,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人们往往会认为这个时间段的胎儿已经发育成熟。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发现,对孕妇使用宫缩抑制剂的话,必须要在34周前,对于超过34周的孕妇,不管是否表现出分娩指征,又要对妊娠进行终止,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在34周~36+6周的胎儿关注度明显不足。本文将会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参考晚期早产儿的相关文献,对晚期早产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综述,探讨晚期早产儿的患病状况、死亡率以及相关状况,从而权衡利弊来延长孕周,以此来尽量降低晚期早产发生率,提升胎儿的出生质量。

1 关于流行病学的相关概述

近些年来,晚期早产群体的数目不断增加,逐渐成为了分娩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群体,并且这一态势还将继续维持。通过统计数据来看,在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15年间,晚期早产率在不断上升,从最初的7.3%逐渐上升到了9.1%,上升比例为25%,当时引起了美国的广泛关注,由此采取一些措施,从而在2009年末降到了8.5%左右,由此看来,晚期早产的数目在美国依然十分巨大,需要后续持续采取措施。而在西班牙,这类现象丝毫不弱于美国,同期的西班牙,经过历史数据来看,晚期早产能够占到总的早产数量的80%左右,数目依然十分庞大[1]。而在中国,这一现象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通过调查山东省的各大医院发现,山东省内的晚期早产率也达到了惊人的70%左右,而在台北,根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当地的晚期早产率也占到了早产数的60%以上。

2 当前晚期早产儿的患病率

经过世界各地专家长期的研究证明,晚期早产儿的患病率远远超过了足月儿的患病率,并且是足月儿患病率的7倍左右。研究报告显示,胎龄的长短和发病率之间存在着关系,新生儿的胎龄和发病率呈反比作用,胎龄越小,发生出血、多胎等病症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3]。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4],晚期早产儿患有并发症状的可能性远远地高于足月儿,并且远期结局十分差,一旦患有并发症状,非常有可能对婴儿的神经系统等关键部位造成威胁,最终难以存活。

3 当前晚期早产儿的死亡率

在二十一世纪初,专家分析提出[5],孕34~36 +6周出生的早产儿出现死亡的概率非常高。一部分专业研究者的数据显示,在新生儿期间,晚期早产儿的死亡率是足月产的9倍左右。晚期早产报刊报道[6],晚期早产儿的死亡率相较于足月儿高出很多,数据显示大约为足月儿的7.5倍。

4 晚期早产儿的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4.1呼吸系统方面的问题

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况下,肺泡上皮细胞钠通道会促使Na+从肺泡腔经过顶膜位置进入到上皮细胞,通过浓度梯度的效应,来达到清除肺泡腔肺液的目的。然而,在晚期早产儿体内这一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晚期早产儿的钠通道表达处于较低水平,Na+-K+- ATP酶活性受到抑制,造成出生后肺液清除能力下降。此外,胎肺发育成熟时间大约在妊娠32周前后5周范围内,妊娠34~35周是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量迅速上升阶段,晚期早产使胎儿在胎肺不成熟阶段出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和功能不全,从而导致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进行剖产的晚期早产儿,常常会因为体内血液的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浓度降低和肺液蓄积过多,造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数量和质量均下降,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妊娠34~36周期间出生的早产儿的呼吸道患病率是最大的[7],并且这一现象会随着胎儿胎龄的下降而逐渐增加[8]。根据国外的相关报道显示[9],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也称NICU,在临床中出现最多的疾病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根据临床资料显示,这一指征和择期剖宫产的胎龄有关[10],这一结论和我国国内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外的一些研究还表明,RDS和甲状腺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由于样本数量还是十分少,不具有说服性,不能够确保补充FT4是否有益。同期的另外几项研究也获得了同样的数据和结果,晚期早产儿由于自身原因患得呼吸道感染[11]及哮喘疾病的可能性将会非常大[12]。足月儿能够正常分娩的原因所以不易患有哮喘等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相关的结论能够证明晚期早产儿哮喘的发病原因是和早产等原因有关的。此外,通过临床数据显示,晚期早产儿的肺部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国内的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孕33~34周和孕35~36周分娩的早产儿在8岁左右的时候,在孕33~34周期间出生的患者,用力呼气量十分低;在孕35~36周期间出生的患者,综合表现和足月比较接近,以此进一步验证了肺部功能和胎龄的关系[13]。

国际最新的研究提倡,要对发生晚期早产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对胎儿肺成熟度进行评估[14]。如果FLM已经成熟的话,那么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状并且转入NICU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如果FLM没有成熟的话,在进行治疗期间,要事先对新生儿进行能否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试验。

4.2消化系统

经过国外专门研究晚期早产问题的团队研究表明,喂养问题对于晚期早产儿再住院来说十分关键。成功喂养包括吸吮、吞咽、呼吸三个步骤,并且要求这三个步骤之间相互协调、同步进行,其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为呼吸状态。在早期阶段,晚期早产儿的消化道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消化道中的肌肉还没有发育成熟,一部分功能不能够实现,因此晚期早产儿在进行吸吮和吞咽动作时十分困难,协调性差,导致晚期早产儿喂养质量降低。晚期早产儿母乳喂养的成效差等也会促使晚期早产儿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15]。

在新生儿常见并发症当中,比较常见的还有高胆红素血症,大约有10%的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出现该种症状[16]。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发现,胎龄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呈反比关系。国外的文献也表明,孕39周前,胎龄每提前1周,胎儿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概率会增加2倍[18]。

4.3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是晚期早产儿群体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 h内,足月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低血糖现象,但在出生后最初12~24 h内,由于婴儿体内酶浓度增加的缘故,可得到暂时性的缓解,而晚期早产儿在生后24 h内会出现对低血糖非常敏感的状况,并且会伴有代偿功能减弱的现象发生,所以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是根据相关测试研究表明,没有一个确切的临界点,只能够通过医疗经验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所以,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要加大研究群体。低血糖患者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要持续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监测,从而对相关症状进行预防。

4.4神经系统

胎儿脑的生长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主要发生在妊娠35周前后,包括各种关键性神经系统。晚期早产儿大脑皮层的发育只能够达到足月儿的53%左右,因此晚期早产儿大脑沟回的数量明显不足,大脑重量也明显少于足月儿。晚期早产儿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发育也十分不完整,因此对于晚期早产儿后续的环境适应力、大脑成长等十分不利[19]。研究表明,孕32~36周出生的早产儿患脑瘫的几率为20%,并且发病风险相较于足月儿会增加3倍左右。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晚期早产儿后续精神运动方面发育的落后与脑发育不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脑神经系统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各大运动关节。

4.5其他问题

晚期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同样存在着问题,由于晚期早产儿的皮下脂肪很少,所以相较于足月儿来说维持体温的能力非常弱,因此非常容易发生低体温。晚期早产儿由于体液免疫不健全的原因,所以其免疫功能十分弱[20]。

5 晚期早产儿的长期预后问题

5.1体格和智力发育

经过长期的研究表明[22],晚期早产儿在体格和智力的发育方面相较于足月儿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晚期早产儿通常会发育很晚,智力也明显不及足月儿,根据实验显示[23],其学习成绩和胎龄存在关系。

5.2远期并发症状

晚期早产儿除了上述介绍的体格和智力存在一定问题除外,在后期的发育中可能会出现类似肥胖症、高血压等远期并发症[24]。

6 家庭社会方面的因素

晚期早产儿患病的概率十分大,所以,必须要对该类群体进行早期干预,通过提前进行营养支持、家庭教育等进行预防[25],因此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根据统计结果发现,晚期早产儿的母亲几乎都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个月左右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担。

7 结 语

晚期早产儿是早产儿中的一类群体,对于新生儿后期的发育十分不利,相较于足月儿来说,会在发育时期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状患病率。研究表明,孕34周是早产处理的关键时间节点,所以,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做出最佳的分娩决定。

参考文献

[1] 胡春霞,李跃萍,华少萍,凌 奕,莫秀兰,吴小妹,郑小妹,周 璟,金 松.470例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14-2916.

[2] 郭亚伟,谭红专,周书进,罗美玲,王莎亚,蔡 畅,胡 丽,何 玥, 柳 祎,沈 琳,文师吾.湖南浏阳市早产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4):413-418.

[3] 张晓蕊,曾超美,刘 捷.287例晚期早产儿早产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3):177-180.

[4] 杨学舟,章汉旺.IVF-ET后妊娠早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1):105-106.

[5] 刘晨光.孕妇情绪好,宝宝长得高[J].婚育与健康,2011,(21):42-43.

[6] 许雅娟,冉利敏,罗晓华,张莹莹,任利单,柳 蕊.阿托西班与利托君治疗高龄孕妇先兆早产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5,(43):48-50.

[7] 贾 微,孙铭艳,安丰晓,王保强,陶元勇.母婴感染单增李斯特菌16S rRNA检测及RAPD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6):503-507.

[8] 黄晓玲.胎儿纤维连接蛋白及宫颈长度对自发性早产的预测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5,(7):53-55.

[9] 马玉燕,朱晓丹.早产的妊娠结局[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4):7-9.

[10] 周 欣,殷 茵,张国英,孙丽洲.2008~2012年1466例早产回顾性临床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4):434-437.

[11] Mclaurin KK,Hall CB,Jackson EA,et al.Persistence of morbidity and cost differences between late-preterm and term infants during the fi rst year of life[J].Pediatrics,2009,123(2):653-659.

[12] Goyal NK,Fiks AG,Lorch S A.Association of late-preterm birth with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 practice-based study[J]. Pediatrics,2011,128(4):830-838.

[13] Kotecha SJ,Watkins WJ,Paranjothy S,et al. Effect of late preterm birth on longitudinal lung spirometry in school 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Thorax,2012,67(1):54-61.

[14] 杨 霄,曾蔚越.医源性早产1823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6).

[15] 孙 蓉,侯晓静.早产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560-561.

[16] 祝 捷,马 军,徐 萍,刘向梅.小于胎龄儿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3):228-230. [17] 赵 捷,连朝辉.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9):2948-2949.

[18] 王 华,熊 英.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早产儿1年随访[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11):1253-1255.

[19] 许 兵.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75-76.

[20] 李雨田,张玉贞,李彩霞.Vojta疗法在改善小于胎龄儿追赶发育及运动发育水平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77-179.

[21] 张晓蕊,曾超美,刘 捷.287例晚期早产儿早产危险因素及并发症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3):177-180.

[22] 胡春霞,李跃萍,华少萍,凌 奕,莫秀兰,吴小妹,郑小妹,周 璟, 金 松.470例早产相关因素及早产儿结局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14-2916.

[23] Raja Nandyal,Kris Sekar.晚期早产儿—大自然未完成的杰作[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037-1044.

[24] 杨 娜,刘 敬,何平平,藤慧云,王晓凤,封志纯.胎膜早破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8).

[25] 沈富春,申丽萍,江 萍.胎儿宫内窘迫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新生儿结局[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8):57-59.

本文编辑:张 钰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6.05.009.03

作者简介:梁燕芬(1975-),女,广西百色市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