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周 莹
(沈阳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沈阳 110870)
基于生态文明观的中西消费文化比较与建设启示*
刘洋, 周莹
(沈阳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 沈阳 110870)
摘要: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近年国家政策和攸关民生的焦点。从生态文明观的视角来分析中西消费文化的不同,目的就是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消费思想的保守性和开放性、消费情智的感性与理性、消费对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和消费理念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区别,对我国的消费文化提出落实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监管、重构企业文化、加强公众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文明; 中西方; 消费文化; 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理念; 消费情智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指导思想[1]。
近年来,建立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文化观念的政策陆续出台,从国家到个人都在倡导一种勤俭节约的绿色消费模式,如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型器具等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等。将生态文明纳入到消费文化中进行探讨,不仅是对当代人绿色消费模式的一种坚持,也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公平动力的源泉。中西方消费文化在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中萌芽与发展起来,因此在消费思想、消费理念、消费情智和消费对象上存在着传统和现实差异。
本文针对中西方消费文化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和梳理,塑造一种更利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即确定将生态文化作为着眼点和精髓的价值取向,通过落实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监管、重构企业文化和加强生态教育等方式建构一种有利于我国资源环境永续发展的消费文化。
一、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消费文化概述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学时代。人类的一切社会行为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研究消费和消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深远意义。
1. 生态与生态文明观
生态就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其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观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被赋予了健康绿色、美丽和谐等美好涵义。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可以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制度成果、物质成果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并且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既然生态文明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标志着人类文明即工业文明之后步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文明阶段,生态文明观就可以理解为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基础,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繁荣共生、循环发展为基本宗旨的价值理念。
2. 消费与消费文化
消费是指人们对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资源和生活资料的消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消费,消费一般分为需求指向消费和欲望指向消费两种,前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后者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正如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前者是为满足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需要,如企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厂房、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这些都属于生产性消费;后者是为满足个人生活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要,如衣食住行和对文化、教育、艺术等精神生活的需要。
消费本身是一种行为,当这种行为对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产生影响时,就产生了消费文化的概念。参照《消费文化》一书中消费文化的定义“人类所创造的各类消费相关因素的综合,文化中那些影响人类消费行为的部分,或文化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存在形式”[2]21-25,我们可以将消费文化界定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在物质消费活动和精神消费活动等社会生活中显示的消费品、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和消费制度的总和,而且消费文化会因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文习俗、道德情感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将生态文明纳入消费文化的意义
将生态文明的概念纳入到消费文化中进行研究,就是要将生态系统中的消耗接受人类消费的生态制约,从而达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协调统一。两者相互联结所建构成的新的消费模式,既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一致,满足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也与生态生产发展水平相一致,保护了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来看,首先,从政治思想角度看,将生态文明纳入消费文化有助于全社会生态价值观的行为引导。这种思想政治的功能发挥体现在指明和规范人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消费行为,达到什么样的消费目标。只有消费者拥有较高的生态意识、环保理念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在这种生态价值观的指引下作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正确行为,也才能更好地实现适度消费和环保消费。其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将生态文明纳入消费文化有助于发展循环经济。我们知道,文化催生观念、观念改变行动,基于生态观的消费文化会催生人们生态平衡观念的形成,进而改变以往工业消耗经济发展模式而实现生态经济的成功转型。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足以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一种新型的生态指向的消费文化的驱动。最后,从文化熏染角度看,将生态文明纳入消费文化有助于整个社会生态道德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要求整个人类必须养成一种基于生态意识的消费文化,其反对把消费经济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而崇尚生态经济促进合理消费的理念,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作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动,提高整个人类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素养。
二、中西方消费文化比较
中西方的消费文化根植于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发展而来,在消费思想、消费理念、消费情智和消费对象上存在天然差异,对中西方消费文化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借鉴国外成功理念和经验,从而建构我国基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文化。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需要施工人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节约水资源,避免对周围环境与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绿色施工需要合理设计市政工程施工组织、保证施工材料绿色环保、保证市政工程施工环境,控制污染。
1. 消费思想的保守性和开放性
消费思想的保守性指的是在消费时思想守旧,为了回避风险而习惯于计划性消费和储蓄性消费,崇尚节俭、量入为出,不愿意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对价格极为敏感。消费思想的开放性指的是一种现代化开拓型的消费思想,讲究消费效用,崇尚超前消费。中西方的保守性消费和开放性消费的区别是最能体现历史背景根源的一对差异对照,总体来说,我国消费思想偏于保守,西方消费思想偏于开放。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消费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生活消费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购买产品更会考虑其实用价值和价格,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消费对象都较为传统,注重储蓄;西方人消费思想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生活消费以追求物质利益和精神体验为主,购买产品更新换代率较高,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消费对象不拘一格,甚至追求新鲜和刺激,更愿意预期消费。我国社会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闭隔离的封建观念使中国人的消费思想表现出求稳、安于现状的特征。而西方文化自古就有开放的传统,总是积极地对外扩张,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在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思想上也延续着敢于冒险和求新开放的特征。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中国人的消费思想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虽然仍旧以保守消费为主,却不能忽视其与时俱进的改变,如电商的崛起、网购的繁荣、贷款购房购车正成为主流等。
2. 消费情智的感性与理性
消费情智的感性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利用服务的目的在于通过消费来满足其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愉悦等心理倾向。消费情智的理性是指消费者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下,对消费行为可能的结果进行评估并作出选择,从而谋求最大期望效用。中西方在消费情智上表现出了许多共同性,如一方面保持冷静的头脑,坚持理性的消费观,另一方面也凭直觉消费,出现感性的消费现象。然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也形成了中西方理性消费和感性消费在具体表现上的不同特征:我国的理性消费注重实用性,即对商品或劳务本身的质量、功能、价格等因素的满足,强调对消费欲望的节制;西方的理性消费更注重效率和品质,即追求数量化、标准化、技术化,倾向于购买更先进高效的产品,另外更注重消费品的附加价值,并通过消费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西方理性消费所追求的健康生活模式来看,更具备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意义。中西方在感性消费方面都表现出同样的奢侈观,追求吃喝玩乐的纵欲,崇尚价格、品牌至上,在不断的消费中获得心理满足以及身份、财富的炫耀。另外,西方的感性消费还具有消费休闲化、消费时注重个性的张扬和精神的体验等特征。
3. 消费对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消费对象的物质性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而进行物质产品的消费。消费对象的精神性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进行消耗和享受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西方在消费对象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我国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有着“知足常乐”的传统,根据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细化分类,消费绝对量较多的是汽车、粮油食品和服装鞋帽[3],可见,人们更注重满足于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消费。我国对于精神消费更趋于长远考虑、试图改变自身物质生活的消费对象,教育具备修身养性和预期投资的双重功能,于是,教育消费成为了最主要的文化性精神消费项目,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0 364.72亿元,比上年的27 695.97亿元增长9.6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24 488.22亿元,比上年的22 236.23亿元增长10.13%[4]。西方在十六世纪以后一直努力于对消费观念进行重新启蒙,力图通过物质消费来满足自我,将物质消费的多少作为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中叶后,物质产品愈发丰富,在各种广告、营销手段以及新的消费方式的推动下,物质消费更加繁荣,西方人也更注重物质化、娱乐化和休闲化的消遣性精神消费[5]。
4. 消费理念的对立性与统一性
消费理念的对立性是指消费行为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恶性消耗和污染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简言之这种对立性就是指人类的消费与自然和社会在态度和行为上存在巨大分歧。消费理念的统一性是指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比较小甚至有助于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简言之,这种统一性就是指人类的消费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中西方的消费理念不能简单地区分为单纯的对立或统一。众所周知,中西方在不同文化环境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人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注重对大自然规律的遵守和顺从;西方哲学则主张“人物分立”,从对立角度来看待世间万物,崇尚对自然的支配和改造[6]。正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才衍生出不同的消费理念。西方的消费理念是从消耗对立转向和谐统一的过程:西方的文化传统旨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征服,西方人的利己性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力量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取最大的资源为己所用,因此消费方式一开始并没有考虑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和损耗资源的严重后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人看到了一味对自然索求导致本身生存环境的破坏,污染加剧、气候异常等严重后果,终于开始倡导生态平衡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我国的消费理念经历了统一—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已然说明了与大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更是使消费和消耗达到最小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扩张,人们大力发展规模型经济造成了环境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损耗,而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消费的紧迫性。
三、我国消费文化建设路径启示
通过中西方消费文化的对比分析得知,西方消费文化中有值得我国构建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消费文化所能够借鉴学习的方面。有益于生态平衡的消费文化需要顶层政策的落实、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企业生态型文化的建立和广大群众生态意识的树立,只有这些有生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推进生态文明观下的消费文化的合理培育并发挥积极作用。
1. 落实顶层设计,培育法治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7]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发表了几十次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提出要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些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符合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顶层设计规划和引领,而“阅兵蓝”“APEC蓝”等很好地证明了我国生态环保顶层设计的坚定性。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设计可以对社会整体消费文化起到指导和法律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制度重在落实,注重执法的坚决性,并以公众监督的形式引导消费者内化法治理念,奖惩分明,充分调动消费者参与利于生态平衡的消费行为的积极性。因此,应科学立法,完善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生产法、消费法等所构成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以强制手段为生态性消费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政府监管,整顿消费市场
政府是推动消费文化的宣传和影响的最有效力量,发挥着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企业的生态性生产意识往往较弱,因此,政府就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监管和整顿消费市场。首先,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可以建立市场调节机制,适当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8],从而鼓励生态性消费和营销行为,并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绩效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市场调节资源的生态性配置。其次,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是政府监管和整顿市场的“杀手锏”。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政府要在政策上配合绿色发展模式,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生态产业发展,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方面要严肃执法手段,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破坏生态平衡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净化消费文化市场。最后,在生态产品和消费市场的监管上,政府应代表广泛社会大众的利益,规范生态产品的交易,监管应涉及生态产品的认证、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善与规范的消费市场管理体制,让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态产品覆盖整个消费市场,保证生态消费市场的健康运行。
3. 重构企业文化,内化生态理念
健康消费文化的建构离不开作为产品或服务生产方的企业主体的主观推动。思想是行动的指引,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和信仰渗透内化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将生态文明的消费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重构生态理念的企业文化。具体来看,第一,发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带动作用。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极大地提高生产工艺的科技水平,以达到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流程零污染等清洁生产的目标,实现由以往规模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节能型生产方式的顺利转型,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经济效益,还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第二,实现生态营销链的战略性发展。这种生态营销链应该包括横向上的生态旅游业、生态食品业、生态住宅业等生态产业,以及纵向上的产品设计、制造、消费、使用的全过程,将节约和环保的理念合纵连横式贯彻于每个业态和环节,从而构成一个生态营销产业链。第三,树立生态企业文化形象。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生态企业文化加大力度宣传至全社会,不仅能够为企业自身树立生态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更对壮大生态消费市场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公众生态教育,鼓励广泛参与
生态性消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这种参与式发展模式,可以理解为在影响人民生活状况的发展过程或者是发展计划项目中的有关决策过程中的发展主题的积极的、全面的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它不同于以强者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注重弱者在参与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9]。鼓励公众广泛参与需要增强公众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人为本”生态意识觉悟的提高,这就需要在居民的消费行为中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优化消费结构,加强公众自觉生态消费的能力,培养公众“生态消费,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主人公自觉性,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消费文化提供群众基础。另外,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也需要适当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力,通过赋权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消费的规划设计、决策实施以及检测评价的整个过程,积极参与公众具有政治意义的生态政治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使公众由单纯的消费者转化为生态消费文化的维护者和倡议人,从而促进人类的生产活动更有利于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加强消费文化建设是现阶段实现经济转型的必要任务,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人类自身发展,通过分析中西方消费文化的不同之处,借鉴西方科学合理的消费经验带来的启示,以落实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监管、重构企业文化和加强生态教育等方式推动生态文明体系的创新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与消费文化建设相融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EB/OL].[2014-09-11].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1/content_2936327.htm.
[2]杨魁,董雅丽.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中商情报网.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数据 [EB/OL].[2015-01-20].http://www.askci.com/news/data/2015/01/20/10391e3sr.shtml.
[4]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EB/OL].[2014-11-06].http://www.cssn.cn/jyx/jyx_zdtj/201411/t20141106_1392460.shtml.
[5]贺晓琴.中西主流消费文化观念溯源及其比较 [D].兰州:兰州大学,2010:59-61.
[6]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92-96.
[7]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EB/OL].[2015-05-06].http://www.cecrpa.org.cn/sxyw/yw/6887.htm.
[8]肖燕.生态消费文化研究 [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4:34-35.
[9]朱宏雁,丛晓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J].创新,2013(5):36-37.
Inspiration of comparison and constru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cultures based on concep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U Yang, ZHOU Y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yang 110870, 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which is also the focus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through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servativeness and open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nsumption ideas, the perception and rationality of consumption emotion and intelligenc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consumption object, and the opposites and the unity of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e analysis is to give out the co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re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strengthening public ecological education on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of China.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ina and the West; consumer culture; green consumption pattern; consumption concept; consumption emotion and intelligence
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823(2016)02-0184-05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16.02.15
作者简介:刘洋(1974-),女,辽宁海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英文化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教学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立项课题(PJHYYB15073)。
收稿日期:2015-11-11
(责任编辑:吉海涛)
*本文已于2015-12-24 15∶02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51224.1502.006.html
【文化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