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媛媛
从“凤凰装”管窥畲族历史文脉
秦媛媛
“凤凰装”是畲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畲族独有的。民族服饰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从社会的横向还是从历史的纵向来看,都与其民族文化的演进是紧密联系的。研究畲族服饰文化,对于研究畲族的地理环境、文化形态、审美情趣及其演变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 “凤凰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梳理出畲族传统文化概貌。
畲族 凤凰装 文化概貌
20世纪30年代凌纯声先生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较早的对畲民图腾崇拜有关的盘瓠传说、氏族起源、社会风俗等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20世纪80年代施联朱先生的《畲族风俗志》[2]首次使用“凤凰装”这一名称,对畲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做了客观的田野调查和描述;90年代末年雷先根先生的《景宁畲族妇女的高笄凤凰装》(《浙江民俗大观》)[3]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凤凰装”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和拓展。
上述学者对畲族的服饰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凤凰装”的研究多是从服饰的形制、色彩、材质角度着手,忽略了畲族女子传统服饰“凤凰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崇拜等因素。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形态、审美情趣是密不可分的,从“凤凰装”切入,深挖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畲族的历史衍变有着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对现代服饰设计有着借鉴参考价值。
畲族的“凤凰装”是畲族妇女的传统盛装,是其地理环境、文化形态、审美情趣融合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服饰的形成及演变历程都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其充分体现出地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等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穿衣风俗,审美观念也由此呈现多样化。
1995年,蒋炳钊先生在《凤凰装凤凰山风凰山祖坟畲族文化奥妙的揭示》一文中对这种装束这样写道:“从多次到畲区调查发现:各地畲族都称自己的服饰为‘凤凰装’,称发饰为‘凤凰头’[4],称头冠为‘凤冠’[5]。”[6]关于“凤凰装”的历史渊源,并未有历史文献记载,只能从畲族先民流传下来的神话和传说溯寻其根源。历史上,畲族聚落多以山地为主,山地农耕的实践是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形成的基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凤凰装”多以黑色、蓝色为主调,笔者认为,其服饰色彩与山体同色,便于隐蔽的实用特点为其“避难深隐”解释的合理性增添了一份例证。根据历史传说来推断,畲民山居的形成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至畲村,畲民们庇护并热情款待这位天子,畲族人民因对玄宗有救命之恩,被命离殿三尺住,因当时交通落后,传令官误传为“离天三尺”,故居于深山。②宋末元初,畲族人民受元朝阶级、民族压迫,组织抗元武装斗争,宋亡后,元朝统治者镇压畲军,为躲避统治者的追杀,部分畲民被迫迁徒,遁居深山。“这一批人,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入南岭山脉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瑶族,而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是畲族,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族。”[7]
畲族服饰不仅受自然地理等客观要素的直接影响,人文因素的积淀也间接的影响着其服饰特征。从“凤凰装”的形态可以看出其服饰形制是对凤凰形象的模仿,如果说“凤凰装”的廓型是对凤凰崇拜观念的整体表征,那么“凤凰装”上的凤凰图腾就是这一观念的细化。
畲族的“凤凰”崇拜绝非偶然,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悠久的历史根源,畲族的凤凰崇拜是经历了一个从鸟图腾发展到凤凰崇拜的历史过程。传说畲族的“凤凰”崇拜与父系始祖盘瓠图腾及母系始祖三公主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盘瓠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后经《后汉书》的演变,对于畲族的“凤凰”崇拜有着这样的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象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象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8]由此,畲民便有了对“凤凰”的崇拜。神话传说话不是信史,但却是历史的影子。
人类对服饰的主体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由最初的强调实用功能上升到了装饰功能,并具有与其社会文化相对应的审美意识。从“凤凰装”的服饰材料、色彩及制作工艺可以折射出畲族先民的审美情趣,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畲族先民的生活风貌和原始认识。
从“凤凰装”的材料来看,主要使用苎麻[9]及棉材料,这和畲民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浙江景宁的畲民生活在气候温润且温差较小的山区,生态环境适合苎麻的生长,其服饰材料多就地取材,以苎麻为主;而居住在福建古田的畲民,多聚集在平坝地区,其地势平坦且水源充足,适合棉花作物的生长,故其服饰用料以棉布为主。畲族人民这种遵循自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巧妙地将审美意趣与天然材质融合为一。
从“凤凰装”的色彩及染织工艺来看,“青衫五色红艳艳”是畲家歌谣中对其色彩的真实写照。历史亦有称畲族为“菁客”[10],当地畲民利用自然资源种植菁草,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提取靛蓝或黑作为服装的基色,饰以天蓝、绿、黄红等配色作为服饰的整体颜色。畲族人民对色彩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如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地,黄色代表丰收等,都是对其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的映射,体现了畲民们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
1.传承民族文化
“凤凰装”是畲族历史文化积淀的体现。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畲族人民淡化了对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于改革开放后,畲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交往密切,服饰也逐渐趋于汉化。保护和传承畲族的“凤凰装”,有助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对展现其民族精神图景也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2.学术研究价值
“凤凰装”对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传统的制作工艺、生产技术等都体现着畲族人民的风俗文化,对民俗学、人类学等具有多重的学术研究价值。不仅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提供了良好的基因,更对保 持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参考借鉴
历史的文脉通过设计风格得以体现,是形成设计风格的内在文化语境。随着当代服饰设计全球化的发展,民族符号成为了体现本土身份的个性化元素,“因此,在全球知识体系中如何保持本土性,这不仅是反抗文化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世界多样化有趣生存的必要,从这个角度看,设计‘风格’问题,远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生存的战略需要。”[11]畲族“凤凰装”的服饰特点对当代服饰设计有着参考借鉴的价值,如其配色的把握、图案的运用及传统工艺的制作等。通过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手法,将其民族元素分解再进行重构,巧妙与当代服饰设计创新糅合,在设计全球化的背景下,既保留了共性又不失其民族个性。
[1]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1.
[2]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03.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畲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06.
[4]蒋炳钊.畲族史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09.
注释
[1]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M].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6期,第127-172页。
[2]施联朱:《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03月版,第37页。
[3]雷先根:《景宁畲族妇女的高笄凤凰装》,载《浙江民俗大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6-87页。
[4]凤凰头:已婚妇女盘头发于脑后,插上银簪,未婚女子梳甩独辫子于脑后,用丝绸线捆扎两端,均盖白底蓝花的蜡染头帕,头帕长六尺,宽一尺,两端镶红、绿两道花边,垂红缨须,头帕正中约尺许贯以绿色珠子,以头帕正中位置盖于头顶。
[5]凤冠: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
[6]施联朱,雷文先:《凤凰装凤凰山风凰山祖坟畲族文化奥妙的揭示》,载《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06月版,第270页。
[7]费孝通:《潘光旦先生关于畲族历史问题的设想》,载《畲族研究论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04月版,第1页。
[8]肖芒,郑小军:《畲族“凤凰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0年第01期,第19页。
[9]苎麻:苎麻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种植,一般都种在山区平地、缓坡地、丘陵地或平原冲击土上,苎麻原产热带、亚热带,为喜温短日照植物。
[10]菁客:以种蓝靛染蓝布闻名,多为蓝名。
[11]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01月版,第5页。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